瑶族跨国分布与瑶族国际研究_瑶族论文

瑶族跨国分布与瑶族国际研究_瑶族论文

瑶族的跨国分布与国际瑶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1)03-0066-08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北、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有人口分布近300万。瑶族鲜明的民族性格与独特的适应能力引起了世界各国人类学家的关注。

一、瑶族生态分布与变迁

一个民族,一定占有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空间中所有的自然特性就构成了这一具体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此外,这一具体民族还与其他民族以及围绕在这一具体民族周围的全部社会实体共生,也就是该民族的社会生境。一个民族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的总合,就是该民族固有的生存生境。

民族的生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环境,而是社会模塑的、有交流的人为体系,每一个民族要求及生存,必须凭借其自成体系的文化,向固有的生存生境索取生存物质,寻找精神寄托,以换取自身的生存延续及发展。民族的生境具有社会性,特定的文化归属性和系统性。一个民族的生境,是该民族社会运作的产物,是其特有的文化的当然组成部分。生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不能与其他民族互换共有的生存空间体系。

瑶族,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季风高山丛林民族。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人类学家竹村卓二教授在专门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少数民族,特别是以瑶族为研究对象后指出:瑶族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类型是:“在以北纬30度和20度,东经102度和120度这四边围成的长方形之内。其分布则是沿着从四边形的东北角引向西南角的对角线伸展,呈现出一条很长的走廊形状。”乔治·B·克雷西在《五亿人的土地——中国地理问题》一书中把中国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在内的44.5万平方英里,由一亿多人口(1955年以前数)组成的中国亚热带地区分为六片:A、东南沿海区(浙江、福建、广东的东端);B、广东背面区(广西及广东的大部分);C、贵州丘陵区(贵州);D、云南高原区(云南);E、海南岛区;F、台湾。他明确指出:这些片区,由于季风带来充沛的降雨量,促使山林茂盛,形成了即使在中国也数得上的林产资源地带。在这里,斯威顿耕作与林业相结合,发展了一种非常值得称道的特殊的生态类型。

瑶族就是在竹村卓二和克雷西等人称道的特殊的生态区内,从连接东南沿海区和广东后背区蜿蜓而伸的南岭,经过印度支那安南山脉的北端,到达湄公河和萨尔温江分水岭,这绵延三千公里的长长的走廊地带,断断续续分布着瑶族的踪迹,形成了“岭南万重山,无山不有瑶”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一种“非常特异的现象”,是瑶族不断适应自身文化的发展和外部生境变化的复杂过程和结果。民族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族分布的变迁,而瑶族分布的变迁主要是通过扩散方式进行的。所谓扩散,即是民族凭借民族文化的正常运作,连续而稳定地散布到该文化所适应的整个生存生境的过程,这种过程若不受到外力的阻碍,则必然以占有全部生境为其终结。扩散在地域上是连续的,是一个连续的民族分布带。扩散是一个非定时的过程,无法确定扩散的开始和终结的时间。扩散不会造成文化的变异,文化的适应度不会出现任何形式的变动。扩散的动力来自民族文化运作的延续力,当事民族无需对扩散过程投入任何形式的代偿力。扩散过程的启动、延续和终结,不管处在哪个阶段,该民族的人均驭能水平都是衡定的。

瑶族凭籍着“强烈的族籍观念,开拓新天地的气慨和生就的热情”,坚持从远古时期所处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居住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扩散到如今遍及东南亚的整个有效生态分布圈。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东南亚局势的变化,部分瑶族又辗转迁徙到了欧洲、美洲、澳洲等世界各地,最终成为象现在这样一个横跨全球的国际性民族。

1.中国瑶族

瑶族源于中国,是古代“三苗、九黎”之后,以“尤”为自称,崇拜“盘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陂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是古代苗族、瑶族部落联盟的酋长。《史记·天官书》记载,蚩尤联军,在中原涿鹿大战中战败,不得已向冀州撤退,在冀州中部,蚩尤氏最高首领被械杀,身首异处,士兵抢得尸解的肢体,秘密归葬,仓皇渡黄河南逃,至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山区丘陵地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公元25~200年),“盘瓠蛮”记载已频见于史册,称“荆州蛮”、“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零陵蛮”等,瑶族先民已广布于华中洞庭湖周围的广大山间峡谷。汉王朝已在长沙国和长沙郡等地设置连道,治理“蛮夷”。于是,由于生存生境的变迁,瑶族即走上了缓慢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千七、八百年的民族扩散的艰辛之路。

如今,在我国境内的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区)都有瑶族分布,据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达2134013人。

①湖南瑶族

湖南是瑶族先民故地之一和民族扩散的起始地,瑶族世代流传的“漂洋过海”祖先神话传说大都源于此。湖南在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秦朝时期大部属长沙郡,汉朝属荆州,唐朝置湖南观察使,宋代属荆湖南、北路,元代属湖广行省,明清时置湖南省。

湖南中部为丘陵地,西部为山地,湘东、湘南边缘为山地,南岭是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现八十里大南山、天平山、都庞岭、南岭山脉等广大山区都有瑶族居住,人口285815人,除有江华瑶族自治县外,尚有江永、蓝山、宁远、道县、郴县、新宁、洞口、隆回等30多个县有瑶族分布。

②广东瑶族

广西境内丘陵广布,占全省面积的2/3,特别是在与湘、赣、桂交汇的粤北南岭山区,云开大山、大庾岭、青云山、云雾山等山峦绵亘不绝,是瑶族文化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类型。广东省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时设南海郡,唐时属岭南道,宋时为广南东路,元时大部属江西行省,清时为广东省。

广东是瑶族扩散移动的重要中继站。据贵州省榕江县塔石瑶族乡盘氏家族《家先单》记载:盘氏祖先漂洋过海,得入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租市巷居住,累世继承,日繁生齿……分流一支上云南出交趾国。另据黄钰教授收集到的泰国瑶族黄元昌家藏的《家先单》记载:“祖源来自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经过广西杜林府,进入云南开化府(建水)勐赖(勐腊)地居住。老位家先黄明三郎、赵氏六娘、葬勐赖(勐腊)上勇地冲。第二代黄现四郎、赵氏一娘,第三代黄法元、盘氏者居住勐赖(勐腊)上勇。第四代黄法灵、赵氏者进入老挝……。”美国瑶族珍藏的《评皇券牒》记述:“盘王落在会稽山,又住南京十宝殿。皇帝发给过山榜,天下名山瑶谋生。寅卯二年天大旱,瑶民无计又逃生。手执一本盘王牒,过州过府去谋生。离了南京十宝殿,飘洋过海海中游……许愿得止大风停,大船风送靠岸行。大船果然得登岸,南海游游进乐昌。广东韶州乐昌县,安居生活得太平。”

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广东瑶山的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江应樑教授在《广东瑶人之今昔观》中叙述说:“今日瑶人的区域及人口,其势实细微之极,但三百年前,情形便大于是……《三下邵国利病书》载,明时广东境内有瑶山的州县共二十一,计有瑶山八百九十一座,另瑶村二十六,每县瑶山数少有一二座,多者至一百五十余座。”现广东全省据1982年人口普查,瑶族有95801人,有乳源、连南、连山等3个瑶族自治县,此外,翁源、乐昌、始兴、曲江、英德、怀集、仁化、阳山、连县等9个县都有瑶族居住。

③广西瑶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瑶族的重要聚居区,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时置桂郡,部分属象郡,唐时属岭南道,宋时为广南西路,元时属湖广行省,清为广西省。全境内丘陵广布,河谷纵横,其中大瑶山、大明山等构成向南弯曲的弧形山脉,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1500毫米左右,是瑶族的最佳分布区。现有金秀、恭城、富川、都安、大化、巴马等6个瑶族自治县。此外,全省87个县市中,有瑶族分布的县占68个,占全省县总数的78.2%,瑶族人口863407人(1982年数)。

④云南瑶族

云南瑶族主要分布于中越、中老、中缅边境的六诏山、西隆山、莱别山等山地林区中。大部分是在明清时期由广西、贵州移往云南的,主要分布于文山壮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现有河口瑶族自治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勐腊、麻栗坡、景东、广南、富宁、元阳、屏边、马关、西畴、邱北、砚山、红河、景洪、师宗、江城、墨江等县也有瑶族分布,1982年人口为147208人。

⑤贵州瑶族

贵州瑶族主要分布于湘、桂、黔边界的武陵山、雷公山和九万大山间。其中武陵山是瑶族祖居地,古称“武陵蛮”。现铜仁、石阡、黎平、从江、榕江、剑河、雷山、丹寨、麻江、三都、荔波、罗甸、望谟、紫云、贞丰等县市都有瑶族居住,其中有荔波瑶山瑶族乡、瑶麓瑶族乡、榕江塔石瑶族乡、黎平雷洞瑶族乡、顺化瑶族乡、望谟油迈瑶族乡等6个瑶族乡。

中国瑶族除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外,在粤、赣边界的江西省全南县、上高县,湘鄂边界的湖北来凤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海南省的儋县、保亭、崖县等地都有瑶族分布。

2.越南瑶族

越南,古称交趾,普用安南、大瞿越、大越等国。越南是多山国家,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高原,其中黄连山主峰、番西帮峰海拔高3142米,为越南最高峰,西部为长山山脉,长1000多公里,纵贯南北构成越南地形脊干。越南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主体民族为越族,占总人口89%,此外,还有傣、侬、苗、瑶、土、高棉等53个少数民族。越南瑶族人口为473945人(1989年数),在越南54个民族人口中位居第九位,仅次于中国。主要分布于越南北方的越中、越老边境和红河中游及北方沿海的河宣省、黄连山省,以及红河、安沛、宣光、高干、北太、广平、莱州、山箩、谅山、河北、广宁等16个省86个县881个乡,其中经北方的北江县、渭川县、元平县、文安县为最多。北江县的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30.8%,渭川县占41%,元平县占39%,文安县占41%。越南瑶族生态分布地分三种类型:一是海拔800~1000米的石灰岩山区,如高干、谅山、广宁等省的高山地区;二是海拔400~600为的红土壤丘陵地区,如北部红河上游的石灰岩和土山地带;三是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原与平原三角洲之间的交接地带。人口分布以越南西北部和东北部的高原、丘陵和低地为多,其中又以东北部为最多,主要居住于森林和山区,从事旱地农业。越南瑶族居住的村寨与多民族相毗邻,特别是与泰族、岱族、赫蒙(苗族)等民族杂居。

越南瑶族,过去曾称为“蛮”、“曼族”,1979年越南政府正式确定将“曼族”正名为瑶族。分“红瑶”、“窄裤瑶”、“卢岗瑶”、“钱瑶”、“白裤瑶”、“青衣瑶”和“蓝靛瑶”7个支系。越南瑶族发源于中国,广泛流传“盘瓠”传说和《过山榜》,由于支系不同,因而进入越南的时间和路线也不同。据越南学者调查认为,瑶族移居越南的时间和路线大体是:

①13世纪时,越南瑶族的一支——白裤瑶从中国福建进入越南先居于广安,后又北上谅山、高平、太原,然后到宣光。其后有一部分瑶人又离开宣光,南下到永富的端雄,再逆红河上到安沛和老街等地。

②青衣瑶是在明朝末年(18世纪)从中国广东移入越南芒街,后又经陆岸到敦河,北上宣光,其中一部分到了安沛、老街,再到现在的住地高平、北平、河红等地。

③宣光的红瑶和钱瑶,大约是在明朝从中国广东经广西移居越南的。部分现居于越南老街的红瑶是18世纪末从云南移来的。

④卢岗瑶移往越南的时间最晚,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到达越南的。

3.老挝瑶族

老挝,古称南掌,曾分为万象王国、琅勃拉邦王国、占巴塞王国和川圹王国,后沦为法国殖民地,1953年独立,1975年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也是多民族国家,除主体民族老族外,尚有老听族、老松族等民族。其中老族,也称老龙族,又译作泰老族,意思是平原地区的老挝人,由老、泰、泰丹、泰考等10个民族组成;老听族又称为老通族,意思是丘陵山区的老挝人,由40多个亚种族组成;老松族是居住在上寮地区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的老挝人,包括苗族、瑶族、贺族、姆苏等民族。

老挝80%地区是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东部老越边境绵亘千里的长山山脉——赛富良山脉。全境地形从北向南倾斜,普比亚山、宋山、来山和鞘山是老挝的四大山脉。老挝瑶族主要居住在中老边境的林区,桑怒西南部、琅勃拉邦近郊和万荣附近,包括丰沙里省、南塔省、乌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和桑怒省,据1988年时事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手册》记载:现居于老挝的瑶族有3万多人。

老挝瑶族,祖籍中国,十七、十八世纪由贵州经云南进入老挝。主要路线是:

①从中国云南勐腊进入老挝南塔省的乌多姆塞省;

②从中国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进入老挝丰沙里省和琅勃拉邦省;

③从越南的莱州省和山箩省进入老挝丰沙里省、琅勃拉邦省和桑怒省。

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老挝境内的瑶族人数比现在多,由于70年代老挝内战爆发,大批瑶族向泰国或欧美等国迁徙。据李进清《亚洲瑶区游记》报道:1975年以来,进入泰国帕夭府清堪收容营的瑶族难民总数多达13000多人。美国瑶族大多是在这段时间离开老挝,进入泰国,再迁居美国的。

4.泰国瑶族

泰王国,简称泰国,古称暹罗国。泰国也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泰族占40%,老挝族占35%。此外,还有吉篾、塞芒、塞诺、克伦、拉佑、僳僳、哈尼、拉瓦、钦族、马来族、高棉族、克木族、苗族和瑶族等民族。

瑶族主要聚居于泰国北部,1986年统计有204个自然村4814户36140人,其中清莱府50个自然村1522户10644人;难府40个自然村924户7832人;帕夭府36个自然村891户6481人。此外还有清迈府6个村130户1017人;甘烹碧府20个村521户4077人;南奔府36个村576户4222人;披集村1个村14户76人;素可泰府9个村154户1211人;搭府7个村82户635人。

泰国瑶族源于中国,移入泰国的路线有三条:

①是由中国经越南到老挝,再到泰国;

②是由中国云南经老挝,然后到泰国;

③是由中国云南经缅甸到泰国。

瑶族进入泰国最早有150年左右,最晚只有25年左右。日本学者竹村卓二在考察了泰国北部的瑶族村落后指出:“瑶族的村落其选定地点的条件,是从近一千米的高处到四、五百米的山麓地带。平均每村户数最少4户,多则50余户。还有与阿卡、僳僳、苗等邻近诸民族的村落大体上显示向心的集中型聚居形态相反,瑶族一般是扩散型。”

5.缅甸瑶族

缅甸境多多山,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特别是在东部,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仅一山之隔,山高林密,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小,是瑶族的理想分布地。

缅甸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民族成份101种,主要是缅族,占全国人口总烽的65%;其次是克伦族,占8%;再是掸族,占7%。此外有钦、克钦、克耶、孟、勃欧、若开、景颇、勃离、佤、爱尼、僳僳、苗、瑶等少数民族。瑶族主要分布于缅甸与中国、缅甸与老挝、缅甸与泰国边境的高山森林地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这里的瑶族大部分是自由民,游耕移动于边境地区。笔者到云南时,就有瑶族同胞报告说:在云南与缅甸边境,有数千瑶族无国籍,希望中国同胞关注他们。现加入缅甸籍的不过千人,主要分布于东部掸邦省的景栋、勐根、勐洋、王塔、勐帕亚、勐萨、勐唐、勐皎等地。

缅甸瑶族源于中国,其珍藏的《家先单》记载:“黄姓瑶族,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经广西桂林到云南建水、勐腊进入老挝,又从老挝返回云南勐腊,第十代祖先才从云南进入缅甸掸邦,进入缅甸掸邦的历史只有100多年。

6.美国瑶族

20世纪70年代,老挝局势发生变化,数以万计的瑶族同胞,举族南渡湄公河进入泰国北部山区。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忖员办事署的安排帮助下,部分瑶族作为印度支那难民被迁住美国。现美国瑶人总数已达25000多人。

美国瑶人主要居住于美国西海岸,那里宜人的海湾气候,低廉的物价和高福利,不断吸引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瑶族前去定居。现西海岸瑶族人口占全美瑶族人口的80%,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有瑶族4000多人,墨西德2500人,萨克拉门托3500人,雷丁1700多人,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有2000人,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有2000多人。此外,尚有部分瑶族分布在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中部的阿肯色州、伊利诺伊州,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东南部的亚拉巴马州,东北部的宾西法尼亚州、纽约州。

7.法国瑶族

法国瑶族是作为印支难民,于20世纪70年代时,按照国际红十字会的呼吁决定,由泰国迁往法国的。先前只有5户迁往,试居几年之后,到八十年代时才有大批瑶族同胞迁徙法国,到1991年时,全法国有瑶族110多户,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巴黎以南地区,多居住在南部海的大城市,其中图卢兹市56户,400多人;阿维尼翁市7户,被乐多市5户,福斯市5户,贝洛埃市3户,佩皮尼昂市3户,里昂市3户,尼斯市2户,巴黎市2户,另有20多户信仰基督教的,散居在共他地区。

8.加拿大瑶族

20世纪70年代时,加拿大瑶族由老挝逃到泰国难民营避难,在选择迁住国时,部分瑶族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迁居加拿大。到1987年时,有100多户,1000多人移居加拿大,主要居住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和温哥华市,少部分分散在大不列巅哥伦比亚省马尼托巴省和阿尔佰达省。

刚移居加拿大时,瑶族是在划好的难民社区生活,30~40人聚居一个社区,日常生活由加拿大难民事务官员负责,主要是在一些农场中从事种植收割等农业劳动。由于加拿大的现代农业与在老挝的传统农业相差太大,瑶族感到不适应。不少人做了一段之后,便离开农场,到城里做工、经商。

由于加拿大地处北美洲北部,北滨北冰洋,气候较寒冷,而瑶族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民族,对寒冷气候不适应,于是一部分人在美洲亲友帮助下,经加拿大政府同意,迁往美国加州,同时,也不少居住在老挝、泰国的瑶族同胞通过正常渠道,不断移居加拿大。

二、瑶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瑶族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分布,鲜明的民族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引起了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文学家、人类学家们的关注。

瑶族的族称出现,始见于《山海经》、《越绝书》等中国先秦古籍。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正史、野史、方志,都有大量的瑶族活动的记载,仅吴永章教授著的《瑶族史》一书,就聚精撷英、广征博引了各类志、传、史、录、经、表、鉴、纪、碑、铭、稿、集、奏、事、札、随笔等1237部次以上。尤其是自19世纪中叶民族学形成独立的学科之后,对世界民族的研究进入了广泛、系统、科学化研究的新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开始深入到中国东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对瑶族的语言和文化发生了浓烈的兴趣,1911年弗雷德里希·威廉·勒斯尼尔(Leuschner)发表了《华南的瑶族》。早期的还有1890年玛苏,1904年塔劳特、勃尼法苏,1905年列费罗努等人的著作。其中勃尼法苏从1903年到1908年在《印度支那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越南瑶族的文章,还有法国乔治·孔多米纳斯的《有关瑶族的早期法文著作》等等。

1926年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民族学家蔡元培将西方民族学引入中国后,他以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身份,首次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就是关于瑶族的调查。1928年7月22日到8月18日,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的颜复礼和商承祖等人三下广西凌云县,次年出版了《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成为“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

1930年3月到5月和1931年春,中山大学生物采集队两次到广西大瑶山和广东北江地区采集标本,队员庞新民于1935年9月发表了《两广瑶山调查》。

1935年10月燕京大学学者费孝通、王同惠夫妇于留学英国前夕,进入广西金秀大瑶山调查,首次对瑶族进行人类学测量工作。途中,王同惠不幸失足坠岸浇水,为瑶学研究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6年6月费孝通整理遗稿,以王同惠的名义发表了著名的《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

同时,金陵大学教授徐益棠到大瑶山进行了四个月的调查,写出了广西象(州)、(桂)平间瑶民经济、习俗、房居、法律、服饰等方面的报告;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文学院史学系、生物学系及广州市立博物馆等单位的杨成志、江应樑、王瑞兴等10人深入到广东曲江县荒洞瑶寨调查,于1938年集印成《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作为《西南民族丛书》出版。

除对瑶族的专门调查和著作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瑶族文章。如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史的考察》,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盛襄子《湖南之苗瑶》,费孝通、王同惠《桂行通讯》,李方桂《广西凌云瑶语》,莫辉熊《连阳瑶民状况概述要》(1928年),愚民《翁源瑶山生活一瞥》(1928年),雷泽光《广西北部盘古瑶的还愿法事》(1943年),徐益棠《广西象平间遥民之村落》(1944年),岑家梧《瑶麓社会》(1946年)等。

从20世纪初到1950年,在国外发表的关瑶学著作与文章还有:1925年塞巴思蒂恩《瑶族》,1938年汉斯·斯图伯尔《广东省的瑶族》,1939年林敝隅《瑶族的经济生活》,1941年刘咸《论亚洲的犬祖神话》,1943年埃里克·寒登伐登《部落祖先——神犬》,1939年黄锡凌《瑶族语言和声韵——瑶岭方言描述》,1941年松本信广《盘瓠传说资料考》,1939年R·F·福琼《瑶族文化概论》,1930年威廉·利伯斯《太平洋周边民族神话中的神犬》,1939年李季琼《瑶族家庭的出生、结婚和死亡》等。

1950年以后,由于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其中对瑶族的调查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瑶学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了一支人数可观、参与国多、研究面广的瑶学研究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其中不少人是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有一定影响的深资人类学家。如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民族学、人类学教研究主任伊茨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民族研究,包括中国瑶、苗、壮、彝等少数民族研究著有《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馆藏越南苗瑶(曼)服饰》(1957年),《瑶与蛮的族属关系》(1959年)、《东亚南部民族史》(1972年)、《争取独立的斗争是中国南方民族在清代时期统治时期民族发展的因素》(1972年)》、《亚洲各族民族史》等专著。美籍华人张琨博士,1938年国立清华大学毕业,1963年迄今任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瑶语、苗族的比较研究,著有《论苗族语声调系统》(1953年)、《原始苗瑶声调构拟》(1973年)、《苗瑶语比较研究》(1974年)等,对苗族语言具有较深研究。

在近今日本国,研究瑶学的专家有白鸟芳郎、谷口房量、山本达郎、松本信广、竹村卓二等多人。白鸟芳郎教授是日本民族及东洋史学家,任东京大学文学院、上智大学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南文化史的构成——以民族系谱及种族文化为中心》(1917年)、《评皇券牒关于盘瓠的传说——瑶族的种族史及移协路线的记录》(1972年)、《瑶人文书》(1975年)。

竹村卓二,生于193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现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第一研究部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以瑶族为研究对象。多次深入东南亚进行民族调查,并和白鸟芳郎教授合作编著过《东南亚山地民族志》(1978年),1982年专门到中国广西、云南考察。先后发表有《关于瑶族社会组织的二、三特征——以广西花蓝瑶的家族和婚姻为中心》(1959年)、《〈广西通志〉等文献上所见到的瑶族和僮族——广西省山地溪谷种植民的适应方式和共存关系的一个侧面》(1967年)、《从族谱看畲民(瑶族)的社会状况——对古文献进行人类学解译的尝试》(1968年)、《瑶族各亚种族的差异——华南山地种植民的生态学适应方式》(1968年)、《瑶族的姓和村落——种族史资料解说》(1971年)、《过山瑶的世界观——客民社会对汉文化反映的社会类型之一》(1972年)、《现代家族(东方)——以刀耕火种农耕民族的家庭生活为中心》(1973年)、《最近对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进行人类学调查的成果(动向和展望)——以瑶族和苗族为中心》(1973年)、《泰国北部的瑶族——与华南客民的会见》(1974年)、《瑶族的祖先册——资料解说》(1975年)、《瑶族的姓和命名法》(1976年)、《泰国北部的瑶族起源神话和种族识别》(1977年)、《关于瑶族起源的两个神话》(1977年)、《和其他种族的关系、姓和亲族、祖先册的构成、祭祀礼仪、积累功德礼仪、盘皇崇拜、过桥的咒术”、婚礼、葬仪》(1978年)、《过山瑶的两个起源神话(盘瓠和渡海)——种族精神的形成和演进》(1979年)等瑶学研究论文数十篇。1981年,竹村卓二教授又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材料以及研究瑶学的日文版、中文版、西文版等文献资料,集中整理出版了《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一书,把中国和东南亚的瑶族(包括畲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比经济基础到文化,从宗教到历史,从民俗问题到世界观以及在同一文化圈内诸民族的比较研究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国际瑶学专著。

研究瑶族的著述还有:山本达郎《蛮族的山关簿——论古代传说和迁移路线》(1955年),谷口房量《关于后汉时代的蛮——以武陵蛮为中心》(1969年)、《关于唐宋时代的“平蛮颂”——岭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一个侧面》(1975年),简·理查森·汉克斯(瑶族婚礼》(1965年),彼得·K·坎德尔《社会体系的自治与融合;优勉瑶山区居民及其邻居》(1967年)、彼得K·坎德尔、雷占伟《优勉瑶的财产积累、祖先崇拜和家庭牢固性面面观》(1965年),理查德·戴维·库什曼《瑶人民族史若干问题的研究》(1970年),以及法国雅克·勒穆瓦纳《瑶族宗教仪式绘画》(1982年)等。

此外,还有一大批瑶族语言学著述:[法]乌德里库尔《苗瑶语》(1971年),[英]唐纳《高地瑶语词的音韵学》(1961年)、《汉、傣、苗、瑶语音比较》(1967年)、《瑶语勉方方中的汉语借词层》(1970年)、《苗瑶语的进一步关系》(1971年),布可内尔《原始苗族语构拟》(1970年),美国康纳尔大学的西尔维亚·J·在巴德、珀内尔·C·赫伯特《瑶英辞典》(1968年)等。

在国际瑶学研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收藏有700余册瑶族手卷,其来源地分别为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以及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收藏的年代可由20世纪末追溯到18世纪末。1995年10月德国伐利亚慕尼黑民族学院研究所正式启动了“瑶族宗教手卷”研究项目,指在向世人展示这一非凡的收藏,向世界宣战瑶族文化,促进国际瑶学研究的发展及瑶学研究的现代化。

收稿日期:2001-04-26

标签:;  ;  ;  ;  ;  ;  ;  

瑶族跨国分布与瑶族国际研究_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