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探索论文_赵蓉,陈群,周付娥,阳子兑娣

(桂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要】 目的:通过制定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并实施,探索该方案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将320例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实验组按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在子宫复旧、乳汁分泌、睡眠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褥期中医护理方案简便可行、实用性强,更利于产妇产后身心恢复。

【关键词】 产妇;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可行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49-02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1]。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子宫在胎儿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2]。中医认为产妇产后7天内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卫表不固,抵抗力下降,加上恶露排出,血室已开,胞脉空虚,此时若护理不当,易引起疾病。为探索促进产褥期妇女生理功能恢复、预防产后病发生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药浴护理取得的成效后,通过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制订了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并实施,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320例产妇,年龄20岁~40岁,妊娠满37周~41+5周,产次1~3,无切口红、肿、热、痛症状,无妊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内脏疾病及中度以下贫血的产妇,排除有以上症状或产后14天无法随访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实验组产妇年龄26.65±5.27岁,其中剖宫产68例、阴道分娩92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7.03±5.12岁,其中剖宫产63例、阴道分娩97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妊娠周数、产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2.1 两组产妇均予常规护理,即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分娩后30min内给新生儿早吸吮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按产褥期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护理。

2.2 中医护理方案

2.2.1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2.2.1.1产后缼乳 注意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若发现乳房胀硬热痛有块,可予青黛散或如意黄金散外敷,并注意及时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

2.2.1.2产后恶露不绝 分娩后绝对卧床休息,安慰病人,消除思想顾虑,每日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和气味,定期测量子宫收缩、宫底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棉,产后42天内禁止行房,避免感染;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2.2.1.3产后腹痛、身痛 产褥期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加强营养,产后及早下床活动,并根据体力渐渐增加活动量,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产后大便通畅,便质以偏烂为宜。

2.2.2健康指导

2.2.2.1生活起居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②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③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④产后2~4小时及时排解小便,避免尿潴留;⑤卧床4~6小时可以下床,起床活动时动作宜慢,以免产后虚弱造成虚脱;⑥注意阴道出血情况,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卫生垫。

2.2.2.2饮食指导 ①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高铁、易消化清淡食物为宜,补充适量无机盐,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②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③产后缺乳者注意增加水分的摄取。属于气血不足者,可选猪蹄花生汤、鲢鱼汤等,属于肝郁气滞者,可选用丝瓜桃仁糖浆,山甲王不留饮(穿山甲15g,王不留行30g,煎水服);④产后恶露不绝属血热、血淤、肝郁化热的产妇,应加强饮料服食,如藕汁、梨汁、橘子汁、西瓜汁,以清热化淤;脾虚气弱的产妇,遇寒冷季节可增加羊肉、狗肉等温补食品。肝肾阳虚的病人,可增加滋阴食物,如甲鱼、龟肉等;⑤产后腹痛、身痛者少食山芋、黄豆、蚕豆、豌豆、牛奶、白糖等容易胀气的食物。

2.2.3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产后72h给予产妇除头、颈、肩部、前胸至腋下外全身浸泡于中药液中的泡浴,每天一次,每次10min~15min,连续泡浴3d。泡浴药材:肿节风、路路通、金银花藤、功劳木、五加皮、九牛藤、藤当归、鸭仔风、五指毛桃、桂枝、一点红、水菖蒲、海风藤等。

2.2.4情志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不宜悲恐抑郁太过,避恼怒,忌忧郁,以免气结血滞,引起腹痛、缼乳等病变。

2.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分娩后第3d、第6d子宫复旧、恶露颜色、量以及乳房有无硬结、乳汁分泌、睡眠、情志、腹痛等情况。第14d随访。

2.4 评价标准

显效:子宫收缩好,产后6天子宫进入盆腔,恶露变为白色恶露;乳汁分泌通畅或有溢出,无乳汁淤积所致的乳房硬块;产妇全身肌肉酸胀感明显减轻,睡眠好、情志舒畅,产后第3天无腹痛现象。有效:产后6天全身肌肉有轻度酸胀感,偶有轻微腹痛,睡眠较好、情志舒畅;产后10天子宫进入盆腔,恶露为白色恶露;乳房肿胀有硬结护理后柔软、分泌通畅。无效:产后14天耻骨联合上稍触及子宫,恶露为浆液性恶露;乳房肿胀、硬结,护理后仍有硬结、分泌不畅;乳汁仍不能完全满足新生儿的需要,需添加牛奶喂养新生儿;仍有轻度酸胀、腹痛现象,睡眠欠佳。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比较两组产妇分娩后第3d、第6d及第14d子宫复旧、乳房及泌乳、睡眠、情志、腹痛等情况,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4.讨论

产妇在分娩时出血多,体力消耗大,身体疲劳,产后皮肤排泄机能旺盛,汗腺分泌过多,产褥期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与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因此,产后护理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3]。临床结果证实,产褥期中医护理方案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理念,产后药浴利用中药材活血通络、解毒消炎,消肿止痛、散结通乳、祛风除湿等功效,通过浴水的温热之力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以温通脉络,调和气血[4],使全身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促使汗腺畅通,缓解肌肉酸痛[5],突出了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且易于掌握、简便可行,能规范指引护理人员对产褥早期产妇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可促进产妇早期康复,并能有效开展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0.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100.

[3]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M].新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0-261.

[4]钟素琴,谢勤英,陈雅莉,等.中药浸浴治疗产后身痛40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5):480.

[5]陈群,赵蓉.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4):76-79.

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Z2013456、Z2011515)

论文作者:赵蓉,陈群,周付娥,阳子兑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产褥早期中医护理方案探索论文_赵蓉,陈群,周付娥,阳子兑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