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字意识培养强化心理技能--重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_数学论文

重视数感培养 强化心智技能——再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日制论文,心智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再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像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语文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相应的“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概括性理解,是把握量化世界的基本能力,是人们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形成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它来自于实践活动,又指导着实践活动。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并且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它放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要位置,足见理解这个概念,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数感”,我们是很熟悉的,这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和实际生活中都要接触它。然而,我们对“数感”这个概念又是陌生的,因为《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发展目标。下面我们就数感培养的有关问题做一简要论述。

首先,我们从数感培养的思路来看,它要遵循系统设计方法,即着眼整体、统揽全局、循序操作、精细落实,从重“授教”转为重“促学”、从重要素配置转为重要素互动、从重反馈调节转为重预先筹划。大家知道,许多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就需要老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实物、图片与10以内的数一一对应来感受10以内的数;而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时候,就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了,而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能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而对1平方米、1公顷的大小没有形成表象,这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如操场上、草地上,实地的走一走、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米、10米、100米的长度,感受1平方米、100平方米、1公顷的大小等。

学习是一个人通过经历或练习而得到的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对于数感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也应从教学环境和学生活动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脑海中能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教学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其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其次,对于数感的培养要在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的同时,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解疑释难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实现新课程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自主探索、体验数感,合作学习、交流数感,拓展运用、升华数感等都是数感培养中所应考虑的方法,但不论利用何种方法,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都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如在教学“年、月、日”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深切体会“数感”的重要价值。“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我每天学习8小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经过了55周年。”“神舟”五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清晨6时23分安全着陆,在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23分钟,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是继俄罗斯、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大家注意到了,这段话里的数字多么清晰准确地表达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和自豪啊……数感是一个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会很自然出现,良好的数感要以帮助人们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应贯穿于学习活动和生活实际之中。

再者,《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倘若教学中又把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割裂开来,可以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符号而已,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如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这里的“”就是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的“一半”的意思。就数学知识本身来讲,这是准确严密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是如何理解“一半”的呢?我们在课堂上见到学生有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的、有用写字的方式表示的,还有用击掌方式表示的等等。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用“”表示“一半”的知识来达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块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但不是把一块烧饼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这里面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讨论、争辩、实践才能弄明白。所以,教学要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抽象概括,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最后,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理解数的需要,也是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几分之几等的认识,在体会数的多少、大小的实际意义的同时,对数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中,利用数来判断问题往往是整个节目的精彩高潮之处,如猜价格,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开始,“高了”“低了”的喊声不断,直到选手猜中为止,否则,只有留下遗憾。这种游戏活动,就是在考查数的大小的同时,还渗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区间套”的逐步逼近思想。若场上选手在主持人说明你猜的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你还要答出一个更大的数字,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明你有良好的数感。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促进数感的形成、建立、发展和强化,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重视数感培养,强化心智技能。培养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活,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实际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标签:;  ;  ;  ;  ;  

重视数字意识培养强化心理技能--重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