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发生调整,部分员工产生了一些思想问题,甚至会对企业改革的推进产生一些影响。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社会化改革中员工的思想问题,深入分析研判,制定应对措施,对保障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维护企业稳定局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离移交;改革;思想问题;对策
前言
国有企业办社会主要是指,就是企业在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还承担了理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1]。这些职能大多带有纯粹福利性、供给性和安置性的特点,不考虑或者不大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是从职工的生活福利出发,或者不主要考虑劳动生产率,而主要考虑人员安置的问题,这是给企业带来负担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关键[2]。近年来,中央一直积极探索推进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特别是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0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中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要在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从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承担相关费用。在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的实践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方式和相关利益进行了深度调整,员工呈现出思想多元、诉求多样的状态,一些矛盾问题逐渐显现,给企业的和谐稳定环境带来了挑战,这是政府和企业最应关注的问题,也是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1国企办社会职能改革中员工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思想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一旦思想和实践不匹配,就将会引发思想的波动,乃至引发行为的冲动。对此,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员工队伍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的开展疏导教育工作,才能在初始阶段化解苗头性问题。
1.1存在矛盾心理
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给员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观念和新鲜事物,对员工的心理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中,明确员工可双向选择,即可以选择人随业务走,也可以选择留在原单位。员工在选择是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一方面,在利益分配上,一些员工希望改变“大锅饭”“平均主义”,自己能多劳多得,但又担心达不到预期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在工作环境上,一些员工对国企工作的稳定性比较满意,但又担心因此而缺乏进取心,过着过于平凡的生活,甚至也会羡慕专业化公司的高收入和高福利等[3];再加上,员工对未来形势和业务发展的不明朗,让员工无法判断或走或留的优势,使得员工心理更为矛盾和纠结。
1.2存在依赖心理
在国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对单位存在依赖心理,还存在国企工作就是“铁饭碗”的思想,认为只要不犯错误,企业就要管一辈子。一些老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很长,普通对企业存在高度的认同和以来,不希望目前的状态有所改变。特别是在早年,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水平要优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会承担家属区“四供一业”、学前、医疗等办社会职能,使员工有了较强的满足感和获得感。随着当前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移交,员工将无法继续得到企业办社会带来的隐性福利,员工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仍希望企业保障其既得的利益。因此,一些员工的需求也随之转变,希望得到企业的显性福利,提出企业提供货币化补助的诉求。
1.3 存在忧虑情绪
这是员工思想的主要问题集中点。随着国有企业家属区“四供一业”及其他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等工作的加速推进,员工原有的住房、供水、供暖、托幼、就医等福利相继取消,但相关服务还未完全交割,无法正常享受相应福利待遇,甚至是享受到低质量的服务,让员工存在很大的担忧。另一个方面,对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的员工来说,既无一技之长又缺乏学习能力,面对岗位的变动和更高的工作要求,改革给他带来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强烈的危机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实质上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实际上是思想的改革,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员工思想问题背后的原因,以便于能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2.1改革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员工。但在一些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员工希望通过改革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但实际获得的改革红利与期望相差甚远,甚至认为还不如改革之前,从而导致了员工对改革没有积极性。
2.2 员工思想认识的滞后
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员工仍把自己居为“企业人”而不是“社会人”,生活在小圈子里,缺乏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准确认知,也缺乏对市场竞争的准确认知,甚至缺乏对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的准确的认知,思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对改革的参与和支持的态度也较为消极。
2.3改革保障措施不到位
改革总会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但一些企业在推进改革中,在决策时未做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盲目推行改革,未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从而会出现解决矛盾问题的同时又在制造着新的矛盾。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化解,从而导致矛盾升级,进而对改革产生负面影响。
3 解决问题途径的探讨
3.1依法依规进行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既是一项硬任务,是必须完成的;同时国企改革又关系着广大员工的利益,是必须完成好的。国有企业要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并存”的根本原则,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在出台改革政策前,全面落实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决策,从源头防范问题产生,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
思想落后才是最根本的落后。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势,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共渡难关”思想基础。找准“企业需要什么”和“员工想要什么”这个结合点,把握“只有改革发展,员工利益才有保障”这个公约数,可以采取领导干部上讲台、下基层,召开主题宣讲、片区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凝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思想共识。
3.3 提高员工应对改革能力
改革发展需要更多一专多能的员工。要把提升员工素质、培养员工复合技能作为出发点,在岗位层面,可以开展导师带徒,提高岗位技能操作和现场处理能力;在班组层面,可以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让班组员工熟练掌握班组内多种岗位技能;在分公司层面,可以开展综合知识培训,实现员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结论
在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中,员工新旧观念不停碰撞,思想问题也呈现多样多变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员工思想是进步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从具体上看,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在不断地改革实践中,研究出更为科学合理、更能维护企业和员工利益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保障员工队伍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 吕秋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需要明确和把握的要点[J].山西焦煤科技.2007(05).
[2] 蔡宁伟.国企办社会的历史和趋势——基于不同企业对标的视角[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3] 王大伟.创新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7(22)
论文作者:曹少保,刘宗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员工论文; 思想论文; 社会论文; 职能论文; 国有企业论文; 企业论文; 利益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