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蠡口乡镇企业转制的实践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吴县蠡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州乡镇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带有明显的“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区域特征。亦有称之为政府推动型经济。不可否认,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是苏州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以萌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乡镇政府的过度介入,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政府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而企业经营者却负盈不负亏。这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因而,在近几年乡镇企业转机改制实践过程中,如何坚持集体为主体,理顺政企关系,再造机制优势,已成为无法规避的重大改革课题。
吴县蠡口乡镇企业转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蠡口镇紧靠城市,交通便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家庭手工业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八十年代初就以“沙发之乡”著称,近几年随着“蠡口家具城”的崛起和兴盛,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更趋活跃。当然,以镇、村两级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发展更快,在蠡口经济中始终处于“顶梁柱”的地位,在全县30多个乡镇中也数得上佼佼者之一。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奋斗在实践第一线的蠡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较早地警觉到了繁荣兴盛背面潜伏危机。面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冲击,三资企业的增多,乡镇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部分厂长心态失衡,集体资产明流暗失,“厂长在任如铁桶,厂长一走一个洞”,而镇政府则因持续的经济紧运行而逐步陷于举债还债的困境。从1993年9月开始,蠡口镇党委、政府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准备,推出了一项以租赁经营为基本内核的复合型改革,它在揉合了风险抵押承包、厂长负责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有效成份的基础上,突出了“两权分离,公有民营”这一主题,以企业净资产的13.2%为主,加上部分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率定为7.2%,其中4%上缴,另3.2%留作企业发展基金)、建农金(120元/人)、退保金(164.4元/人)、教育费附加(销售额的5%)、管理费(产品销售额的1%)组成租赁标的,一租五年,年递增5%,实行厂长领租,多人联租。到目前为止,已有18家镇办企业、155家村办企业通过这一形式实行了经营机制的转换,转制面达72%和97.5。
1994年一年的实践检验,蠡口的改革举措是成功的,其根本之点在于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转制使乡镇企业进入了新的腾飞起跑线。一是政府行为得到了合理规范。政府与企业的租赁契约关系的确立,使得政府由原来负债、负亏角色转回到集体资产所有者的位置,而承租人则真正承担起了企业投资风险和债权债务全部责任,五年租赁期内,企业必须清理横向债务,欠镇资金必须分期归还。这样一来,镇政府一方面可以乘机退出直接介入企业经济运行的“泥淖”;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抓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抓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政府职能转换由此从理论探索变为现实可能。二是企业活力得到极大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租赁企业摆脱了政府的干预和羁绊,租赁者真正拥有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承租者的自觉形为。1994年,全镇租赁企业无一亏损,镇、村转制企业产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9.9%和58.5%,结算利润分别实现3334万元和239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57.3%。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冶金行业普遍不景气、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蠡口镇办第三钢厂依然生机勃勃。这个厂在实行租赁后,在增产降本、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年产量增加2万吨,吨钢成本下降60元,1994年实现利润505万元。企业效益的提高,带动了职工收入的增长,镇、村转制企业人均达4700元上下,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85.5%。三是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租赁经营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得到法律保证,以租赁上缴形式来体现,切实扭转了正在急剧恶化的资产流失状况。企业按季固定上缴,1994年18家镇办企业上缴镇1351万元,155家村办企业上缴村108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15.7%。同时,集体资产的增值也有了有效途径,一方面,每年规定一定比例的企业发展基金转作集体资产部分,1994年镇办18家转制企业达447.65万元,村办155家转制企业达89.18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固定租赁上缴,镇村有了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本,以镇为例,每年有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可用作培育集体经济新的生长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乡镇企业转机改制必须以巩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前提条件。在苏州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既是客观要求,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改革加以实现。蠡口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乡镇工业的集体经济方向,不能抱住固有模式不放,而只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扬弃和再造,以改革寻求集体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以改革寻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他们的探索颇具启迪与借鉴意义。
必须建立“放管有度”的调控体系。当前乡镇企业改革的主要矛盾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但理顺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撒手不管。一些地方的改革之所以未能收到预期的成效,就往往在于“以租代管”,一放了之。而蠡口镇党委、政府则在以租赁合同规范双方行为的同时,从坚持集体经济方向、有利企业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强化对租赁企业的适度调控。所谓适度调控,主要体现在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着手转换企业机制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约束机制。规定承租人按年租上缴总额的40%交纳风险金,由厂级干部、科室人员、技术骨干等按比例承担,以增强经营者的风险责任意识;实行转制企业厂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包括产值、销售、结算利润、四项效益、上交、外贸收购额、三项资金占用和职工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等八项指标,直接与厂长、副厂长和主办会计的年收入总额挂钩,同时实行计划生育、建房、征兵等单项考核,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租赁上缴明确按季按比例上缴,同时对企业利益分配也有明确的比例尺度,1994年镇办18家转制企业在完成租赁费上缴后,充入企业积累超过2600万元,而用于干部职工分配的为2100万元,规范了经营者的分配行为。另一方面在签订租赁契约的同时,明确配套政策,强化激励机制。明确租赁者拥有生产经营、资金调剂、人事安排、职工分配的自主权,拥有自筹资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后增加效益和租赁期满资产增值部分的收益权,以及明确企业完成租赁上交后净利润的70%按风险金比例进行分配,其中30%当年兑现,70%转作股金,使承租者逐步拥有企业股权。由此极大地激发了经营者的发展热情,出现了注重增收节支、降本降耗、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新气象,出现了技改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的新局面。1994年18家镇办转制企业技改投入近4000万元,占全镇企业技改投入的71%。蠡口化纺厂是一个有15年历史、设备陈旧的企业,租赁一年实现利润超过300万元,按照这一水平维持五年没有问题,但是经营者立足长远,制订了“中心开花、两头突破”的三年技改计划,完成后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将大大改观,目前第一步计划已经实施。从蠡口镇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正努力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必须把握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从根本意义上讲,乡镇企业的改革就是要使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如果这一环节没有抓住,那么乡镇企业的改革也就失去意义,坚持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从蠡口的实践看,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始终是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紧紧抓在手上的中心环节。一是抓承租标的。蠡口镇专门组成工作班子,对企业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流动资金等逐一核准,建立台帐,搞实家底,防止集体资产因低估而流失。在此基础上,确定以企业净资产的13.2%为主组成的基本标的,针对转制企业的不同规模、往年实绩,净资产的承租比例在10%至15%之间调节,既使标的相对合理,也使承租者能够接受。二是抓管理体系。在镇、村两级分别建立集体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履行全镇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和检查职能;镇办转制企业的会计实行镇农工商总公司委派制,以从财务上加以制约。三是抓制度建设。制定了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明确管理范围和对象,管理要求和责任;建立固定资产的添置和报废的审批制度,集体资产专人建帐管理、每年双方核对一次的监督制度,每年对租赁企业的资产运行进行检查的审计制度,租赁期满全部资产的清算、赔偿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小组每月一次研究、通报情况的例会制度。抓住“中心”,把握全局,蠡口镇通过这“三抓”,抓住了乡镇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企业转制、两权分离、公有民营的过程中,使集体资产进了“保险箱”,达到了坚持、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对照面上的情况,乡镇企业转机改制工作尽管已全面铺开,并且总体情况还是健康的,但事实上,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依然存在,改制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资产核定不准确、产权界定不科学、标的确定不合理、监督管理不严格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违背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初衷,甚至隐伏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贯穿始终,通过改制将集体资产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体系,形成能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运行机制。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蠡口的转制实践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乡镇企业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蠡口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逐步完善”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先干起来后规范。蠡口镇的企业转制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大拼盆”,他们在吸取以往改革经验,借鉴三资企业管理的长处,结合本地企业的实际,以租赁经营为主体,吸收风险抵押承包、厂长负责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众家之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在这种复合型改革推进的同时,逐步配套、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和监督体系,使蠡口的乡镇企业转制逐步走上成熟和规范轨道。先租后股。蠡口镇乡镇企业的转制改革,从一开始采取的租赁经营中就奠定了股份合作制的基础,因而现在的租赁经营既是现阶段企业转制的一种改革,也是今后转化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股份合作制的过渡,逐步由“两权分离”的改革深化为“产权明晰”的改革。先试点后推开。首先选择大湾村进行企业转制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由村到镇、由点到面推开,整个过程贯穿了思想发动、提高认识等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分工负责转制企业,定时间要求,定租赁原则,定操作规程,从而保证了转制改革的平稳进行。蠡口的做法突出了一个“实”地,不讲形式,只求实效。可见,我们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不应该纠缠在一些问题的细枝末节上,讲形式、图虚名,而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贻误了企业转制的机遇。一方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提倡探索。应该认识到,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能和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不可能局限于一个模式,现在进行企业转制的形式很多,必须在实践中选择适宜的形式。同时,还应看到,各项改革措施都各有长处,但又都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蠡口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兼容并蓄、综合施治。我们不能在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搞相互否定,或者单项突进,而必须取长补短,创造新的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稳妥、讲究策略。乡镇企业转制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蠡口的改革,尽管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许多方面尚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尤其是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既是一个关键,又是一个难点,是不可能绕道或者回避的。我们必须进行改革的必要铺垫,形成一个“过渡时期”,积极培育深入改革的有利条件,从根本上实现苏州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