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因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了时代强音。对于齐文化研究工作者来说,深刻挖掘齐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齐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职责。笔者试就齐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相关问题做点探讨,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齐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素材
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鲁文化并称为齐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通常所讲的齐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就齐文化的物质层面来讲,齐长城等古代遗迹、文物等连同有关齐国的历史著作,使齐国的文明史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得以物质形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一记载的连续性、长期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今天瞻仰学习这些历史遗存,无疑会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一种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正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所以,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物质财富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应该深刻挖掘齐文化中精神层面里的优秀品质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素材。
发达的齐文化是我国先秦文化的核心,它同鲁文化一道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化身。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务实,其务实的基础就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姜太公受封到齐国后,面对当时齐国地薄、人少、国贫、临海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之策。结果,“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春秋时期,桓管之所以能首霸诸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成功的改革,从政治上的尚贤任能到经济上的重本轻末,从军事上的作内政而寄军令到外交上的尊王攘夷,无不是当时齐国国内外现实需要的产物。而田齐时稷下学宫的设立和发展,更是田齐统治阶级、田齐政府为巩固其统治而解决人才缺乏的产物。这种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我国千百年来的重要传统,而且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率领全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得到的,而这一传统被毛泽东同志总结为实事求是,从而把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2、崇德敬业的高尚风范
齐国向有崇德敬业的传统与习惯。早在太公时就“因其俗,简其礼”而重视发挥道德在社会治理和发展中的作用。大政治家管仲更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上。晏子则把礼当成维系社会稳定的法宝,当成维护姜齐统治的重要工具。姜齐时这一崇德思想在田齐时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那些稷下先生们无不以崇德为荣而不愿踏入仕途,只做那些不治而议论的工作,进行着教书授徒的事业,并出现了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可贵思想。这一直是齐国高尚的社会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崇德的同时,齐文化中的敬业精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齐国人无不以追求事业的成功为己任,尤其是稷下学士与稷下先生们,为了齐国的繁荣富强而兢兢业业、著书立说、传书授徒、百家争鸣,使齐国成为先秦时期的学术中心。正是这种崇德敬业的高尚风范推动了齐文化的发展,同时这种崇德敬业的精神也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齐文化这种崇德敬业的高尚风范是我们进行现代建设所必须坚持和发扬的。
3、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厚德载物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一包容万物的精神正是齐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齐文化的一大特色。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而田齐的稷下学宫更是兼容并包了当时各家的学说、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稷下先生与稷下学士。稷下学宫收集了当时儒、墨、道、法、兵、阴阳、名、纵横家等诸多学派,号称“百家”;而当时到学宫游学和讲学的稷下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环渊、孟子、鲁仲连、田巴、荀子等诸子,二者相联号称“诸子百家”。稷下先生们在学宫中自由讲学辩论,开我国文化史百家争鸣之先河,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田齐的强盛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舆论阵地。由于齐文化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而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种兼容精神虽然几经破坏,象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以及闭关政策,但它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特别是从西汉到隋唐对佛学的吸收,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现象。正是这一兼容并包的精神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世代延续不断的民族文化。
4、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不向恶劣环境与恶势力低头,面对各种困难进行奋斗、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齐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齐文化的精华之所在。齐太公就是因此而把不足百里以盐碱地为主的齐国变成了大国、强国与富国。桓管也是面对当时内政与外交上的各种困难而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田齐也是因此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在齐湣王时,由于乐毅联合六国之力而破齐,但齐国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在田单的率领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收复齐国。其实,田齐之所以能代替姜齐,也正是田氏宗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结果。这一精神被《易经》总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奋勇前进永不退缩,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因此而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赞歌。从秦始皇到汉高祖,从唐太宗到宋太祖等一代代建朝鼻祖,其成功无不是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而取得的。而近现代的仁人志士在此精神激励下更是奋发抗争,从虎门销烟到三元里抗英、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他们从未向恶势力低头。而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更是这种精神发扬的结果。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成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民族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现阶段我们最应该发扬和坚持的精神。
以上这几种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华,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已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以这些基本的精神为素材和内容,并要继承发扬光大这些民族精神。
二、将齐文化中的爱国意识转化为爱国行动
齐文化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齐文化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是因为作为一种开放体系,文化本身有一种自我组织的能力,它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各种文化包括齐文化进行选择、吸收和控制,它还可以排斥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成份。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的现代文化能够对齐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和主张进行选择,促进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其具体体现和目标就是把齐文化中的爱国意识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而这几个结合正是当今社会融合、选择齐文化的必然结果。
1、爱国主义教育与敬岗爱业相结合
齐文化中有一种崇德敬业的高尚风范,它激励着齐国的民众甚至我们的先人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以国家兴旺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那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事情。我们即将跨进21世纪,我们有着先辈们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与良好环境,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应该干出一番更宏伟的事业来。
爱国主义教育与敬岗爱业相结合是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入的切入点。当前,由于国际社会处在冷战时期,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务之急,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讲爱国主义是有不同的具体体现的。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如古人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不好好地去做或做不好,我们还能说他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吗?显然不能。所以,当前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突出敬岗爱业这一内容,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敬岗爱业的完美结合。
2、爱国主义教育与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
齐文化中有一种忧国忧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操,这种爱国情操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表现为要求维护民族的尊严与独立,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完整。因此,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深刻挖掘齐文化中那些有关爱国思想和主张中的合理成份与合理内容,并于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现代爱国主义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最基本、最根本的内涵。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种爱国主义才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国人民真正地维护民族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才会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才可以使我们的事业得以健康发展,保证我们的国家的长治久安。
3、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齐文化中有强调和重视集体、群体作用的思想倾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应该继承弘扬齐文化中重视集体的思想,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并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集体主义是齐文化,也是全国人民一贯倡导和追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所追求的真正目标不是那种简单的所谓个人服从集体的目标,而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现代化。它与爱国主义相辅相成、相行不悖。当前,由于旧道德、旧文化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而且每个社会公民和道德素质也有所差异,加上社会生产力欠发达,社会分配也有失公正,使得个人与集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建立,个人素养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与冲突将消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一般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前提是这个集体利益真正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如果集体利益有悖于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这种集体利益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狭隘的小团体主义的利益,它不仅扼杀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泯灭了真正的集体利益。因此,要把集体主义教育置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之下,让每个人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具有和谐性,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因此,要坚决反对那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金钱至上等资产阶级的利己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完美结合,才会有助于将爱国意识转化为爱国行为。
4、爱国主义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相结合
齐文化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提高百姓的素质和素养,从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服务。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国民素质。
如果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国际竞争实际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国民精神的竞争。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如日本、西德等之所以能在落后的情况下,兴旺发达乃至昌盛富强,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精神的振起。所以,当前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全面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振奋起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素质不仅包括国民身体的健康状况,还包括国民受教育的状况,同时也包括国民精神的状况。这三个基本素质中,第一个素质是基础,第二素质是重点,第三个素质是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种高尚的精神,那么即使他有多么强健的身体和多么高的受教育程度,他都无异于行尸走肉。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在提高国民素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其根本点在于使国民拥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有一种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国民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