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观察及评估论文_马斌,汤光耀,王麟尧,吕海龙(通讯作者)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目的:观察评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手术方法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1.58±2.65)min、出血(41.58±9.65)ml、术后(14.48±1.32)h下床、术后(24.56±1.48)h排气、有效率97.73%、黄疸发生率为2.27%。对照组手术时间(96.20±1.59)min、出血(79.59±8.77)ml、术后(26.95±2.50)h下床、术后(36.96±2.60)h排气、有效率79.55%、胆漏、黄疸及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82%、11.36%及9.0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胆结石,具有切口小、痛苦小、安全性强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结石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328-02

前言:胆结石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症状以疼痛为主。常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存在着切口大、术后恢复速度缓慢的弊端。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疾病,可有效弥补常规术式的缺陷,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为评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本文于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胆结石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不同术式的应用方法,观察了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手术方法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30/14,年龄(58.95±20.16)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9/15,年龄(58.77±20.20)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

1.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1)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2)右肋下缘做弧形切口,长度20cm左右,开腹探查。(3)夹持胆囊底部,切开胆囊浆膜,找到胆囊管。(4)胆囊管上方分离胆囊动脉,并予以切断,近端双重结扎。(5)移除胆囊,止血,冲洗腹腔,置入引流管,清点器械,术毕。

1.2.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1)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2)脐部做10mm小孔,置入套管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3)置入腹腔镜,观察胆囊位置、大小、形态、周围粘连情况。(4)采用三孔法操作,采用钛夹、电凝器等分离胆囊,电凝钩分离胆囊与胆囊动脉。(5)钛夹夹住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将胆囊切除,术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61.58±2.65)min、出血(41.58±9.65)ml、术后(14.48±1.32)h下床、术后(24.56±1.48)h排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 1 手术情况对比

3 讨论

胆结石多发生于胆囊或胆管内,病因包括“肥胖”、“运动量低”、“遗传因素”等多种。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易致继发感染,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胆结石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常见术式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两种[1]。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患者术中创伤往往较大,且术后恢复速度缓慢,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患者预后欠佳。本文研究发现,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疾病,患者手术时间(96.20±1.59)min、出血(79.59±8.77)ml、术后(26.95±2.50)h下床、术后(36.96±2.60)h排气。上述数据表明,常规术式效率较低,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9.55%、胆漏、黄疸及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82%、11.36%及9.09%。上述数据表明,开腹胆囊切除术安全性欠佳。

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于腹腔镜的辅助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可有效弥补常规开腹手术的缺陷,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2]。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效率高”、“无创”、“安全性强”等方面。就手术效率而言,与肉眼直视下手术相比,腹腔镜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术中视野,提高术者操作的便利性及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于腹腔镜的辅助下手术,仅需建立操作孔及观察孔即可,无需做切口,因此,患者的痛苦同样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本文研究发现,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手术时间为(61.58±2.65)min、出血(41.58±9.65)ml、术后(14.48±1.32)h下床、术后(24.56±1.48)h排气。与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相比,优势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优势。就安全性问题而言,因切口小,术中患者的腹腔脏器无需暴露,加之操作精确度高,患者术后胆漏、黄疸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往往较低,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本文研究发现,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73%、黄疸发生率为2.27%。与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相比,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优势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胆结石,具有切口小、痛苦小、安全性强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应于确诊胆结石后,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疾病,以提高手术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本丰,孙志鹏.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全切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8,39(11):2126-2127.

[2]艾平.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1):26-27.

论文作者:马斌,汤光耀,王麟尧,吕海龙(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观察及评估论文_马斌,汤光耀,王麟尧,吕海龙(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