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0)05—014—04
一 生态需要——生态消费的着眼点
需要是消费的先导和起点,消费是需要的实现,因此,我们研究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需要开始。
生态需要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前几年,我在研究人们的消费需要时,曾经提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消费需要论》,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经常受到自然界的赐予,避免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恩格斯早就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举了米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乱砍森林受到自然界惩罚的事例,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廖的、反自然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 )生态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实际上反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映人的本质要求,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反映“人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还应该看到,人们的消费需要是有层次的,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不仅要求满足生存需要,而且要求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谈到人的需要时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32页。)。“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当然包括生态需要在内。高层次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的实现,充分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反映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反映“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生态需要的满足对消费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可以说生态需要是生态消费的着眼点。
二 生态环境——生态消费的立足点
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态环境是生态消费的立足点。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的生态需要得到最好的满足,是人类的最大幸福;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无法满足人的享受、发展的需要,而且影响人的生存,甚至造成人类的悲剧。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命运的头等大事。但是,在工业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万平方森林被毁掉, 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每年约为240亿吨。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荒漠化威胁着世界1/3 的土地面积,至少影响8.5亿人的生活。 这将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20世纪30~60年代,在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就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病亡,出现了人类的悲剧。
工业社会,实质上是高熵社会。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早就指出:“清洁的空气和水已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物品”,人们采取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遭受严重污染。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濒危;耕地减少,草原破坏,农作物遭受污染。据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五届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提供的信息: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垃圾约1000多亿吨;美国一年就产出垃圾24亿多吨,每年向外倾销危险废料200万吨以上。 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000 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受到污染。另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00 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严重缺水的国家达43个,发展中国家约有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生态保护组织的材料则显示:不少人死于癌症或其它疾病,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污染有关。可见,环境污染还影响人的生存和寿命。据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公布的材料:日本人的预期寿命在该组织190个成员国中名列首位, 为74岁半。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澳大利亚人和法国人,均超过73岁,瑞典人和意大利人为73岁。塞拉里昂排在最后,婴儿的预期健康寿命不到26岁。其后是尼日尔、马拉维、赞比亚等国,预期的健康寿命只有33岁半。(注:参见2000年6月7日、1996年6月6日《中国消费者报》。)日本等国预期寿命之所以长,塞拉里昂等国预期寿命之所以短,除了营养平衡等原因外,都与生态环境有关。
我国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我们正面临着生态消费的危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由于荒漠化及其它一些原因, 我国现有耕地比1957年减少近3/5。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3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面积的16%;全国有1.2亿公顷草地退化,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濒危物种已占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所列640个物种中,中国占156个;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世界观察研究所1997年的报告对世界8 个环境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估计: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华中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大于70%;水污染很严重,几条大河被污染的长度已达一半;噪声污染也很严重,全国有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固体废物污染加剧,垃圾“围城”现象很普遍。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00亿元,占GNP的10%。如果我们还不尽快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又何以满足生态需要,何以提高消费质量,何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要求?
我们不仅要治理已污染的生态环境,还要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最近二、三十年来, 很多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培育绿色环境。 如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从各方面培育绿色环境,实施花园城市计划,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一座处处绿意盎然的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生态化的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的空气、水、土。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大地,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市更要加强绿化。我国大连把建设环境放在首位,以“绿”为特色,以“美”为标准,最近两年多时间,新增绿地300多万平方米, 全市绿化覆盖率达88%。我们要把绿化大地作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建设文明城市、文明地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大力美化生态环境。
1996年我国已制定了《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使规划成为千百万人的具体行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下同)。这是发展生态消费、满足生态需要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来一次深刻的价值观的更新,把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消费作为极重要的价值原则。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环境意识和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我们不少人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还是很薄弱的。1995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实施了首次大规模的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在农村,40.4%的人表示不知道环保,城市也有11.1%的人不知环保是怎么回事,城乡居民有67.6%的人根本不知道“世界环境日”这回事,有52.4%的人没听说过“酸雨”这个名词。(注:参见2000年6月7 日、 1996年6月6日《中国消费者报》。)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我国有些学者早已提出:“要改变观念,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必须持续协调发展的意识”,需要“全面的思想革命和观念更新”(注:周光召:《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载《绿色周刊》1995年第10期。),从思想到行动认真落实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三 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的支撑点
要发展生态消费,除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下同)。生态产业是生态消费的支撑点。两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开拓生态消费品。这就要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它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注:尹世杰:《论生态需要》,载1998年1月26日《光明日报》。 )这就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我们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必须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1994年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并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
发展生态产业,就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拓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从食品、服装、用品、住宅以及汽车等,无一不有。美国现在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已占10%以上,德国已有绿色食品800多种,有统一的“绿色标志”。1998 年环保产业的全球贸易额在4000亿美元左右,2000年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以上。我国近年来,生态产业也发展较快。如1992年就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目前,全国共有绿色食品企业600多家,开发出1018 个产品。根据1996年5 月发布的全国环保产业基本情况的调查材料:我国共有从事环保产业生产的单位8651家,其中从业人员188.20万人,固定资产450.11亿元,年生产总值311.48亿元,创利润40.91亿元。 (注:转引自李悦著:《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94页。)1998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达818亿元, 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指标。1999年11月22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实施“三绿工程”, 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可以预计生态化产业体系,将逐步形成。
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要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要考虑该产业的资源、能源,如何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废物;要考虑废物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体系。要发展高科技,用高科技培育生态产业,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培育主导产品,并促进产品的系列化。有些生态产品如食品,要从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既能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又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要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我国现在虽有“环保企业”(生态企业)4000余家,但9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技术素质不高,科技成果应用率仅为20%。因此,要鼓励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更好地利用高科技,促使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发展生态产业,不止于发展生产企业,而应该包括营销企业在内。搞产业化,要包括“绿色市场”在内。当代生态产业越来越发展,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我们有些生态产品虽然发展了,但市场并没有扩大,在消费者中还没有形成消费群体。以食品而言,现已有不少生产企业生产了不少食品,但在大多数食品商店中很少看到“绿色食品”。很多消费者还不知什么是“绿色食品”,不知道“绿色食品”是否真正可靠,对身体是否真有好处。这就要在提高生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建立、完善营销网络,疏通流通渠道。
这里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要重视“绿色”导向,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使绿色科技渗透到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特别是消费领域。这就需要多学科配合解决当前生态以及与资源、环境有关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为人类谋福利。
发展生态消费,还必须建立、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必须强调法制化、规范化。我国近几年已制订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国家环保局还制订了《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999年又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就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去具体落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破坏,以及其它生态环境的破坏,都要绳之以法,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对保护、培育生态环境有功的则要予以奖励。
发展生态消费,还要根据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生态消费的基本模式。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1976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提出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核心的发展”;1994年9 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再一次提出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中心”,“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生态需要的满足在内。可持续发展正是为了优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四 生态文化——生态消费的闪光点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培育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反映了高层次的生态文化,反映了新的生态文明。因此,应该把发展生态消费、满足生态需要,提到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文化是生态消费的闪光点。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消费,不仅是“反自然”的,也是“反文化”、“反文明”的。我们讲发展,不能只讲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讲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家E ·佩鲁指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注:E·佩鲁:《新发展观》,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第185 ~186页。)。从文明的高度、从文化的高度去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果生态环境仍然受到污染,人的生态需要得不到满足,何以体现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何以体现高度的社会文明?人们进行生态消费,使生态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正反映了生态平衡,反映了生态美,反映了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协调,反映了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社会文明。
应该说,生态消费本身就体现一种文化。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各种生态消费,满足了生态需要,就升华为生态文化。我国古代,很多学者、文人都强调“回归自然”,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与大自然融合,得到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庄子的“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就反映人与大自然融合的思想。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学者们在享受大自然的优厚赐予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这也是一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应该是“真”(生态规律)、善(生态伦理)、美(生态美)的统一。人们掌握了生态规律,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欣赏了生态美,创造了美的精神文化成果,这是生态文化的升华,这正是生态消费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要发展生态消费,弘扬生态文化,并把发展生态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第443页。)只有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消费, 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能使中华大地的生态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长期以来,在经济学中不研究生态问题,不研究人的生态需要,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研究人的消费需要、特别是生态需要的满足,应该研究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消费,满足生态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