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_杨志斌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_杨志斌

(平武县豆叩镇中心小学校,622559)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丰富的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良好价值观的活动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转变过去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可概括为五大环节:创设问题----主动探索----交流沟通----体验成果----课外实践。

一、创设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灵魂”,为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一)教师引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新旧知识相衔接的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渴望得到答案。

(二)学生提出问题。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对问题缺少深入地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教师要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复习它的各部分名称和面积公式后,教师演示,将长方形的一个角一拉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师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⑴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变化?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比较,是变大、变小或者不变?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在教学“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学生自学课本后提出:“为什么设桃树的课数为X棵而不设杏树呢?我们今天的检验方法与过去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体验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的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课外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拓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实践,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

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测量计算自己家的墙壁、水缸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建议回家自己到超市去帮助妈妈购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涉及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强化了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紧密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之中的,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作者:杨志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论文_杨志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