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党委书记刘桔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如此说: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导教学“一面旗”。高考的命题要求是什么?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其中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中,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具体要求是: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学生历史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德育工作;出路
一、历史教师的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身上肩负着社会、家庭的期望,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必然能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思想、社会、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其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抱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德育的“微光”。
二、新形势下历史德育工作的困境
1.新的社会环境影响德育工作:新课改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多联系实际,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国情乡情家情。然而,如今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却拷问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毒奶粉、黑心棉、地沟油、毒胶囊、学术造假、老人跌倒了没人扶、一夜成名的浮躁等等。虽然社会中还是好人多、好事多,然而总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社会道德时,社会和我们唱“反调”;此外,学生还受到周边的人和事的影响,当今时代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某些父母本身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时,某些父母站出来和我们唱“反调”,给孩子灌输他们的错误价值观,使历史教师的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2.历史德育时间的有限性。在中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总爱以高考为指挥棒,有许多人不在意过程,只注重高考成绩。所以历史教师背负高考的压力,这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间不得不压缩,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历史知识的传授、考试、讲题中。甚至有的教师干脆不进行历史德育工作。加上许多教师不是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时间仅限于历史课堂。时间的有限和德育工作的不可或缺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新课改的目标又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压力。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改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当然教育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提问有限的几个学生就标榜自己很好地完成了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任务必须认真落实,而高考的也必须保证成绩,双重压力下,历史德育工作将何去何从?
3.传统德育难以取得成效。历史课的德育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德育内容的载体也多为陈旧的例子,讲述场所也多以课堂为主。然而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师所进行的德育对于今天的学生已不再能像过去那样取得成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讲到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有的学生就不同意这种观点了,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很多大人都不去做,为什么要将社会的重担压在他们年轻的肩膀上,而不像70、80后那样热血沸腾,立志为国努力学习。此外,历史教师的某些价值观学生并不认同,因为教师总是“老生常谈”以致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是对的,但就是不愿接受。落后的德育方式,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三、出路探索
1.改变自身观念。首先教师应该明白,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在德育中都会有困难,这不是这个时代地区所特有的问题。“方法总是比问题多”;其次,教师要承认历史教师能力的有限,才不会患得患失。德育工作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历史教师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环,学生会受到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影响到教师的德育工作,使得学生德育出现反复。当然教师并不能以此为借口推卸责任。正如濮存昕所说,“多一盏灯,世界就少一点黑暗”;再次,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新课改在给历史德育工作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促进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方式、内容;最后,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身世界观的正确。
2.德育内容的创新。由于时代和个体的差异,用传统的历史故事来进行德育工作已出现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历史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教授内容上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以学生为主体。德育不能以教师自身的要求为目标,还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受学生欢迎的历史名人的道德故事来开展工作,进而可以通过介绍明星的历史故事开展工作;现代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正确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不再是过去的非错即对的状况,这从新科改下历史教材中开放性的题目越来越多中就可以体现了,所以历史教师在授课中也应该多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身的正确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保证选项设置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适时地加以引导。如笔者在讲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各个阶级反侵略、求民主,要求学生在评价早期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运动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时,引申到德育范畴,设问:“面对时机不成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人选择等待,有人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笔者最后作了总结,“无论是等待还是行动,都无可厚非。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如何创新,但历史德育的主体内容不必也不能变,即公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如爱国主义,传统美德。
3.德育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一味听,而且必须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新课改目标要求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刺激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所以,新课改下历史教师的德育应改变“灌输”,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自主认识体会道德与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取得了成效;历史课中还可以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它的信息量大,直观形象,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的解决因新课改目标的要求及高考任务的双重压力,所加剧的历史德育与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如历史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用视频展示了香港回归时的场景,将学生带入那心情激动的一刻,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祖国荣誉感和自豪感,并有为之奋斗的决心。
4.德育形式的变化。历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如家长和班主任那么多,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影响学生。传统德育形式以语言为主,多局限于课堂。其实,历史教师的德育场所无限大。除了利用课堂这块“主战场”外,还可以开辟“第二战线”“第三战线”----如作业布置中的德育,这点可以从新课改中的“学习延伸”一目中体现。这一目使我们的德育由课堂走向课下。如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学习延伸”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经济开发区发展状况的图片,并配上解说词。它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养成技能,又能体现德育要求。对于这类活动,教师不能忽略,尤其不能以条件不具备为借口忽略。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试题命制中将历史知识和历史德育完美结合。为了更好地帮助历史德育工作,也可以通过影响班主任、家长、学校开展工作。
历史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但笔者坚信在无数历史教师共同的努力下,发挥聪明才智,必将影响多代学生,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望江中学 246200)
论文作者:陈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新课改论文; 价值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