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评价&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_耕地面积论文

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评价——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兴区论文,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耕地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1—0057—06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理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作为一门学科,土地整理目前尚不存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1]。而耕地整理潜在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耕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外的耕地整理在目标、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但实践证明,耕地整理不仅可以使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而且还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提供一个优良环境。所以,我们将耕地整理潜在的综合效益定义为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四者的综合[2]。

1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整理效益评价数据与方法

耕地整理潜在效益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中整理后耕地粮经比的设定、整理后种植作物的选择、整理前后农户的投入与产出等数据主要源自农户调查。另外,效益评价中的部分数据还引用当地农业、区划和本地区及邻近地区耕地整理项目的有关数据,以及当地统计的公布数字。

农户调查对象选择北京市大兴区已经实施过耕地整理项目的区域内(北臧村镇的西大营和榆垡镇的朱家务)拥有耕地的农户,共120户。调查采用咨询式方法,即事先设计调查问卷,受调查者选择答案来回答问卷设计的每一个问题。调查问卷共包括16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3方面内容:一是农户对耕地整理的态度与了解程度;二是耕地整理的影响表现方面;三是耕地整理前后农户家庭经营状况与生产经营支出费用的差异。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旨在阐明问卷整体是否可靠,其有效程度的计算公式如下[3]:

式中:E为问卷的有效程度;m为问卷的问题个数;n为受调查总人数;A[,i]为回答第i个问题的受访人数,i=1,2,…,15。计算表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为86%,调查问卷完全有效。

2 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计算

耕地整理一方面是对待整理耕地进行整治,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整理过程中会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就表现为耕地整理后因单产提高及有效耕地面积增加而导致种植作物总产量的增加[4],资源效益可分为增产效益和增地效益。

根据《大兴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2001~2010年)》,在规划期10年内实施耕地整理4835hm[2],其中新增耕地825hm[2],原有的4010hm[2]耕地经整理后将变为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能力较高的高标准耕地。

另外,根据大兴区耕地整理效益的农户调查,耕地整理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生产的方便,多数在整理前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在整理后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在整理后的耕地上,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更高,所以依据目前大兴区的粮经比及农户调查资料,本文将整理后耕地上种植作物的粮经比设定为1∶2。据实地调查,大兴区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瓜类为主,故本文中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例进行效益的计算。

2.1 增产效益

根据上文设定的耕地整理后种植作物的粮经比,原有的4010hm[2]耕地在整理后将有1336hm[2]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其余的2674hm[2]耕地用于种植蔬菜。

对于粮食作物,耕地整理前的粮食单产取1995年~2000年6年粮食平均单产(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的比值)为11669.42kg/hm[2], 整理后根据调查资料及大兴区耕地整理标准取区域集约利用水平下的粮食单产为13039.9kg/hm[2],整理后单产增加1370.48kg/hm[2]。根据农户调查资料,耕地整理前粮食作物的种植成本约为8100元/hm[2],整理后种植成本约为7200元/hm[2],整理前后差值为900元/hm[2],整理前后粮食的价格均取1.00元/kg。

对于蔬菜,据调查大兴区蔬菜种植品种近100个,以白菜、茄子、韭菜、包菜、大葱等种植面积较广,本文中蔬菜单产、价格、种植成本均指主要种植蔬菜品种的平均值。耕地整理前蔬菜单产取1995年~2000年6年蔬菜单产的平均值为44936.51kg/hm[2],耕地整理后蔬菜单产取区域集约利用水平下的单产为52126.35kg/hm[2],整理后蔬菜单产增加7189kg/hm[2]。同时根据农户调查资料,耕地整理前蔬菜的生产成本为13500元/hm[2],整理后的生产成本为12900元/hm[2],整理前后差值为600元/hm[2],整理前后蔬菜的价格均取1.00元/kg。

2.1.1 粮食作物的增产效益 粮食作物增产效益的计算见表1。

2.1.2 蔬菜的增产效益 采用上文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规划期末有效面积上蔬菜累计增产量为5382.55×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蔬菜的累计增产量为10572.86×10[4]kg。

2.2 增地效益

耕地整理后新增耕地825hm[2],根据上文设定的农作物种植的粮经比,则在新增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为275hm[2],种植蔬菜的面积为550hm[2]。

2.2.1 粮食作物的增地效益 假设每年新增耕地面积相等,则规划期内每年新增耕地面积为27.5hm[2],则新增耕地的保存面积为275hm[2],同样采用上文的方法可以计算出规划期末新增耕地上粮食作物的累计增产量为105.53×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新增耕地上粮食作物累计增产量为207.29×10[4]kg。

2.2.2 蔬菜的增地效益 采用上文方法,可以分别计算规划期末新增面积上蔬菜的累计增产量为1107.11×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新增耕地上蔬菜累计增产量为2174.67×10[4]kg。

2.3 总资源效益

规划期末累计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为618.20×10[4]kg,规划期末累计增加蔬菜的产量为6489.65×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为1214.31×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增加蔬菜的产量为12747.53×10[4]kg。

3 耕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计算

耕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表现为整理后的耕地上作物的产值比整理前耕地上作物的产值增大,间接经济效益是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转化,进一步产生的经济效益。

3.1 耕地整理的直接经济效益

3.1.1 原有耕地部分的直接经济效益 根据农户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耕地整理前粮食作物的种植成本约为8100元/hm[2],整理后的种植成本约为7200元/hm[2],整理前后差值为900元/hm[2]。在计算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的基础上,分别计算规划期末有效面积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累计净增产值为849.34×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种植粮食作物的累计净增产值为1668.35×10[4]元。

根据农户调查资料,耕地整理前种植蔬菜的生产成本为13500元/hm[2],整理后的生产成本为12900元/hm[2],整理前后差值为600元/hm[2]。采用上文方法,可以分别计算规划期末有效面积上种植蔬菜的累计净增产值为5831.78×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种植蔬菜的累计净增产值为11455.28×10[4]元。

3.1.2 新增耕地部分的直接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方法,同样可以计算规划期末新增耕地面积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累计净增产值为449.67×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新增耕地面积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累计净增产值为883.28×10[4]元。规划期末新增耕地面积上种植蔬菜的累计净增产值为6040.86×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新增耕地面积上种植蔬菜的累计净增产值为11865.97×10[4]元。

3.1.3 耕地整理总的直接经济效益

耕地整理总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原有耕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直接经济效益、原有耕地种植蔬菜的直接经济效益、新增耕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新增耕地种植蔬菜的直接经济效益四者之和。则规划期末耕地整理的累计净增产值为13171.65×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耕地整理的累计净增产值为25872.89×10[4]元。

3.2 耕地整理的效率衡量指标计算

本文选取耕地整理单位面积的产投比、静态基本投资回收期、规划期末产投比、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产投比四项指标。

(1)耕地整理单位面积产投比。耕地整理项目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4部分[5]。根据对大兴区北臧村镇、榆垡镇两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量的分析,并参考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与长沟镇两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及怀柔县北房镇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量,本文确定大兴区耕地整理单位面积(按整理实施面积)投资额(d)为3.25×10[4]元/hm[2]。而单位面积的年净增产值(j)(即粮食作物、蔬菜的增产、 增地总的单位面积年净增产值)为9729.39元/hm[2],所以耕地整理单位面积的产投比为0.30。

(2)静态基本投资回收年限(H)。

H=m+d/j=m+1/K

=3+1/0.30=6.33=6年4个月

式中:m为耕地整理有增产效益的年限,依据上文分析,本文中m=3。

(3)规划期末的产投比。

(a)规划期内耕地整理总投资(D)

D=实施耕地整理的面积×d

=4835×3.25=15713.75(万元)

式中:n为耕地整理的实施期(规划期)。

3.3 耕地整理的间接经济效益

耕地整理后基础设施配套,产出率提高,假设一个地区总的粮食需求是一固定量,产出率的提高意味着可节约出土地和劳工。耕地整理的间接经济效益就衡量耕地整理后相对节约的土地面积和劳工数量,本文仅以种植粮食作物进行分析。

(1)相对节约的土地面积。假设大兴区在人口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每年需要的粮食产量(V)为一固定值,产量以1995年~2000年6年大兴区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值为准,为31108.85×10[4]kg。整理前单产为11669.42kg/hm[2],整理后单产为13039.9kg/hm[2]。则因产量提高相对节约的土地(△F)的计算:

式中:F[,b]为整理前需耕地面积;F[,a]为整理后需耕地面积。

(2)相对节约的劳工数量。根据大兴区土地整理效益的农户调查资料, 耕地整理后,因道路健全,地块集中,农民往返于居住地与田块之间的时间缩短,同时由于田块规模的扩大,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6]。 所以耕地整理后农户的投工量由整理前的

4 耕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计算

根据大兴区实际情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率、耕地生产率提高率、农户产投比提高率、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耕地面积比率提高率5项衡量指标。

(1)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率=规划期末有效面积上累计净增产值/农村居民人口数

根据大兴区经济社会统计资料,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62元,农村居民人口数为37.2×10[4]人,规划期末(2010年)耕地整理有效面积上累计净增产值为13171.65×10[4]元,假设规划期末农村居民人口数仍保持37.2×10[4]人不变,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提高幅度为354元/人。即通过耕地整理, 大兴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以提高354元,2010年达到4816元/人。

(2)耕地生产率提高率

耕地生产率提高率=整理后耕地生产率-整理前耕地生产率

式中:耕地生产率=作物的总产量/作物播种面积

耕地生产率的变化通过整理前后种植作物单产的变化来反映。根据大兴区的实际情况,本文仍区分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和蔬菜两种情况计算。

对于粮食作物,根据上文计算,耕地整理前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率为11669.42kg/hm[2],整理后的生产率为13039.9kg/hm[2],整理后耕地生产率提高1370.48kg/hm[2]。

对于蔬菜,根据上文计算,耕地整理前种植蔬菜的生产率为44936.51kg/hm[2],整理后的生产率为52126.35kg/hm[2],整理后耕地生产率提高7189.84kg/hm[2]。

(3)农户产投比提高率

农户产投比提高率=整理后农户产投比-整理前农户产投比

式中:农户产投比=农户农业总产值/农户农业生产成本

农户产投比是衡量效率的指标,耕地整理前后农户产投比的变化仍区分粮食作物和蔬菜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对于粮食作物,根据上文计算,耕地整理前种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总产值为11669元/hm[2],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为8100元/hm[2], 则耕地整理前农户产投比为1.44;耕地整理后种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总产值为13040元/hm[2],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为7200元/hm[2],则耕地整理后农户产投比为1.81;整理后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产投比提高了0.37。

对于蔬菜,根据上文计算,耕地整理前种植蔬菜的单位面积总产值为44937元/hm[2],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为13500元/hm[2],则耕地整理前农户产投比为3.33;耕地整理后种植蔬菜的单位面积总产值为52126元/hm[2],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为12900元/hm[2],则耕地整理后农户产投比为4.04;整理后农户种植蔬菜的产投比提高了0.71。

(4)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整理前人均耕地面积-整理后人均耕地面积

式中: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数

2000年大兴区总耕地面积46281hm[2],农业人口37.2×10[4]人, 人均耕地面积0.1244hm[2]/人,规划期内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825hm[2],假设规划期内原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规划期末农业人口仍保持37.2×10[4]人不变, 则规划期末人均耕地面积为0.1266hm[2]/人,即规划期内仅通过耕地整理可使人均耕地面积提高0.0022hm[2]/人。

(5)耕地面积比率增加率

耕地面积比率增加率=整理后耕地面积比率-整理前耕地面积比率

式中:耕地面积比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大兴区土地面积为103631hm[2],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为44.6%,规划期内通过耕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825hm[2],则规划期末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为45.5%,即规划期内仅通过耕地整理可使耕地面积比率提高0.9%。

5 耕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计算

根据大兴区的实际情况,选取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中低产田治理率两项衡量指标。

(1)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整理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率-整理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率

式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

2000年,大兴区耕地面积46281hm[2],其中灌溉水田236.4hm[2],早地3006.2hm[2],水浇地38416.5hm[2],菜地4621.9hm[2],耕地中有灌溉保证的耕地面积比率为93.5%。根据耕地整理标准,整理后的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规划期内共整理耕地4835hm[2],则大兴区耕地整理后的有效灌溉面积比率为94.2%,即仅通过耕地整理大兴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率提高了0.7%。

(2)中低产田治理率

中低产田面积治理率=整理前中低产田面积比率-整理后中低产田面积比率

式中:中低产田面积比率=中低产田面积/耕地总面积

大兴区中低产田约占耕地的60%,即耕地中中低产田的面积约为27768.6hm[2]。整理的耕地中多为利用集约程度差、产量水平低的耕地,据调查中低产田面积可占到85%。整理后可成为高产田,则整理的中低产田面积为:4835×85%=4110(hm[2])。整理后中低产田面积比率为51%,中低产田面积比率减少9%。

6 结论与讨论

(1)大兴区通过耕地整理,在规划期末(2010年)累计增加粮食618.20×10[4]kg,累计增加蔬菜6489.65×10[4]kg,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增加粮食1214.31×10[4]kg,累计增加蔬菜12747.53×10[4]kg。规划期内有效面积的年净增产值为3292.91×10[4]元,累计净增产值为13171.65×10[4]元,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累计净增产值为25872.89×10[4]元。单位面积的产投比为0.30,规划期末的产投比为0.84,整理措施全部生效时的产投比为1.65,静态投资回收期为6年4个月。耕地整理后相对节约土地面积2801.78hm[2],相对节约工日574780个。整理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率提高0.7%,中低产田面积减少9%。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54元,粮食作物生产率提高1370kg/hm[2],蔬菜生产率提高7189kg/hm[2]。种植粮食作物的产投比提高0.37,种植蔬菜的产投比提高0.71。人均耕地面积提高0.0022hm[2]/人,耕地面积比率提高0.9%。这说明大兴区耕地整理的预期效益还是可观的。

(2)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对耕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的估算过于简略, 其评价指标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在耕地整理各单项效益估算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出耕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案。

收稿日期:2004—12—06;修订日期:2005—05—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01002)。

标签:;  ;  ;  ;  

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评价&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_耕地面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