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关系不存在”-齐泽克论拉康的“性化公式”论文

“性关系不存在”
——齐泽克论拉康的“性化公式”

文/滕 腾

摘 要: 齐泽克吸收琼·柯普伊克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主体理论,对拉康的“性化公式”做出了极为激进的解读。齐泽克认为“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所揭示的是象征化失败的两种模式,象征化的失败说明性差异属于实在界,不过实在界并非不可改变的领域,它是象征化失败的产物,象征界改变了,实在界也就跟着改变了,因此追求性别平等的相关努力是有效的。

关键词: 齐泽克;拉康;性化公式;性差异;象征化;实在界

“性化公式”(formulea of sexuation)无疑是拉康理论中最具争议的部分,拉康根据性化公式所提出诸如“女人不存在”这样的口号更是遭到无数的批评。拉康提出了性化公式,但他并没有给出对于这一公式的详尽解读,而只是留下了一些模糊不清的暗示。齐泽克吸取了另一位拉康主义的的思想家琼·柯普伊克(Joan Copjec)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主体理论,对性化公式做出了极为激进的解读。这一解读从根本上确认了追求性别平等的相关努力的有效性。齐泽克的对于性化公式的讨论从对康德悖论的讨论开始。

一、通过康德阅读“性化公式”

按照齐泽克本人的说法,他对于拉康的性化公式与康德关于量的悖论和动力学的悖论的区分之间所具有的同构性的探讨来源于另一位拉康主义的的思想家——柯普伊克。康德和拉康的性化公式初看起来好像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的,但柯普伊克却偏偏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齐泽克根据柯普伊克对拉康性化公式的创造性解读阐发了自己对于性差异的理解。

在齐泽克看来,“先于崇高/美的对立,性差异(sexual difference)就已经铭刻于‘数量(mathematical)’崇高和动力学崇高的内在分裂中了”[1]54。两种崇高的模式对应于两种悖论的模式,“当理性把范畴运用到不能成为经验对象的实体(比如作为整体的宇宙,上帝,灵魂等)之上时,它就陷入到悖论的纠缠之中,也即,它必然会得到两种矛盾的结论:宇宙即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上帝既存在又不存在。”[1]54

康德将这些悖论分为两组,量的悖论(mathematical antinomies)和动力学的悖论(dynamical antinomies)。量的悖论源于我们将范畴运用到作为整体的宇宙(the universe as a Whole)之上,量的悖论因而关乎于“非-全部”(notall)的现象领域,在我们的直觉中,没有任何一个对象不属于现象的领域,但这个领域却从来都不是全部,从来都是不完整的。动力学的悖论则源于我们将范畴运用到那些本不属于现象秩序之中的对象之上,换言之,它关乎于普遍性的悖论,所有的现象前面都必然接续着其他现象,但现象在普遍的因果联系中的逻辑关联必然包含着某种例外,“某种‘突出出来的’本体意义上的自由行动,它悬置了因果联系,从而‘自发地’开启了一种新的因果序列”[1]55

齐泽克进一步将这两种悖论模式用于对拉康性化公式的解读。量的悖论对应于女性(feminine)的一边,动力学的悖论对应于男性(masculine)一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拉康的性化公式(如图1):

在实际的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小学生为关注的主体,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以及引导,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因此,深入改进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图1

在齐泽克的《延迟的否定》一书的“性化公式”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式中,标识普遍性(所有的),标识特殊性,标识之上的横线则表示否定,Φx则标志菲勒斯的功能(phallic function),Φx又和功能F等同[1]56。我们将拉康所使用的标识转换一下就得到下面的形式(如表1):

表1:

至此我们可以回到关于女人和男人的讨论。大写的女人不能在象征界存在所揭示的正是象征总体化自身的失败。而不能完全融入象征秩序中女人恰恰是那个真正的主体,而完全屈服于象征秩序的男人却成了一个自动机式的存在!

阉割所指的其中也就是象征化过程所带来的缺失,同时也正是经由这个过程我们才成为了言说的存在(speaking being),不过我们从此也永远地陷入了语言的牢笼。因而公式中的x并非简单的某人,其实它指的正是言说的存在。

说到这里,难道这不是在一次的印证了拉康那臭名昭著的断言“女人不能被完全融入象征秩序中”[4]142吗?

在这个过程中被阉割掉的当然还包括快感(jouissance,齐泽克将其翻译成英语单词enjoyment)。菲勒斯的功能正是那个根本性的“不”,它最为首要的功能就是对乱伦的禁止。齐泽克用S(病态的主体,pathological subject)表示进入象征秩序之前的我们,用$(被禁止的主体,barred subject)表示进入象征秩序的主体,被禁止的正是作为快感之物质化的身体。我们成为言说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通达快感。正如齐泽克所言:快感本身已经不可能了。拉康理论的一个老生常谈正是,对言说的存在来说,通达快感之路是被剥夺的[2]24

不同姿态的瓷,需要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上绽放出他们的光彩。耀州窑的瓷,作为陶瓷里独特的一种,深受国人推崇,它不仅拥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具备巨大的商业潜力。也因此,铜川市开展了各类的旅游项目,形形色色的陶瓷文化战线方式,让现代人对过去看似枯燥无味的耀州窑文化刮目相看。耀州窑文化的吸引力带来了更大的商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让人们更加有动力愿意继续从事耀州窑文化的工作,满怀热情地讲耀州窑这项珍贵的文明传承下去。

表2:

量的悖论对应于女性的一边。参考康德的悖论,女人的逻辑属于“非-全部”的逻辑,没有一个言说的存在不服从于菲勒斯的功能也就意味着女人不是一个总体或全部(并不是所有的言说的存在服从于都菲勒斯的功能)。

二、男性

动力学的悖论对应于男性一边,对应于康德的悖论,所有的男人都被阉割,但这个普遍的法则只有通过一个例外才能得以确立。这个关键的例外正是有一个男人没有被阉割,他可以直接地通达快感。在齐泽克看来,这个男人正是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的那个原始父亲,他拥有无限的权利,拥有所有的女人,不必遵循乱伦的禁忌,在快感方面他可以获得完全的满足。

在此我们看到了两种对立面的重合,也即俄狄浦斯神话和《图腾与禁忌》中的原始父亲神话之间的重合。俄狄浦斯神话和《图腾与禁忌》中的原始父亲神话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神话的两种版本,在两种神话中父亲都代表着禁令,他禁止我们享受快感,不同之处在于:在俄狄浦斯神话中杀死父亲意味着我们也就消除禁令,我们因而可以接近被禁止的快感;《图腾与禁忌》中则刚好相反,杀死父亲并没有消除禁令,相反地,死去的父亲比他活着的时候权力更大,他化身为“父之名”,也即“大他者”,持续地禁止我们享受快感。

按季节分析IMERG在中国大陆估计降水的临界成功指数CSI,结果表明:夏季最高,约为0.3;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低,约0.12。IMERG在中国大陆东、西部地区各季节估计降水的CSI变化趋势与整个中国大陆相同。除秋季基本一致之外,其他季节都是东部的CSI略高于整个中国大陆,但西部的CSI在各季节都低于整个中国大陆,除冬季略小之外,与东部相差约0.1(图5c)。

我们把两种神话中父亲加以“综合”就可以看到,神话父亲必须被杀,只有这样其他的男人才进入了象征界,“大他者”的效力才能得以实施,不过快感的获得也因此变得不可能了。不过父亲的神话地位维持了对于象征秩序是必须的,他变为一个必要的幻想,完满的快感将再一次可以被获得。齐泽克讲到,父亲的形象通过赋予内在的不可能以象征性的禁令将我们从僵局中解救出来。《图腾与禁忌》中的原始父亲的神话通过在快感之父(Father-of-Enjoyment)的淫秽形象(他同时了扮演禁令代理这个角色)中体现这种不可能的快感补充了——或更确切地说,增补了——俄狄浦斯神话。这个幻想基于至少有一个主体(拥有所有女人的原始父亲)能够充分享受[2]24

三、女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公式是按照康德悖论的方式被构造出来的。同时我们看到“每一边都由对菲勒斯功能的肯定和否定来定义,一种对于绝对的(非菲勒斯)快感的包含和排除”[3]。那么齐泽克到底想通过这一公式言说什么呢?

对应于康德的现象领域(在我们的直觉中,没有任何一个对象不属于现象的领域,但这个领域却从来都不是全部,从来都是不完整的),全部的女人(没有一个言说的存在不)从来不是“全部”,从来都是不完整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对应康德的“作为整体的宇宙”(the universe as a Whole),或者说现象的总体从来不能被给予我们(在我们的直觉中),“普遍的大写女人”(universcal Woman),或者说全部的女人,也是从来都不能被给予我们。因而在这个意义上,齐泽克(拉康)所说的正是“大写的女人”(Woman)不存在,也即“大写的她”(She)不存在。

至此我们接触到了拉康的名言“女人不存在”(l a femme n’existe pas)[4]124,他所指的正是大写的女人(la femme,Woman)不存在。不过“大写的女人不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齐泽克(拉康)所说的乃是大写的女人不能在象征界存在,也即不存在大写的女人的普遍的观念。

山荷叶的花朵有6 片白色的花瓣,花瓣的宽窄在不同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它太过独特,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常年活跃在“世界上最神奇的十种植物”之类的排行榜中,还拥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skeleton flower”(骨架花),以描述它淋雨后花瓣变得透明,能看到花瓣上脉络纹路的样子。

齐泽克对于拉康所谓“女人不能被完全融入象征秩序中”的断言的探讨与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魏宁格(Otto Weininger)那臭名昭著的厌女主义和反犹主义作品《性与性格》(Sex and Character)直接相关。在《性与性格》中,魏宁格提出了一系列从表面上看和拉康关于性化公式的断言十分接近的理论,比如魏宁格同样提出了“女人不存在”这一口号。

在魏宁格看来,女人完全是性欲的,性欲支配着她的所有行为,即便她做出了任何带有精神性价值的活动,那么这些行为也是为了吸引男人,以达到性交的目的。而男人则恰恰相反,男人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但他却分裂于感觉(性欲)与精神性之间。男人对于自身性欲的让步使他背叛了精神性。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精神性的理想投射到了女人的身上,但这是一个里外不是人的行为,男人不光背叛了自己的未能实现的精神性,同时无视了女人的性欲本质,强加给她一种虚假的精神性。一旦男人认识到自身的失败并追求称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时,女人也就消失了。换句话说,女人是由男人创造的,男人的失败创造了女人——“女人不存在”。

如果我们把魏宁格的理论中的“女人完全是性欲的”这个说法、拉康的“女人不能被完全融入象征秩序中”这个断言,以及“快感”“阉割”等说法联系起来看,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正是女人的性欲本质让她们无法融入象征秩序的这样的结论。不过这肯定不会是齐泽克的的看法,齐泽克讲到:我们该如何来思考这种对于象征认同的女性抵抗?如果我们把这种抵抗解读为某种某种预先存在的与象征化相对论的女性实体的作用,就好像女人在她的真实本性(Nature)和被强加的象征性面具之间分裂了,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1]57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拉康的断言呢?

四、女人与主体

(3)以“守法便利”为原则,确保旅客出入境通关便捷安全。便捷与安全,作为首要核心,是邮轮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共同认识。邮轮公司希望旅客快速有序地下船,以体现船方的高质量服务水准;当地政府也希望旅客快速着陆,以增加消费观光时间,从而拉动地方经济。邮轮公司与地方当局充分合作,使邮轮能安全便捷地靠泊港口。

在齐泽克对于主体的讨论非常复杂,在此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齐泽克主要有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相互平行的版本,一种与对意识形态质询的分析有关(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书中探讨了这个版本),另一种更具神话色彩,它与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有关(齐泽克在主要在《除不尽的剩余》一书中探讨了这个版本)。

在此我们先介绍第一个版本。这一版本与齐泽克对主体的重新理论化有关,齐泽克试图在中心化的自主主体和后结构主义式的效果主体之间创造了一种富有生产力的和谐。在当下社会中谈及主体,几乎首先出现的说法就是“主体死了”,诚然,当前几乎所有的理论讨论都要把主体从中心位置驱逐出去,笛卡尔式的我思主体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众矢之的以所谓的后结构主义为代表,这些理论拒斥我思的主体,并代之以去中心化的主体,也即主体绝不是一个自主的存在者,而是一种话语结构的效应(效果主体)。不得不说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这种已经走向极端的所谓的“解构”已经变成一种老生常谈,不仅早已失去了其批判力,而且被蔓延于当今社会中的、齐泽克称之为“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收编。当然与后结构主义式的主体所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绝对自主的主体)的弊病也是不消说的。

那么齐泽克是如何重新理论化主体的呢?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书中给出了最为详尽的探讨,齐泽克的探讨主要通过对拉康的四个欲望图的解读进行。齐泽克注意到后结构主义式的效果主体其实对应于拉康四个欲望图的前两个,也即在象征界/想象界层次的质询。在象征认同支配下,想象界认同与象征界认同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主体被整合进“社会-符号”(socio-symbolic)的领域的机制。齐泽克的探讨深入到了后两个欲望图中,后两个欲望图所讲述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恰恰是由于前两个欲望图所言说的状况是必然失败的,也即象征化必然是失败的,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象征秩序之间并没有完美的对应关系。在齐泽克看来正是这一失败,这一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象征秩序之间的距离让主体得以出现,齐泽克在象征界与实在界的互动中定位主体。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象征界自身的不充分性,它和实在界之间的不完美的配对,主体才能存在。其实后结构主义式的、自动机式的主体正是建立在质询是完全的这一基础之上的,齐泽克所说的主体恰恰出现在超越质询的维度,对应拉康的第三个欲望图,对“大他者”想要什么的困惑和不确定恰恰标志着主体的出现,主体表现为一种歇斯底里式的追问——“汝所何欲?”(Che vuoi?)。

让我们先来所谓的功能F,在齐泽克(拉康)看来功能F所指的是菲勒斯的功能,阉割的功能,不过这个所谓的阉割绝不是指对于实际的男性生殖器的阉割,它所指的是象征阉割,是我们借此进入象征秩序的的那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词谋杀了它所代表的事物,符号取代了实际的事物。拉康继承了索绪尔的观点,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差异的系统,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符号只是指涉了其他符号而并非指涉实际的世界。当我们进入语言的普遍中介的那一刻,我们便也失去了和实际的世界以及身体性的自我的直接联系,从此我们注定只能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与之发生联系。这正如齐泽克对于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小说《乔纳森·霍格讨厌的工作》(The Unpleasant Profession of Jonathan Hoag)中的车窗的讨论,宇宙艺术家告诉蓝道不可打开车窗,蓝道在汽车之中通过车窗向外看一切都很正常,但他打开车窗一望却“空无一物”。车窗就相当于我们借以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语言,不过我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正是“‘里面’与‘外面’之间连续性的丧失”[2]15,我们失去了与世界的直接联系。

因而拉康的性化公式也就可以进一步转化成下面的形式(如表2):

顺着齐泽克的思路继续推进,我们便得到了一种主体性的本真体验——通过“行动”(act)回答“汝所何欲?”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我们不再盲从一个预先存在的象征秩序,而是“在一个既定的符号世界中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它改变了自己的状况以至于回溯性的创造了它自身的可能性条件”[5]。行动的目标恰恰在于创造一个全新的象征秩序,在行动中我们意识到主体并非象征秩序的产物,相反,象征秩序恰恰依赖于主体本身。齐泽克把主体化重新概念化为一个双向的过程。而那个歇斯底里的主体恰恰就是女人。

五、女人与“无”

齐泽克主体理论的另外一个版本也与性化公式有关。我们现在来探讨另外一个版本。

齐泽克在魏宁格的这一系列可谓有史以来最为大胆的厌女主义言论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女人并非是一个谜,那里并没有什么理性之光所不能照亮的秘密,魏宁格的“女人不存在”说明的恰恰是女人什么也不是,换句话说女人就是无(nothing)。齐泽克“在这种‘无’中认识到定义主体概念的真正的否定性”[4]142

坚持正向的评价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要以个体评价为主,而且评价的内容我认为不应过短,不能每次都是“好”“很好”而应该是变为“表现很棒,再来两句”类似的话术,让学生阅读内容结束时不是终点,而是阅读的新开始。

齐泽克主体理论的另外一个版本与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有关——我们如何实现从只是自然(客观性)的一部分的存在变为一个由文化所支撑的、能够对世界采取一种主观态度的言说的存在?齐泽克对此的回答是,正是主体构成了这个中间环节,主体正是这个消隐的中介(vanishing mediator)。而作为消隐的中介的主体正是一个空虚,一个无,是一个空洞的空间。

齐泽克主体理论的这一版本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第一种理论探讨的神话版本。齐泽克的讨论与其对谢林的著作《世界的时代》(Ages of the World)的阅读直接相关。在《世界的时代》中,谢林描述了上帝的起源:在“太初有道”的“太初”之前,“是由盲目的驱力的组成的混乱的精神错乱的宇宙,是驱力的旋转运动,是驱力的无差别的搏动”[6]13。这些处在无休无止的收缩和扩张的循环之中的驱力,最终被“上帝的道”(Word of God)所打破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象征界切割实在界的过程,不过关键点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暗示了一个说出“道”(Word)的主体,必然有一个自我区分(selfdifferentiate)的主体,“它把它自己的存在收缩到自身之外”[6]43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简单地探讨一下齐泽克的主体理论才能继续上文的讨论。

师生第一次见面,班主任以最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善良而又值得信赖的班主任良好的形象。同时学生得知老师对他们掌握那么多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虽与班主任未曾谋面,但对他们非常用心,从而从内心接受并喜欢新来的班主任。作为新班主任集开学前期几天的辛勤付出与智慧,换取这一群孩子们齐刷刷的信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师生交往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为班主任工作开了一个好兆头。

我们可以从齐泽克对笛卡尔我思的创造性解读来理解这个主体,齐泽克从笛卡尔式的怀疑开始,笛卡尔式的怀疑表现为一种向着自身的回撤,笛卡尔切断了与同周围一切的联系,最后只剩下我思,不过齐泽克并不认为这个我思是一个实体性的我,相反它是一切对规定性的否定,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的空间,它就是主体。

这样一种回撤和之前探讨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齐泽克对这样一种回撤的探讨也点出了行动中必然包含着的的疯狂:行动同于主动干预(措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承担者(行动者):行动不是简单的我“完成”了某事——在一个行动之后,我从根本上“与以前不一样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主体“经历”了行动(“穿越”了行动)而不是“完成”了行动:在行动中,主体被消灭接着重生(或没有重生),也就是说,该行动包含了一种对于主体的暂时的“日蚀”,暂时的性机能丧失(aphanisis)[7]

营口分公司大石桥经营部第4加油站地处偏远村镇,加油站经理张信生在今年春节前主动到固定客户家一一走访,商定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客户优先选择昆仑润滑油。同时,承诺保证数质量的同时送货上门,签订供油协议。不仅如此,每逢有润滑油促销时,都第一时间向协议客户介绍优惠政策,让客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除此之外,加油站员工开口营销也不忘推销润滑油。“润滑油的奖励比重比较大,每成功推销一单都能算出多挣了多少奖金,所以员工想开口、爱开口,都争着做好润滑油现场推销。”站经理张信生介绍说。截至10月末,营口分公司大石桥经营部第4加油站销售润滑油29.7吨,同比增长356%。

在齐泽克看来,这一重新发明自我的行动的姿态必然伴随着不可知的风险,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预先知道行动之后到来的是什么。回到笛卡尔,在齐泽克看来,笛卡尔的这一回撤的姿态必然是疯狂的。作为“无”的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疯狂。回到魏宁格,魏宁格在女人那里发现的“无”正是作为“无”的主体,那根本的疯狂。

六、“性关系不存在”

我们可以进一步说,魏宁格在女人那里发现的“无”其实也是构成男性主体的“无”,它是构成一切主体的根本性的“无”,主体的中心只有“无”。结合第一个主体理论版本,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无”恰恰就是象征化的失败。在性化公式里,男人正是填补这一“无”的东西:

她(女人)的“位置”是一个缺口,一个深渊,它淹没在在“男人”填满它的时刻[1]58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又回到了最初,回到了菲勒斯的功能,回到了象征化的必然失败本身,“男人”和“女人”,或者说“男性”和“女性”所揭示的其实就是象征化失败的两种模式:

作为一个微型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阶段还应考虑到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工具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如自主学习单中有“总结本段视频中出现的主要论点和论据”这一学习任务,若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工具,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而最终形成的可视化成果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

“男性”和“女性”并非提供主体的真切信息的一个谓词,也即指明主体的一些现象性特征;毋宁说它是康德所设想的指定、标记某种界限的一种纯粹否定性规定的一种情况——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标示主体之失败的一种模式,主体在他争取能够使他或她成为现象性现实之中的一个客体的身份时失败了……“男性”和“女性”不是人(Man)这个属的两个种,毋宁说他们是主体在实现人(Man)的完全身份时失败的两种模式,“男人”和“女人”合起来并不是一个整体(Whole),因为他们早已各自自在的成为了一个失败的整体(Whole)[4]159

皖南地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王培培,刘 俊,彭 辉(4·269)

至此我们似乎已经发现拉康所谓的“性关系不存在”的相关端倪,男人和女人永远无法达成“阴阳调和”的关系。不过齐泽克(拉康)进一步指出了更为深刻的困境——性差异属于实在界。

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了“性差异正是在象征化失败的地方才出现”[4]160,那么性差异性差异必定属于实在界,因为正是在这个点上象征化失败了。那么,“男人”和“女人”其实只是试图把性差异的实在界转化为象征界对立的失败了的两种尝试:如果能够使性差异象征化,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两种性别而只会有一种。“男人”和“女人”并非那个整体(Whole)的两个互补的部分,他们是两种(未能成功)象征化这个整体(Whole)的尝试[4]160

至此我们终于获知了藏在拉康所谓的“性关系不存在”这一口号种的根本洞见。不过这一洞见也必然伴随着一个疑问——既然性差异属于实在界,那么它应该就是不可改变的,追求性别平等的相关努力岂不是毫无希望?齐泽克对此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实在界并非不可改变的领域,它是象征化失败的产物,象征界改变了,实在界也就跟着改变了,因此追求性别平等的相关努力是有效的。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便是友谊也不想继续了。女人!……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许这是她丈夫的姓?刘……刘什么?

参考文献:

[1]i ek. Tarrying with the Negative: Kant,Hegel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

[2]i ek. 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MIT Press,1991.

[3]Copjec.Sex and the euthanasia of reason[M]//Supposing the Subject.London:Verso,1994:27.

[4]i ek. The Metastases of Enjoyment:Six Essays on Woman and Caus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4.

[5]i ek,Butler,Laclau.Contingency,Hegemony,Universality: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0:121.

[6]i ek.The Indivisible Remainder:An Essay on Schelling and Related Matters[M].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96.

[7]i ek.Enjoy Your Symptom!Jac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44.

作者简介: 滕腾,北京电影学院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标签:;  ;  ;  ;  ;  ;  ;  

“性关系不存在”-齐泽克论拉康的“性化公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