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的表现、危害及发生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原因论文,发生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及其危害
1.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例如,对应收帐款没有进行函证,对存货没有进行必要的盘点,而发表了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审计结论与事实可能不符。
2.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风险。不适当意见不外乎两种:一是对客观上错误的经济业务作出了是正确的结论,即误受风险,另一种是对客观上正确的经济业务作出了是错误的结论,即误拒风险。前一种不适当意见中,例如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反映公司所得税情况,而审计人员却没有发表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给予了肯定。后一种不适当意见中,例如财务报表已经公允反映公司所得税情况,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反映,而发表了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即对正确的事实加以否定。这两种情况说明,审计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从而给审计报告的使用人带来损失,一旦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按法定程序提出诉讼,审计主体将要对发表不适当意见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3.营业风险。所谓营业风险,是指审计主体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虽然既无误受情况,又无误拒情况,而是正确无误的,但是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是客户关系而受到牵连的风险。例如,某企业公司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的债权人往往会指责审计失误,要求赔偿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这种审计损失是由于营业引起的,而并不是审计结论的错误,这在国外称为“深口袋”责任。
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对民间审计来说,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按规定承办的业务,应“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属于故意发表虚假的审计意见,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将受到罚款、暂停执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分。对国家审计来说,如果作出了不合乎事实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有权提出行政复议或者上诉人民法院,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时审计机关不但要耗费人力物力来应付,而且轻则要向被审单位赔礼道歉,撤消审计决定,大大损害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威信;重则在败诉时,也要承担撤消审计决定和支付诉讼费用并赔偿经济损失等责任。
二、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有:
1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转轨时期法律的不完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覆盖面还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因而依据法律和会计制度进行的审计,也不可能发现存在的所有问题,这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2在经济转轨时期,国家为加强宏观调控,对国家审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法规的不健全,有的超前有的落后,超前的被被审单位运用了如行政诉讼法等,落后的或尚未出台的又使审计人员无法可依。3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东南亚金融风险的影响,兼并、破产和企业资产重组等经济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中,从审计角度来看,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单位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审计机关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它一般少于被审计单位掌握的信息,那些未被掌握的信息当然不可能在审计结论中表现出来。4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尤其是那些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财务会计制度极不健全的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很高。
从内部原因来看,主要有:
1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不足。自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无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民间审计,开始几乎没有审计风险的观念,后来随着审计风险观念的导入,人们也只是认为民间审计有风险,国家审计没有风险。近几年国家审计遭受行政诉讼的客观事实才使人们猛醒过来,国家审计也与民间审计一样是具有风险的。因此,在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加强对国家审计风险的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2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发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中,一部分人以前没有经过审计专业训练,一部分人学历太低,审计专业知识欠缺,审计经验不足,因而识别审计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他们作出的职业判断就很难与事实完全一致而发生风险。3没有采用必要的审计程序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又一原因。一个审计项目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根据项目计划制定审计方案,到具体实施审计写出审计报告和做出审计决定,是一个严密的工作过程,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过程。其中对被审单位所处环境的调查是否周密、抽取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取得的证据是否充分有效、审计结论关键用语是否准确等等,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4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率的关系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审计风险。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存在赶进度和尽快结束审计项目的思想,他们凭经验进行审计,该盘点的存货不盘点,该函证的应收帐款不函证,该核对的帐目不核对,从而造成了审计风险。他们不懂得欲速则不达这一简单的道理。5对被审对象的内控结构了解甚少。现代审计认为,内控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机构、人事政策、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控制程序可以理解为内控制度,它包括职务的合理分离、恰当的审批手续、资产负债损益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忽视对被审单位复杂的控制环境的评估和分析,缺乏调查研究,为审计风险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