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加工业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按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可分为发达国家(日本)、新兴工业国或地区(韩国、中国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东盟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和南亚国家(印度、孟加拉国)。
一、GDP的增长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除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外,上述发展中国家在近2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70—1980年,其GDP平均年增长率为6.7%,1980—1990年为4.7%。其中,韩国、台湾省、香港、新加坡、 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在1985—199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7%。显然, 这一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社会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其成员的收入和以城镇化为载体的农业与工业的结合,进而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即从以谷物消费为基础的模式转变为以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食品开支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的模式。表1表明居民在1990 年加工食品和外出进餐的开支,在食品总支出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般而言,决定一个社会食品消费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文化和传统。应该说,后二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影响在一个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消失的。然而,比较而言,经济这一因素是决定性的。从表1 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愈发达的国家,对加工食品的需求也愈大。如果说,新加坡由于其农业情况的特殊性而不足以作为典型代表,那么,日本、韩国、台湾省以及泰国等,均反映出上述经济发展的趋势。
表1 一些国家居民食品结构和开支状况(1990,%)
国 别 加工食品 谷物 新鲜食品 外出就餐 (1)+(4)
(1) (2) (3)
(4)
印度尼西亚 19.316.540.2 24.0
43.3
马来 西 亚 6.920.448.7 24.0
30.9
泰 国 48.034.011.0
7.0
55.0
菲 律 宾 21.636.641.6
0.2
21.8
新 加 坡 70.7 2.116.9 16.9
87.6
韩 国 36.2 3.845.6 14.5
50.7
中国台湾省 30.917.531.2 20.4
51.4
孟 加 拉国 31.323.142.6
3.0
34.3
印 度 不详16.625.4 不详
57.9
斯 里 兰卡 40.9 1.048.6
9.5
50.4
日 本 48.5 6.328.8 16.4
64.9
资料来源:Growth of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Asiaand the Pacilic APO 1995.Tokyo
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对加工食品需求的增长,有力地促使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表2 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在列述国家的制造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表2 食品加工业在制造业和GDP中比重的变化
国 别1975 1980 1985
MIGDP MI GDP MIGDP
印度尼西亚
不详 不详不详不详
11.6
1.9
马来 西 亚
28.1
2.725.63.227.4
5.3
泰 国
43.0 不详不详不详
不详
不详
菲 律 宾
25.0
9.230.0 8.9
37.0
11.2
新 加 坡
26.8
6.422.5 6.6
25.15.9
韩 国
23.8
6.217.5 5.2
13.94.2
中国台湾省
16.8
5.212.3 4.4
12.64.8
孟 加 拉国
30.0
1.4不详 1.5
不详1.9
印 度
32.0 不详33.4 不详 37.0不详
斯 里 兰卡
27.0
6.221.3 6.3
27.17.1
日 本
18.0
5.413.0 3.8
11.03.3
国 别1987 1989
MIGDP MI GDP
印度尼西亚
13.8
2.315.0 2.7
马来 西 亚
23.7
5.321.9 5.5
泰 国
不详 不详29.0 7.5
菲 律 宾
38.0 10.837.010.5
新 加 坡
15.5
4.413.5 4.0
韩 国
11.7
3.811.4 3.6
中国台湾省
11.1
4.410.3 3.8
孟 加 拉国
不详
2.023.0 1.8
印 度
36.5 不详46.3 2.0
斯 里 兰卡
26.7
7.328.4 8.1
日 本
10.0
2.9 9.0 2.6
资料来源:同表1
我们不难从表中得出如下一些结论:①经济发达和发展较快的国家的食品加工业,在全部制造业和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 反之,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国等基本上是趋于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应该说是主要的;②呈增长趋势的国家,一般而论,其劳动力数量,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数量是比较富余的,价格也比较低廉,城镇化程度也较低,一般处于经济开始发展阶段。然而,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如1985年后,其在GDP 中的比重则略有下降但不明显;③就表中所列的国家而言,食品加工业的绝对产值都在增长。因为这些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都在4.7%甚至7.7 %以上;④凡是呈增长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其农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也是较大的。 这就保证了食品加工业原料的来源,这比从国外进口原料,然后再加工的国家的产品成本要低得多;⑤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食品加工业相对下降的原因除成本较高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原因
1.对加工食品需求的增长。由于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生产率和报酬的差异,从而产生了推拉效应,导致劳动人口逐步从农村流入城镇,促进了城镇化过程。加之他们的收入一般都高于其在农村的收入,这就为其消费加工食品和外出就餐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加工食品原料供给的增长。食品加工业的原料都是各类农产品,因此,农业经济进展如何就成为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近25年来,有关国家的农业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尽管某些国家农业生产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在增长。
3.城镇人口生活和工作节奏快,夫妻双方就业较多,为节省时间,加工食品和外出就餐的需求量和次数必然有所增加。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1990年新加坡居民在食品消费中用于加工食品和外出就餐费用就高达87.6%。
4.外资投入。除新加坡外,东盟和南亚国家都有丰富的自然和劳力资源,这是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一大优势。然而,仅此亦不足以促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使食品加工业逐步从“茅舍”工业向现代工业迈进,才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方面,泰国领先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因为泰国有一整套引进外资的经济政策,而在投入的外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于食品加工业的。
三、加工食品的贸易
开拓国际贸易是以增加需求来促进食品加工业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加工食品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加工食品贸易之所以迅速增加,从理论上讲,贸易各方仍是遵循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或Heckseher—Ohlin贸易模式以获取比较利益而尽量减少比较不利益。亚太地区加工食品贸易基本上也是按此理论行事的。80年代以来,亚太国家加工食品出口额一直在增加。除比较利益原理的作用外,下述因素也起了促进作用:①贸易自由程度有所增加,尤其是东盟国家将其进口税率从1978年的33%降到1983年的30.7%;②有比较稳定的出口对象或贸易伙伴。
四、几点启示
1.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的进展,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吸收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
2.充分利用本国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以食品加工业为手段,吸引外资,赚取外汇,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为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和投入,从而保持其持续发展。
标签:食品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