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 甘肃省敦煌市孟家桥中学 7362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师生观面临平等与民主思想的挑战,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于种种原因,师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冲突,如何化解学校师生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一、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我们始终从发展角度研究影响师生冲突关系的各种因素以及有机联系,以寻求一些改善师生冲突的方法和途径。经过长期对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了解了班级师生冲突的一些表现,并对结果作了如下分析:
1.教师的“优生”观片面。不可否认,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同时,像我们这些地区或多或少会拿着年度考核这根指挥棒,让我们的学校带着镣铐跳舞。大气候下,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漠视,产生片面的学生观,有了所谓的“优生”,总喜欢把目光投射到这些学生的成绩上,而忽略了其内在的需要,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和尊重,进而造成了班级氛围不健康。在这样的氛围中,这些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们的教师往往缺乏耐心教育,喜欢去迁就他们,以至于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能有效进行研究和解决。
2.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由于教师片面的学生观,导致学生有了“师源性”心理问题,影响了其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分析,这类学生心理存在两极性与盲目性。所谓两极性是指:当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时,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相反,则情绪一落千丈,妄自菲薄。而所谓盲目性,即他不能全面、深刻、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比谁都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学生一直以来成绩都好,受到教师的过分宠爱,缺少必要的批评耐挫教育;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任性的个性也逐渐外露,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傲气。学生甚至还认为只要语文、数学成绩好就行了,现在老师常批评他,是在跟他过不去,最终形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引起冲突。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可能还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孩子受到影响。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缺少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思想等其它方面关注较少。诸如孩子成绩好、作业按时完成等一些优点,而纵容了他的一些缺点(如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撒脾气等)。家长工作比较忙,无暇管教子女,尤其是父亲教育态度粗暴。师生冲突发生后,不是与老师配合,耐心教育,而是打了孩子一顿,硬是逼着学生向老师道歉,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的隔阂。
二、师生冲突的化解策略
1.融通师生关系,弥补盲点化解冲突。一般说来,教师往往特别关注那些行为习惯不太好、学习有困难的所谓差生的心理障碍,并且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而往往忽略了好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是我们教育的盲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语)自尊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但教师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思想与行为时,进行批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当然,批评的方式不当,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产生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批评效果,而且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批评时必须在真诚的前提下,讲究批评艺术,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即使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的否定性评价,会使其产生自卑、意志消沉甚至逆反心理。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要在其有进步或改正了错误后及时鼓励、强化,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
2.调适心理状态,生成冲突化解契机。
(1)做好自我调整。我们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冲突的发生,教师旧的心理素质结构的调适状态受到冲击,因此,要使教师的个人心理特质和个人行为同社会需要能相应配合,使之有效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化解师生冲突的策略,就必须做好教师心理特质结构的调适工作。作为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工作特点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其人格特征应该是更加鲜明的富有社会影响力的进取型人格。
(2)增进同事沟通。课程改革关键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的课程理念的变化和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这一切都要以教师人际关系的重塑为前提条件,要靠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等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的形成。只有各科教师间平时多交流,共同协调对学生的教育,做到对他的教学方法、目标要求相一致,才能在更大范围上捕捉到教育的契机。语文教师的要求,数学老师一定要配合,使学生明白其实每个老师都一样地关心他、要求他,不致于使他产生“某老师特别喜欢我而某老师对我有偏见”的念头。同时我们也针对其难于接受老师批评的特点,确立了这样的原则:有错误就一定要批评,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
3.善于多科补偿,延续力量多元发展。往往冲突中的分歧和不一致消除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依赖和凝聚的过程,只不过这种冲突是异于常态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虽然过程曲折,然而效果明显。如果说师生冲突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动力源”,那我们何不让这种动力更持久些呢?班级中的四十多位学生,可以说有四十多样个性、四十多种学习水平,如何因材施教,做起来确实很难,但这又是需要每个老师努力去实践的。针对该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考虑了该生的认知特点,为其开“小灶”,使他“吃得饱,吃得好”,让他有思考的余地。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力避免使用惩罚。任何人都希望得到鼓励,恰当和适时的鼓励总会让人心情愉悦,更能使人振奋,使心理环境更为良好。如是,对教育教学不无裨益。
论文作者:刘海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教师论文; 冲突论文; 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批评论文; 老师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