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建设工程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学者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很大发展,二十年间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同时,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深层矛盾不期而至,对马 克思主义直接造成挑战。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发展马克 思主义,时常成为思想理论界的焦点,并造成社会心理的困惑。当前,党中央直接领导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已经启动,面对这一极好的形势,从不同角度深入探 讨这些问题,以期逐步促成共识,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人类思想史的巅峰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群体轰然倒塌。一时间,风云突变,逆流滚滚。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遭到诘难。
就在苏东剧变不久,有位西方学者在一座刻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头像的纪念碑上,题写 了一行醒目的文字:“可曾想到今日?”作者的挑战一目了然:空想的理论必将导致失 败的结局。可第二天上午,在这座纪念碑上又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另一行文字:“责任不 在他们。”这位作者的应战也毫不含糊:理论先驱无过,失误全在后人。
两行文字,两种见解,代表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态度和观点。如果说,在当时乱 云飞渡、尘埃未定的形势下,这两种思想观点的交锋尚未分出高下,那么,仅仅过了8 年,世界舆论的天平再一次向马克思倾斜。2000年末,世界著名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 围举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在名垂千古的诸多世界级思想大师中,卡尔·马 克思的名字高居榜首。马克思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为什么还具有如此崇高的声誉?结论 只有一个:他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仍处于无人企及的巅峰,而且只有马克思主 义才真正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统一,达到了武装亿万群众、改造整个世界的最 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横空出世,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片新 的曙光。另一方面,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西方资本主义 再度取得强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不禁产生疑问,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是否在今 天仍然具有指导的价值?我们坚定地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基础来看,资本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并未彻底解决。经济危机以新的形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高 科技和巨资堆砌的新经济也没有让美国“不再有经济周期”,美国式的“民主加市场” 的资本主义并非“文明的极限”。此外,日本、欧洲、东南亚和拉美等许多资本主义国 家仍时常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就是那些由社会主义掉头转向的国家,资本主义 也没给它们带来福音,相反却让它们饱受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甚至民族分裂之痛。随着 “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回西方”的全球化的推进,弱肉强食、贫富悬殊、贪污腐化、 吸毒暴力、地区冲突、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也迅速蔓延,并提供了恐怖主义国际化的 土壤。凡此种种世界性的矛盾和冲突,迫使人们重新想起马克思,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 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同 时,共产主义运动的回落并没有从逻辑上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 到:共产主义并没有被资本主义打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内部人将它出卖了。许多苏 共的官僚和投机分子为了将他们攫取的公有资产合法化,不惜背叛社会主义的道路,而 将苏联推向了资本主义的泥潭。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出现的问题,只能引起我们对社会主义实现途径和执政党建设的重新思考,决不会改 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反观社会主义的中国,由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方向,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却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打破 了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图谋,保持了生机勃发和风景独好的态势。纵观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回首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不难 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依然闪耀,她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 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为劳动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关于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革命原理,关于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的最 终目标,等等,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是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
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运动也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昭示和导向。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 更是如此。社会主义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主义、有目标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 的前进过程中,党的组织和领导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为依据,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理想目标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党人和千百万社会主义 实践者来说,就是指引方向的旗帜,就是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就是一往无前的动力源 泉。那种排斥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主张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观点,不仅幼稚浅薄,而 且十分有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极大地增强了 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价 值观念、错误思潮也趁机渗透。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 定的混乱。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群体的多层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广大人民 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文化选择也必然会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文化的存在和发 展,既为社会增添了活力,也给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来冲击。应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内,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是非常严峻的。因此,惟有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凝聚党心,鼓舞民志,整合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现实的 针对性。例如,在政治理论领域,有些人片面宣扬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盲目崇拜西方 国家的制度模式,认为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是中国的出路,资本主义的文明就是人类的文 明。有些人刻意丑化中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歪曲社会主义建设史,企图否定党的领导 地位。还有人恣意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将马克思主义指斥为“乌托邦”空想, 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此外,在文化传播领域,庸俗的消 遣娱乐大行其道,恐怖的凶杀画面登堂入室,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 响。还有一些历史题材作品,随意演绎历史事实,戏说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或者以对 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的歌颂,来取代对历史责任和社会正义的宣扬。文化的多样性不等 于多元化,更不等于美丑不分、善恶不辨。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任何社会和国家 都不容模糊。如果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过度追求商业价值,一味听任市场调节, 就会丢弃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导致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的肆意泛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就会失去先进文化的支撑,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前进的座标,我们党就会失去政 治的灵魂,其结果必将如失舵的航船,难以战胜狂风恶浪,进达胜利的彼岸。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社会科学界的根本任务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无形并非一片真空,更不能无所 作为。实际上,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观念始终纷然杂陈,相互激荡。不同性质的 理论体系总是相互较量,此消彼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对于意识形态的阵地,如果社 会主义不去主动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捷足先登。因此,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丢、不倒、不降。这是社会科学界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 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 是培育中华民族时代魂魄的“灵魂工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的“希望工程”。对此,必须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入这项重要工程的建设 之中。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点,以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导向,以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为目标。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和长远价 值的科学原理。对这些科学原理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否则,我们的工程建设就会 走偏方向。为了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必须追根溯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 义的经典著作,澄清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属于经典作家在特定时空得 出的具体结论,哪些属于后人的教条理解和错误附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哪些是 必须坚持的,哪些是要补充完善的,哪些是要发展创新的,哪些是必须反对和剔除的。 只有切实做到这一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有坚实的基础。
我们研究经典著作,不是要神化和迷信经典。而是要以经典为根基和起点,在实践中 与时俱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把自己的学说视为 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总是要求各国共产主义者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 在实践基础上发展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理论成果。有了这三大光辉成果 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茁壮成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找到正确的 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要是脱离了中国化的方向 ,就成了类似于宗教的教义,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本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为职责,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使命,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进程中,推进马克 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即沿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发展轨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 征程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精神资源和前进动力。
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仅供人们研讨的纯粹学理,而是指导人们观察认识世界和改造建设 世界的科学指针。这就要求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 ,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来展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在向前推进,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总的方向。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中一些亟待解决 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尚没有现成的完整答案,需 要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认识,开辟新的思路,实现新 的飞跃。只有达到这一目标,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明辨是 非,权衡利弊,成功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妥善解决政治、经济、文 化领域的各种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新的胜利。这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这一工程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