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国的六种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六种论文,力量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3)03-0062-06
当今时代,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同时具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因此,中国必须建成文化强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持续腾飞的翅膀。中共十八大报告(简称《报告》)中所提出的未来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总纲领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①。它有两个方面的指向性和六种力量的设计。就指向性而言,一方面是综合地提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内涵,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提出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强国的六种力量则分别是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保障,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文化产业驱动和文化出口带动。
一、核心价值引领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价值观中,可以分为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前者如爱护生命、诚信、公正、仁慈等,后者如审美、经济利益、健康、友情、环保、爱情、舒适、宗教等。核心价值应当包括主要的道德价值和一部分非道德价值。核心价值是居于原则地位的价值,是所有公民应当坚持或者接受的价值原则。所谓的核心价值是具有基础性、重要性和引导性地位的价值,也就是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原则性价值。在我国,以人为本,珍爱生命,重视社会成员的幸福、福利、健康、自由选择、机会平等以及职业道德等,都是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的主体,其他核心价值应当包括道德、法治文化、科学思维、自由平等、公正与和谐等。注重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之间可能不一致,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在冲突时,要优先维护核心价值;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对核心价值做简单处理。
中共十八大报告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即“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建设是我国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基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建设已经进入不断完善与制度化落实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深刻提炼核心价值,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舆论导向的指导原则,也应当把它作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外交。
可以对这“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进行三个层面的理解,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价值理念,其次是世界其他民族好的价值理念,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总结的好的价值理念。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全社会的理想价值理念,而且还是指导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伦理取向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而且还包含着诸多层面的具有内在价值属性的精神产品。为了培养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生产、传播和营销的过程中应该主动积极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而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核心价值一定要通过制度来体现。这种制度化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求将核心价值通过文化艺术立法及其他政策来体现。由此,它要求在行政领域制度化,要成为考核干部的基本标准,并且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成为公民行为的指引。因此,核心价值一定要求反腐败,注重民生问题和社会正义。
二、道德文明素质保障
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来保障实现友善、和谐社会的目标。
公民文化素质(也可以称之为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所谓公民文化素质,是在平等的条件和人文意识下,每个人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需要具有团队合作与人际协调能力,需要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工作上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等。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核心价值的落实密切相关,并且与许多方面的法律与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
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三种意义上的文化素质,一种是教育水平意义上的文化素质,一种是教养类的文化素质,一种是好的价值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上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公民被赋予一定标准的文化权益,还要求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教养类的文化一方面来自教育,另一方面来自个人的修养。这两者都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组织机构的配合。从第三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素养可能不适应今天的公民社会。所以,当年梁启超提倡公德,就是认为私德的素质是不够的。当然,梁启超也没有真正理解公德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区别。因为公民道德需要强调权利和义务,包括遵守法律和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而不仅仅是关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行为。
公民的文化素质包含自主修养和对他人平等对待的文化素质。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要求提高公民的民主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自律、教育和社会管理是促进公民民主文化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从文化上说,只有公民将其他公民平等对待,才能拥有公民的品格和身份。也就是说,公民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身份关系。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没有礼貌,那么他就否认了社会共同体成员关系,也就在文化上否认具有共同文化要求的平等身份关系。
理性化是提升文化素质的途径,包括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理性分析和理性预见等。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理性地处理各种情绪反应。理性化要求自己和他人处于平等地位,能够为他人着想或者公平地对待他人。此外,公民社会的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尤其应注重形成自主发展的结构。所谓的社会管理,应当重视其中的“理”而不是“管”,是理顺各种关系,发挥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控制和约束。在公民社会中,很多活动不应当由政府包办,公民的积极参与才是提升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民间组织与活动应当受到重视。应当接纳各种自助团体和民间社团,简化登记和审批手续,壮大民间参与公共服务的力量;同时加强这些自助团体和民间社团的自我管理。社团和机构应当设立专职人员,他们不仅参与社团活动,并且承担政策宣传,以及能够精通相关法律。
三、文化生活支撑
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文化对社会发展建设的工具性效用,也在于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质性的根本目的需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可以反馈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支撑起整个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发展和支撑,能够建设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理念的宣示,更是一种基本政治价值理念的体现。
《报告》中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把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和高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好的文化氛围和内在的文化消费市场,这便要求公众的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从文化的内容上而言,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经济性的还是公益性的,需要满足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换言之,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可以被社会所允许和接受的,因此,只要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涉及“低俗”的价值属性,而满足“通俗”或者“高雅”的价值属性,便是可以被允许接受的。而“通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便是娱乐化的文化,事实上,这是公众最需要的东西,而且也是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强国的全球竞争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关键因素。进一步而言,“通俗”的文化倾向,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培养整个社会宽容和理性的文化氛围。
公众的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还在形式上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支撑。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经济创造力和政治创造力,从而为整个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四、文化创造提升
所谓的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大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文化产业,都是当今的急务。创造文化的方式是不是消耗资源型的,分配的方式是不是公正合理的,激励创造是不是有效地符合道德准则的,都是文化的内涵。就此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或者绿色经济等,是以文化的理念或者文化作为方法来驱动成长的。
《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文化创造提升,既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又推动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而集中的体现便是把文化作为一种能力而与管理高度融合。文化与管理的相互融合、相互提升与相互促进,是当前及未来中国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的核心课题。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内涵、一种技巧、一种能力,文化可以成为企业经营和公共管理的价值源泉和巨大驱动力;而管理则是一种标准、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因此,管理是深化提升文化感召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论。举例来说,苹果公司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秘诀,就是把文化的“产业化”方法和产业的“文化化”方法融合运用的结果;腾讯市值超过时代华纳就是以平台开展文化产业内容运作的结果;韩流席卷世界就是振兴文化产业和完善文化传播管理的结果。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痴迷就是因为奢侈品是文化内涵提升和艺术设计理念融合的典范。总之,好的文化支撑和文化提升,才能实现发展高端经济、提高企业附加价值和实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国民幸福等社会整体性的目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文化、文化事业、城市文化、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发展模式的深度和水平。
从中可以发现,一方面文化提升或者驱动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正义和改进行政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从管理哲学的方法来深化对文化的把握,提升对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认识,深化管理来发挥文化力量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总之,通过具有哲学高度的考察和具体案例分析的视角,尤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把握和对文化与管理的前沿问题的分析与洞察,深入研究文化与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之道,从而对文化强国起到强有力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五、文化产业驱动
文化强国,一方面需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走出国门而为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所接受,实现文化走出去,还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拓展发展空间。
《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从中可以得出,不但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用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驱动经济,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后者也可以称为文化的跨界应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如何转型的问题,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通过文化来提升,则仍将会处在中低端的发展水平,属于资源消耗型、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文化不仅为经济带来附加价值,也是走向高端产业的必要途径,文化产业是高端的经济形式,文化产业的跨界应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也是创新的动力。在文化跨界融合中,文化是一种表现能力,作为一种技巧,跟技术进行融合。做文化的时候需要技术,做技术的时候需要文化。所以专业领域有一部分纯技术的,有一部分是感觉的,就是文化的成分。必须同时精通这两个方面,才能达到真正的跨界融合。
一个新的理念是文化为经济搭台和唱戏,文化不仅为经济搭台还为经济唱戏,文化既可以唱文化的戏还可以唱经济的戏,文化可以唱两种戏,经济只可以唱一种,把文化和经济合起来既有文化又有经济,这个经济当然是更高水平的经济。经济发展要靠文化和科技双驱动,而这个双驱动又可以分为融合的驱动,文化加文化产业。文化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到制度文化、融入到文化素质、融入到创造观念。
文化产业跨界的应用还可以把设计应用到所有能够想象的领域:礼品、陶瓷、时尚、文化地产、室内装修,等等。现在所有的设计都讲求三位一体,一是传统的技术或者设计,第二是要用现代企业经营,第三是一定要做出大品牌。要做出大品牌的成就,一定要把设计师进行明星化的包装和推广,叫三合一,技艺加上企业管理、再加上大品牌。设计应该是跨界当中无处不在的,所以,所谓创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翻译成设计,创意产业就是一种设计产业,设计无处不在,但一定要以引领潮流为目标,即尽可能地把企业或者设计师做成品牌,因为光通过设计本身引领潮流是很难的,最好的策略便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有品牌吸引力,然后企业所做的东西很可能都作为潮流的代表。
最后,文化产业驱动还表现在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上。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某些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可以拓展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充足的资金和庞大的人才,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新的传播平台和载体,推动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第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文化事业的价值理念得到普及和接受;第五,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影响国外的青少年、中产阶层或精英阶层。
六、文化出口带动
虽然《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到文化产品出口,但是高度重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认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由此,《报告》提出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强国也就是“华流”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文化华流也不一定要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实现,但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积累,重视在未来的五年内打好文化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打造“华流”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实现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综合出口顺差,是体现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要事项。由此,需要采取加强和扶持文化出口的举措。首先,要重视内容创意和内容产业。尤其要重视影响三类人群的内容产业——意见领袖、传媒人士和未成年人。其次,要重视品牌。可以采取“十个一”工程。再次,推动境外品牌项目和企业并购。此外,在北京、深圳和香港等地打造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是实现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发展模式的本质要素和必由之路。由此,一方面,从事内容产业的文化生产企业需要具备打造产业链、塑造品牌的资金支持和可持续经营的相应实力②;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内容生产的积极性,或者由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和激励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要解决文化内容产业大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大制作和品牌化运作的扶持力度。由此,各级政府应当适当转变优惠政策的重点,对于文化企业的支持不应当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文化传媒企业,将支持的资源主要流向平台和国有传媒企业,或者少数较大的民营文化企业;而是需要重视如何扶持各种中小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包括促进和扶持各类文化内容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所谓的“华流文化产业”,是对中国人的文化和文化产业总体特征的品牌化描述。华流文化产业的特点,要求在文化和艺术产品的内涵上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创造力,在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生产方面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特点。当然,它必须同时考虑到与人性相关的普世价值的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需求的综合特点,这样才能走出去和走得远。
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任务来说,国家应当从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角度,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实施举国体制的走出去和重点“品牌”走出去的文化建设与传播促进工程。
首先,要真正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逐渐实现从数量化向质量化发展的转型;从重视传媒平台建设逐渐向以内容为王、以品牌为核心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要针对国际市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十年之内实现文化内容产品及内容延伸产品(整体产业链)的终端消费总额上的贸易顺差。
其次,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实施出口重点基地建设工程。以两岸文化交流为纽带,在香港和北京建成中华对外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的国际化平台。两个基地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北京基地以会展和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中国国际文化出口博览会、常年化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等具体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大幅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同时帮助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工艺美术产品走出去。香港基地以创意和现代媒体传播为主体,打造成为中华文化背景下面向世界的文化产品创意、集成和推广的“试验区”;建设一个集文化艺术内容创作与产品研发制作、信息共享、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媒体中心,为全世界的新闻媒体提供新闻制作交流、共享与发布等系列服务,使其成为代表中国“话语权”的机构,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现代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中英文双语传播和交流的互联网络平台;建设一个新媒体体验娱乐基地,集影视动画制作、多媒体展示展览、网络商务、娱乐和新媒体文化等于一体,推动新型文化产品出口规模的壮大。
再次,推动反映我国社会核心价值、面向青少年消费者、具有品牌化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产品出口。为此,建议借助中华文化交流和出口基地,从现在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十个一”工程。即每年有计划地向世界推出一部面向家庭消费者的电影大片,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变迁或者家庭伦理、创业精神、爱情生活、具有进取励志内容的电视剧,一部畅销书,一种工艺美术品品种,一个促进其成为国外生活方式的中国文化元素,一款内容健康的游戏或者其他可以在网络上流行的作品,一台以中国历史和当代文化交融为主题的音乐剧或者歌舞等的演艺节目,一张流行音乐唱片或者时尚化的民乐配乐的歌曲唱片,一本面向青少年和家庭消费者的漫画故事书,一次中国特色流行文化全球推广活动等。
在实施华流文化产业强国战略方面,从事内容生产的民营文化企业应当作为主力军和生力军,文化企业家和艺术精英们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总之,中国人的华流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当配得上中国的大国地位,并且应当以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先行来实现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双重目标。
注释:
①本文引用十八大报告内容均参考《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2012-11-19。
②如动漫内容企业就需要做持续的内容开发,才能形成品牌并进而开展产业链的延伸产品开发。
标签:文化事业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品牌文化论文; 世界品牌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品牌核心价值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品牌力量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