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推拿疗法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观察组应用针灸配合推拿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63.3%,远不及观察组的90.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080-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人体的颈椎退行性变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作用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疾病[1],此病的病程较长。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出现偏头痛、记忆力衰退、迷路、发音障碍、视力障碍等,严重时可引起猝倒,对患者身体健康损害较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前取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同意。遵循随机原则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4.7±8.6)岁;病程为2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7±1.1)年。观察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为(39~69)岁,平均年龄为(55.2±9.4)岁;病程为1个月~5.5年,平均病程为(2.9±1.3)年。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检验得P>0.05,提示两组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排除标准
所选的120例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排除:(1)患者年龄不足20岁或者超过70岁;(2)患者有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或者其他明确病因引起的眩晕;(3)患者有肿瘤、结合、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脊柱炎或者严重的内脏疾病;(4)患者为孕妇或者经期妇女。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每天为患者实施一次针灸,针灸过程中患者保持坐位或者俯卧位,针灸前医生嘱咐患者不要紧张,引导患者放松颈肩部。选取患者的百会穴、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风府穴、内关穴和太冲穴为针灸穴位[2],在这些穴位用酒精完成消毒。使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选用型号为0.35mm×40mm的毫针刺入患者的百会穴,入针时针尖向后平刺,进针距离为(0.5~0.8)寸,然后沿着患者的鼻尖或者下颌方向直刺入风池穴,进针距离为(1~1.5)寸,直刺颈夹脊穴,进针距离为1寸,斜向脊柱方向刺入大椎穴,进针0.5寸,沿着下颌方向缓慢刺入患者的风府穴,进针距离为0.5寸,垂直刺入患者的内关穴和太冲穴,进针距离为(0.5~1)寸。确定具体的进针距离时,以每例患者感到酸胀为准,在患者的穴位内留针30分钟,期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
观察组应用针灸配合推拿疗法:针灸方法同对照组,每天一次。此外,每天为患者推拿一次,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揉按患者的颈项部两侧韧带和肌肉,按压百会穴、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风府穴、内关穴和太冲穴等针灸穴位,每次的推拿时间为30分钟。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患者的临床疗效可分为4个等级: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颈肩部可正常活动,肌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颈肩部活动时有轻微的不适感;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取%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以χ2和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为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60例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63.3%,远低于观察组的9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例,%)
3.讨论
颈椎病是人体的颈椎脊髓、神经根或者椎动脉受压而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和颈椎间盘突出综合症的总称。颈椎病的病因很多,颈椎的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都会引发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肩酸痛、上肢无力、下肢无力、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近年来,随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数急剧增长,成为最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动力性因素、机械性因素和血管因素三大类。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颈椎是任督脉和手足六阳经脉的必经之路,如果出现肝肾亏虚、病后体虚、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外伤等筋骨失养,会阻碍气血流通,不通则会痛,因此,治疗原则应为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针灸治疗,对患者的7个穴位进行了针灸。其中,百会穴,顾名思义是百脉的交会之所,贯穿全身,既是督脉和诸阳经的交会之处,也与大脑密切相连,在此处针灸既可以振奋患者全身的阳气,又可以调节患者的大脑功能,使患者全身的经络维持平衡,有效缓解眩晕;颈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在督脉的两旁位置,处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针灸此穴有舒经活络、提升阳气的功效,可有效缓解患者颈部肌肉痉挛,疏通椎动脉的供血;风池穴是足少阳阳维交会之处,针灸此穴能够促使阳热风气向胆经和阳维脉传输,进而输送至头颈各部分;大椎穴的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中医上治疗眩晕的辅助穴位,将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汇入大椎穴后,其可沿督脉上行至头颈;风府穴属于督脉穴,是足太阳、督脉和阳维脉交会的穴位,针灸此穴可起到散风熄风、补益肝肾经气、活血止痛、通关开窍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针灸内关穴能起到降逆止呕的功效,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太冲穴是肝经中水湿风气的聚集处,针灸此穴可促进头痛、眩晕等症状。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仅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针灸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63.3%。
观察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将中医的推拿疗法引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推拿是一种关节运动疗法,揉按患者的颈项部两侧韧带、肌肉和针灸穴位,可促进患者颈项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流不通而引起的颈肩痛;通过推拿可以对患者局部韧带等软组织的粘连和痉挛进行调节,修复脱位,保障患者的经络顺接,气血通畅;还可促进患者的颈肩部恢复为正常的关节结构,有助于颈肩部功能恢复,部分患者的颈肩部可正常活动。推拿治疗能够让患者放松,整个过程是舒适的,活血散瘀、缓解疼痛的效果非常好。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将观察组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大幅度提高至90.0%,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霞.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197-198.
[2]周之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4):126-127.
论文作者:王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动脉论文; 颈椎病论文; 颈椎论文; 督脉论文; 疗效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