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芹(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253023)
【摘要】:目的:主要分析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和研究宫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200名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并且在手术中进行定位取活检和刮宫等病理检查。结果:在来我院就诊的200例患者中,经宫腔镜检查发现:33例子宫内膜增生、2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14例子宫内膜癌、28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对子宫腔内的异常病变敏感度为85.4%。结论:经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息肉。在检查异常子宫出血中运用宫腔镜检查技术,可以直接对子宫内膜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与定位取活检,尤其在疾病早期,诊断宫腔内病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定位取活检与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检查;病因;诊治
经期不正常是妇科中的常见疾病。所谓的异常出血是指的是月经量比较大或是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不正常的症状常常会伴随着很多病症的到来。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率很高,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育能力。经调查研究中发现,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率为11%~13%,并且发病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每年均有5%~10%是因为异常子宫出血而到医院就诊。在诊断过程中,主要运用宫腔镜进行检查。经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主要分为急性出血、慢性出血和经间期出血三种。慢性出血是指在6个月中,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情况,如月经量大,或月经周期时间长短不一。急性异常子宫出血是指突然大量的阴道出血。经间期出血是指女性的正常月经期间不规则阴道出血。
在医学上,异常子宫出血是促使妇女就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就诊频率较高。本文主要将宫腔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学,对此病症的引起原因予以判断和分析,并探索宫腔镜对此类病症诊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妇科门诊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运用宫腔镜检查20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1~77岁,均已婚,患者中年龄在≥40岁的有140例。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或分泌的早期,子宫有异常出血现象,但量较少。200例患者历史上均无急性生殖系统炎症和严重心率功能不全等病症。
1.2方法
运用美国所生产的电视宫腔镜检查,宫腔镜外径为6.5mm 30检查境,在此过程中运用中华妇产科内镜操作规范进行。膨宫介质为0.9氯化钠%,膨宫压力为100~120mmHg,液体流速200~240L/min,便于看清宫腔和输卵管开口。手术过程中向宫颈旁注射1%的利多卡因5ml。宫腔镜内膜正常状态的标准,以冯缵冲等提出的为准,膨宫后宫腔镜探入宫颈内口时可视三角形宫腔。三角形宫腔镜内壁以黄色色彩呈现。宫内膜在增生早期比较平坦且膜面比较薄,出血的可能性不大,皱襞少。子宫内膜在分泌期间变厚,且膜内柔软,以淡红色呈现,形状为半球形或息肉状突起。子宫内膜在绝经期相对较薄,且表面光滑而苍白,宫颈管以圆筒形状呈现。运用宫腔镜进行诊断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等。在宫腔镜的直视下对可疑部位进行检查,并做常规刮宫,之后将组织物送到病理处检查。
2.结果
对200例宫腔镜直视下子宫内膜结合病理组织学的诊断进行对照,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正常子宫内膜的患者103例;异常病变者:子宫内膜增生33例、子宫内膜息肉27例、黏膜下子宫肌瘤20例、子宫内膜癌14例。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准确率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黏膜下子宫肌瘤87%和77.8%,子宫内膜息肉为94.2%和59.4%,子宫内膜增长过长为57.4%和92.1%,子宫内膜癌为88.3%和93.7%。
3.讨论
3.1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宫腔镜直视下,表现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状态为内膜变厚、肿起,腺体有明显的开口,呈现蜂窝状。子宫内膜局部增长过长,以橘红色肉样突出或圆形结节呈现,有单个或多个。
在本院检查的患者资料中,经宫腔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对比的符合率为92%,检查敏感度为57.5%。尽管如此,宫腔镜中的放大倍数会比显微镜低,只能看到病灶表现,看不到分辨细胞形态。所以对宫腔镜直视下内膜肥厚,应当从中取材送去检验,以防止漏诊的情况发生。
3.2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由上皮增生、血管变异、纤维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合构成。子宫内膜息肉经常没有症状,相关人员认为它至少是和异常子宫出血相关。这种病通常呈良性,只有很小一部分会发生恶性病变。在基本的分类方法中,息肉主要分为存在与不存在,对其分类一般采用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予以确定。目前对于息肉的大小和数量,分类方法中并未提及,但仍需要排除息肉样子宫内膜,这是因为正常内膜会发生变异的缘故。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受雌性激素连续作用而发生的良性病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进行宫腔镜的检查过程中,能看到子宫内膜表面的赘生物。
从相关资料中分析得出,在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中,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病变的仅排第二位,只在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次位。
子宫内膜息肉可以生长在宫腔内的任何位置,生长形状不规则,呈乳头状、舌状。颜色呈淡红色,大部分有蒂,表面柔软光滑,大小不均,随膨宫液流动而摆动,有单个或者多个。在就诊的200个患者中,经宫腔镜诊断的内膜息肉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94.2%和59.4%,有14位患者经宫腔镜诊断为内膜息肉,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分泌期子宫内膜增生和增生期子宫内膜。另外有5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从上述状况中可综合出一结论,宫腔镜诊断只是一种描述病灶生长的方式方法,一种临床诊断,不能替代组织病理学的诊断。
3.3黏膜下子宫肌瘤
粘膜下子宫肌瘤在宫腔镜直视下呈半球形的肿块,肿块质较硬,并且有实质感。在本院检查的200名患者中,通过宫腔镜诊断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敏感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87%和77.8%。这些病例一般均行手术进行治疗,15例患者均进行了宫腔镜电切术。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宫腔镜电切治疗是不行子宫切除术,而且伤口很小,恢复速度较快,不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
3.4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处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需要加倍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在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有近80%的患者有绝经后出血的情况,其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1岁。另外有20%的患者,年龄在40~50岁之间。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诊断上,采用B超诊断不科学,B超对范围小于1cm以内的子宫病变容易出现漏诊情况,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更难以诊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是否正常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预测值均比阴道B超要高。经研究发现,阴道B超和宫腔镜一样,在检查时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但与宫腔镜相比,阴道B超的预测值较低,而宫腔镜则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诊断萎缩性内膜、内膜炎、粘膜下肌瘤、正常内膜和其它(子宫畸形、妊娠相关、IUD)中,宫腔镜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阴道B超,不过相比之下,两者的差异不明显。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内膜癌时,宫腔镜比阴道B超更有优势,并且相比之下,这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在实际检查中,阴道B超是检查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方法,这种检查方式比较简单,而且没有创伤,检查费用较低,可以反复使用。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一般先让患者用阴道B超进行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后才使用宫腔镜检查,对于阴道没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也可以直接行宫腔镜检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异常子宫出血诊断的符合率。
从相关的科学性高的文献中探究出,以刮宫方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漏诊概率高达35%。在我院就诊的200例患者中,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占总患者的70%,并且有80%以上,有镜下异常情况。利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利用病理组织诊断其符合率很高,达到为88.3%和93.7%。在此过程中,有5例是经盲目诊断性刮宫术后为发现特殊情况后,才进行宫腔镜检查后发现的。
从经验上看,利用传统的B超和诊断性刮宫是无法找到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在此情况下利用宫腔镜对宫腔内病进行检查是非常科学、直观、合理且准确率很高,这些优点是传统诊断方法无可取代的。
运用宫腔镜进行检查,宫腔镜是否会引起肿瘤细胞在腹腔内转移是人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来我院就诊的200例病人中,有15例在检查腹腔冲洗液时未有发现癌细胞。大部分学者高度怀疑,在宫腔镜进行检查时,癌细胞会扩散。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当尽量降低膨宫压力,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检查的时间,也减少癌细胞随着膨宫介质扩散的可能性。
总结上述所言,运用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宫腔镜手术是具有安全、微创伤、易掌握、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并且其并发症很少。在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新的医疗器械也逐渐被开发出来,宫腔镜学科也会变得更加进步,将会为更多的妇科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童剑倩,王玉东,罗来敏,陆丽华.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03):217-218.
[2]张军,夏恩兰,李斌.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06):55-56.
[3]孙晓燕,王永来,陈颖,程阳.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03):216-217.
[4]付霞霏,何援利.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在治疗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09):808-809+817.
论文作者:张振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子宫内膜论文; 宫腔镜论文; 息肉论文; 异常论文; 患者论文; 病理论文; 阴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