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保密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的探究论文_贾江辉,周晓琳 高夫存

关于提高保密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的探究论文_贾江辉,周晓琳 高夫存

国网博尔塔拉供电公司,新疆博乐 833400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将风险理论应用在保密管理工作中,开展保密风险要素识别和管控,我们将对保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风险项目和风险环节进行梳理,并实施保密管理职责。不断加强对保密风险的理解,制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操作程序,实施关键监控和管理。进行主动积极防御提高保密管理水平,有效地对泄露秘密、窃取机密的行为进行防范,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引言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时间或条件,一旦发生,就会对管理目标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到最低,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作为项目管理活动之一,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规划风险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等等。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联系、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对保密风险的认识。改进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保密水平,确保国家机密的安全。

1保密风险防控管理的必要性

保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泄漏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泄漏的可能性。其次,风险管理是实现保密管理精益化的有效途径。精益保密是保密工作的基础,风险管理要求在仔细筛选企业的过程中,查明和确定这些风险因素中存在的保密风险点,评估风险水平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的风险和特点系统地划分有限的资源,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实现目标。目前相关保密单位的保密工作还存在保密管理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分离的现象。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保密管理措施在科和生产、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过程进行分类。保密风险评估导致企业按照保密要求重组其生产和经营,并使保密要求与企业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规章制度相结合,从而实现保密管理与生产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2目前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保密工作与研究工作脱离

目前,很多保密工作者在进行保密工作研究时,只是为了保密而保密,并为将其与实际工作相融合,这样就导致保密人员会产生不良情绪、保密管理工作执行力不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保密管理研究工作的效率。此外,在进行保密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并未合理的运用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这样就导致在保密管理工作研究时出现信息的不安全,无法对风险进行识别,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

2.2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未落实

在进行保密管理工作时常出现主体模糊的情况,这样就无法对保密管理责任进行明确,虽然在工作中一直提倡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责权不明的情况,导致管理实效。此外,组织结构不完善会降低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使管理队伍变得松散,也降低了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

2.3保密工作人员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较低

在进行保密工作时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关注网络信息的安全,也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况就直接导致风险的发生。再加之网络安全与保密工作未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管理无保障、培训不到位、宣传不及时等情况的发生,降低了保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

3密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流程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过程是判断哪些风险可能影响管理目标并记录其特征的过程。风险识别是涉密单位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对各项风险点进行全面、准确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进而选择相应的办法进行处理。按照保密制度,业务流程,工作保密等原则,按照“谁负责业务工作,谁负责保密”的原则,有必要加强保密风险的识别,采用有效的控制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要求对识别出的各项风险点的风险因素及其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预估。在这个阶段,它可以细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定性风险分析侧重于评估和综合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确定风险优先级,并关注高优先级风险,而定量风险分析侧重于客观分析风险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等因素。在此基础上,了解管理风险的原因和发生概率。为准确地估量各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应注意到各项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某些看来微不足道的风险。应根据风险的轻重缓急制定适应措施。处理共同风险的方法包括减少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评估和接受风险。考虑到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在相关合格单位保密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事故,它将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保密管理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

风险识别主要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保密文档审查法。分析过去的保密工作文件,特别是总结保密检查等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准确定位风险点。第二是信息收集方法。采取调查问卷或头脑风暴的形式,与业务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特点,听听建议。第三是业务流程分析方法。在精心梳理科研生产,人事管理,涉外管理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图解手段对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保密风险进行可能的分析,可能导致可能的因素。风险识别的具体实施方法结合了分类单位的业务特点,采用“分类整理”方法,全面梳理和检查出以下“四类风险”:一,工作责任风险,是否为认真履行保密职责,实施保密制度。;二是业务流程风险,主要表现在各项保密业务工作是否规范,是否有失泄密机会存在,以及可能造成失泄密的环节和因素,是否有效的履行了保密监督管理;三是制度风险,主要表现在单位的保密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具有可执行力,如保密要求,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等;四是外部环境风险,从国家安全工作角度,开展反奸防谍工作,警惕周边敌社情以及可疑人员可疑行为。从"点、线、面"流程管理方面排查结合岗位保密职责的点,分层分类地确定重点。对保密制度进行梳理,查找因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的保密管理风险梳理。例如,涉密载体外出携带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风险;光盘明文刻录,无加密保护措施;光盘外出携带无密封措施,交接过程不可控;光盘外出未按规定专车专人传递,缺少有效的技术监控措施;笔记本外出携带使用何种防丢器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求。淘宝购买便宜产品丢失报警距离短,贵的产品功能单一其双向通信是否满足现有保密需求,功能过于依赖智能手机,功能过多存在新的安全隐患。离身报警的有效性,仅声音报警在闹市区不适用等问题。必须通过健全的管理措施,并配合完善的技术手段,降低外出携带涉密载体丢失的风险。

5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保密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

5.1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

在构建保密管理体系时应通过一些列的工作确保其更加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取代原有的随意化、零散化、口头化的管理方法。合理的体系可以使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更加系统化,并可以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可追溯风险管理模式。

5.2保密制度更加标准化

保密单位应构建起保密管理工作手册、工作程序标准,并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其进行添加、更新,以此来避免制度标准过时的情况。

结语

在实践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环节,保密的理解风险不断增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得到改善,保密管理水平提高,国家秘密的安全性。系统、全面的开展保密风险管控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经历和技术。保密工作是科研工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保密工作做不好,受损失的是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若虹,叶铭.涉密信息系统运行阶段“三员”风险管理的探讨[J].保密科学技术,2011(4):58-60.

[2]张建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和时间[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张爱华,肖文伟.保密管理部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J].国防科技工业,2018.

[4]朱进.提升企业保密管理集约化水平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8.

论文作者:贾江辉,周晓琳 高夫存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关于提高保密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的探究论文_贾江辉,周晓琳 高夫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