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266700
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因此,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呢?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教学的意义
对许多学生而言,历史意味着枯燥,意味着背诵。尤其是身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更有考试重大压力下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反叛情绪。加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案,不会随机应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发散思考而感到无趣;过度重视课堂灌输,而忽略了历史本身要传承给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以及对教学多媒体的滥用,导致教学无法。就历史本身而言,对它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将优良传统和思想发扬光大。历史沉淀所留给我们的是无价之宝,好好加以利用,无论对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都是无可限量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而在一堂历史课中无论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学生的态度除了自身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稳坐课堂、乐于接受历史知识,那么学生便可以敞开心扉让历史碰触到他们最深处的情愫和意识,最终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而“创新”便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也是教师教学法中的“宝葫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具有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可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从疑问法入手,实现教学创新
所谓从疑问到创新的过渡,看似不相干,但实在存在教学上的必然关系。以往我们忽略了教学中的“质疑法”,质疑法是指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教学引导所引出的发散思维与疑问。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会给出一根教学主线,而后学生仅根据一条主线进行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因为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传授时“按章办事”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都不是按照历史的脚印再重走一遍,教学的意义也不单单是了解历史。我们知道,每一件事情的衍化都有无数种可能,而走到每一步也都是必然,也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所以在教授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抛砖引玉法,引出一件事情的源头。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给学生一个源头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来还原一个场景,来想象无数种发展趋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下一步,再给出下一步的历史背景,并在多种可能性下缩小事态发展范围,以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每一个历史大事件都会清晰化,学生的思路也渐渐清晰。
三、改革方式,发展能力
要让历史课生动起来,则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和智力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全体同学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会动脑,并充分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动脑、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注意情感,价值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教育要创新。这固然是一个趋势,但在创新当中不要违背教育的主旨,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比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目,在对《马关条约》进行分析时,既要提高学生全面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不能让学生走进“《马关条约》的签订也给中国带来了好处”的误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让学生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在新课改之下的历史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精神教育这个根本。
在历史教学的舞台上,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教学方法呈现出来,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会有更多优秀的教师涌现出来,更希望历史教学中教师更积极地问询学生的意见,让这个学习中的主体也能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中,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论文作者:于海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资料论文; 能力论文; 的是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