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425000
【摘 要】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来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 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外侧入路,对照组行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镇痛效果和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操作完成时间、穿刺深度、穿刺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 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发挥理想的镇痛效果,且其手术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针深度更浅,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lateral approach with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collected as research data,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teral approach,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medial approach. General analgesic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pain degre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completion time,puncture depth and punctur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lateral approach sciatic nerve block anesthesia can play an ideal analgesic effect after total knee joint replacement,and its simple operation,high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the depth of puncture needle is shallow,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is good,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 lateral approach;Total knee replacement;Sciatic nerve block;Postoperative analgesia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常用术后镇痛方式,其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者腘窝处的疼痛[1],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传统多采用侧卧位后入路法,但是此麻醉方式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且侧卧位会造成患者出现不适感,一定程度影响了临床应用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采用外侧入路完成坐骨神经阻滞,外侧入路可在仰卧位下完成麻醉,操作简便,基于此,我院分别使用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两种坐骨神经阻滞方式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并对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来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 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外侧入路,对照组行内侧入路,观察组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66~81 岁,平均年龄74.32±5.58 岁,BMI 21~28 kg/m2,平均23.85±2.35 kg/m2,对照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63~82 岁,平均年龄73.59±5.36 岁,BMI 22~28 kg/m2,平均24.15±2.74 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常规开放静脉通路,静脉推注复方乳酸钠5 ml/(kg?h)~6 ml/(kg?h),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使用0.4 μg/kg舒芬太尼+2 mg/kg 丙泊酚+0.15 mg/kg 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手术过程中吸入2~3 %七氟醚,静脉推注0.015 μg/(kg?h)舒芬太尼+5 mg/h顺式阿曲库铵进行维持麻醉,手术完成并将患者的气管导管拔出后,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行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两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对股神经进行识别,选择腹股沟韧带水平位置作为穿刺点,使用平面内穿刺,股神经通过线阵高频探头(频率设置为6 MHz~15 MHz)进行正确定位[2],使用10 cm 20 G引导神经刺激针进行穿刺,穿刺至指定位置后,局部注射15 ml 0.25 %罗哌卡因,而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外侧入路,即患者取仰卧位,使用低频凸阵探头(频率设置为2 MHz~5 MHz)在患者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对坐骨神经进行纵轴扫查,联合神经刺激针在科室引导下进行平面外穿刺,初始电刺激电流设置为1.5 mA,待患者因电刺激出现腓肠肌收缩、足趾背屈或跖屈时,将刺激电流降低至0.5 mA,若患者仍出现收缩,回抽无血后,继续推注15 ml 0.25 %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行内侧入路,即在两位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患侧位于上方,保持患者髋部和膝部呈稍屈状态,选择臀下间隙作为手术入路,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在股骨大转子将和坐骨结节处对坐骨神经进行扫查,而后联合神经刺激针进行平面外穿刺,该药方式同观察组。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一般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其中一般镇痛效果考察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电流强度、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穿刺成功率,术后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可视量表(VAS)进行评价,得分0~10 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一般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操作完成时间、穿刺深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最低电流强度、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组中29 例患者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67 %,对照组中22 例患者穿刺成功,成功率为73.33 %(χ2=6.405,P=0.011,P<0.05)。
表1 一般镇痛效果比较()
2.2 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2 h、8 h、12 h、24 h VAS 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分,)
3.讨论
依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坐骨神经阻滞可以在不同解剖学水平上进行穿刺,传统多采用后入路法,但是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体位进行重新调整[3],一方面增加了不适感,同时对于存在严重膝关节炎、肥胖、创伤等活动不便的患者也限制了使用。外侧入路法较之后入路法其操作更加简便、易行,患者在平卧的状态下就可以完成手术操作,避免了体位调整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操作完成时间、穿刺深度、穿刺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最低电流强度、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疼痛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发挥理想的镇痛效果,且其手术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针深度更浅,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彬,赵俊莺,王武涛,等.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与单点注射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04):342-344.
[2] 王美容,柳垂亮,李志鹏,等.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34(11):1050-1054.
[3] 殷臣竹,张兰,吴文知,等.股骨外侧旁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踝手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7(6):678-680.
论文作者:冯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患者论文; 坐骨神经论文; 术后论文; 膝关节论文; 效果论文; 超声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