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AI写作作理论概述
武 星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大热点问题。我国历代的理论家、文学家总结积累了许多写作的方法和理论,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值得借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此,我们不仅应该了解古人是如何学习语文写作的,还应该思考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古代的写作理论,可分为立意、谋篇、炼句/字、善改、文风、吐纳这六部分。
关键词: 写作;立意;谋篇;炼句/字;善改;文风;吐纳
一、立意
立意,就是在构思文章的时候,要明确文章的主旨,亦即主题。凡是作文,肯定会有创作意图,即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读者什么、想和读者交流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是情感,而用清晰、明确、凝练的语言凸现这些意图的过程就是立意。
古人讲“意在笔先”,即写作之前先应明了写作目的:要反映一些什么生活问题,表达什么样的见解主张,阐明什么样的观点,揭示哪些生活真理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些都要在落笔之前认真思考,并且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这样写出的文章主题才能明确。元代的学者程端礼说写文章犹如行军布阵,“意”为将军,决定了文章的转换开阖,“句”为副将,“字”为兵卒,文章的题材则是作战的武器,写文章的时候要兵随将转。当年,江阴葛不远万里徒步至儋耳向苏东坡请教作文的秘诀时,苏东坡说,文章的秘诀在于“意”,写文章时,各类题材都散布于经史子集之中,只要有了明确的主题,就足以把所需要的题材调动起来。由此可知,如果整篇文章的主题没确定下来之前就直接仿照他人的文章去写,即便是用尽心力,也断然不能写出好文章。李白与杜甫之所以称为大家,便是因为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多以意为指导,诗人赋予了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这些景物特殊的寓意,才使得它们有了灵性,也才写出了众多传承千年的佳作。
文辞的优美源于芬芳的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现实反映,优秀的文章常常以其优美的文辞出众,但其背后无一例外是都有深邃的思想。所以,文章应当以意为先。
二、谋篇
绘画讲究布局。绘画的布局,就是指在造型艺术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内,安排和规划人、物的关系和位置,合理安排各个局部的形象,从而组成艺术的整体。虽说这是绘画的布局之法,但却与文章的谋篇之法不谋而合,可见艺术是相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指出:“凡大体文章,多类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总务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意即所有文章,总体来看,就像树木的多分枝、江河的多支流一样,整理支流要从源头出发,厘清分枝要找到主干、遵从主干。因此,调整语句措辞、布局情意,一定要抓住全篇纲领,这样即使段落大意繁多,也不会出现前后倒置的错乱;语言虽丰富多彩,也不会像乱丝缠在一起一样。明显的就如向着太阳而抽出的枝条,含蓄的就像顺着暗处走隐藏了踪迹。
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则,但是情趣是洋溢在法则之外的,这个全凭借个人的运化之功。文章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部分必须实现某种结构上的功能,相互配合、相映成趣。
古人讲究炼字,但其炼字通过立意来取胜,并非一味地通过文字来取胜。所以,平常的字能够展现出奇特,常用的字也能见其险峻,陈旧的字亦能出新意,朴素的字也能出采。而近观我们现在的文章,拿来争强斗胜的无非一些艰难生涩的字而已。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提出论词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章法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贵在浑然天成,不蔓不枝,然而不能因此而不变,须要以变化为贵;句法是文章的炼句之法,贵在精准、精当、精简,但往往会因为求“精”而使文章的笔法受到拘谨,因此又要注重洒脱自在;字法是文章的用字之法,必须要清新隽永,有新意,但是不能为了新而新,否则适得其反,既要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浑成”和“变幻”、“精准”和“洒脱”、“新意”和“自然”是矛盾的,贵在于其中找到各自的平衡点。
三、炼句/字
古人对创作中语言的刻意求工、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榜样。《史通》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刘知几在其中提出“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的观点,认为叙事是撰史的重要手法,而叙事切忌繁芜之失。所以,叙事要用晦“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写下一句话时,则大小意思都包含在其中,没有任何遗漏。这是文章用句的一个总原则。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写作的布局谋篇,根据内容确定文章的纲领,根据纲领安排文章的章节,同时要注意文章的语句措辞,既实现内容贴切情意,又能够达到首尾一致的效果。
作文容易犯三种毛病:第一种是“意达辞不达”,不善于表达,就如去衙门诉讼一样,即使是告状的人有道理,但是如果口齿不清晰,结结巴巴,有理也难以申辩;第二种是“辞达而调不和”,就是音调不协调,就像弄堂里相互的呼叫声一样,声音难辨;第三种“调和而体不健”,音调虽然好,但是思想精神却不健全,就如衣冠虽然华美,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却无精打采一样。
关于文章修改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病根所在,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与途径,两者皆不可偏废。
2)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血液与肿瘤疾病课程理论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血液学基础4学时,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疾病20学时;实体肿瘤疾病概论12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课12学时,临床见习16学时,占总学时43.75%。其中,CBL教学12学时。以上内容中第四学年完成。
四、善改
文章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而炼句/字则需要在局部上下功夫,虽是局部,却与整体密切相关。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虽读起来平实,但是每一个字运用得都很妥帖,成为整首诗意境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炼句/字并不是要找到生僻的字词,而是要找到最符合文章意境的唯一的字词。作文知炼句/字,便观之如明霞散锦了。
这三个比喻浅显易懂,又有内在的联系,可以看作文章修改中的三个层次:首先是“辞达”,即看文章是否已经把事情说清楚了,其次是求“调和”,也就是音韵和谐,即看文章是否通畅;第三是“健康”,也就是看文章是否立意高远、思想宏大精深。
本文以Dyck路中特殊的点(如峰点或谷点)的坐标,运用数论知识,通过建立两个集合之间的双射,给出了与Narayana数有关的恒等式的组合证明及推广。同时还得到了一些与 Narayana数有关的发生函数。
写作的修改就如医生诊病一样,但凡诊病,都要知道病根之所在,如第一种“意达辞不达”,病根在于辞,则需要在辞上作出修改。所以,找准病根是修改的第一步,找准病根,才可以对症下药。文章的弊病所在之处又与整体密切相关,往往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修改的时候需要谨慎,要遵从“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原则。
125例患者中HPV-DNA检测阳性患者96例,阴性29例。经随访记录,1年内HPV-DNA检测阳性患者中CIN发生率为37.5%,其相对危险度值为0.26;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3.4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4,P<0.05),提示HPV-DNA检测与CIN的发生具有较强的关联,见表1。
人们历来都很重视文风。唐宋时期,文学界著名的“古文运动”,其主要思想就是反对过分讲究对偶、声律、辞藻等形式的“骈文”,力主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这场运动就是从文风的角度来恢复儒学的传统,使文风改革与复兴儒学统一起来。由此看来,文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思想的自由与活跃。
当时的救国会与抗战前不一样。抗战前组织严密,力量集中。“七君子事件”后,特别是南京、上海失守后,救国会人员分散,原来的组织形式解体,于是就产生了“救国会究竟该怎么办”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应该重新考虑救国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存在,实质上是要求把国统区的抗日民主力量进一步组织起来;另一种意见是救国会不应自成“政派”,而要去加入国民党,“把它的腐朽势力取而代之”,“让蒋先生放心,争得他的使用”。虽然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是因为有两种不同意见,而分歧较大,在小范围内引起激烈争论。
五、文风
直流磁控溅射沉积速率的大小对薄膜中晶粒尺寸及表面的粗糙度有直接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薄膜的电学性能,所以对薄膜沉积速率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利用台阶仪测量不同工艺参数下所制备的NiCr薄膜的厚度,然后除以溅射时间5 min得到相应的沉积速率,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薄膜沉积速率与溅射功率的关系,Ar气压为 3 mTorr;图2(b)为沉积速率与Ar气压的关系,溅射功率为1 000 W。结果显示,NiCr薄膜的沉积速率随溅射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Ar气压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语言虽然浅近但是意义深远,这才算得上是美好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关于文风的价值观。鲁迅曾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在此处是说再深刻如果没有人懂,都是让人敬而远之的,此处鲁迅将其比作“烂泥塘”,认为这样的深刻还不如浅一些好。
意义深远,当然是所有写作之人向往的一个境界,然后想要通过浅近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义,却绝非容易的事。不仅需要作者对所表达的观点有一个深入清晰的理解,对于前人对该观点的论述见解,也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融会古今,卓然而有自家见识。在此基础之上,又能够通过浅近的语言和妥帖的表达,即“深入浅出”,方为作文之道。“深入深出”或是“浅入浅出”,都是写文章之忌。
六、吐纳
“吐”是输出,“纳”是吸收,吐纳即为吸收和输出,放在写作中理解便是阅读和写作。程端礼在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对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写作就和铸器具,把已经融化的铜放到模具里使之成形,十分简单,不用费力;而阅读却像熔铜一样,要用鼓风的工具一直扇动,不能停止,直到铜熔化了,这是很费力气的过程。这就是阅读辛苦而写作容易的道理。
写作文时,我们需要引经据典来给文章润色,但经常会想要引却不知道该引什么,想据经典却又不知道典故的由来,最后可能会引错或是引不全。这归根到底都是自身知识储备不够,阅读修养尚浅。
林纾指出,读《诗经》等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了解经典的由来,读《史记》能够增长自身的见识。读了这些经典作品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融会贯通,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理有据,底气十足,不会显得单调、平庸、肤浅。阅读对于写作是很重要的,所谓厚积薄发,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广泛阅读,读经典、历史书籍、古今之美文。只有当自己博览群书,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后,才能使自己的写作就像长江之水一样滔滔不绝,洋洋洒洒。
参考文献
[1]刘知几.史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8-0060-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26
收稿日期: 2019-08-06
作者简介: 武星(1994—),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梁士奇)
标签:写作论文; 立意论文; 谋篇论文; 炼句论文; 字论文; 善改论文; 文风论文; 吐纳论文;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