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基本矛盾的世界特征及其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论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基本矛盾的世界特征及其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世界性特征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世界性论文,特征论文,意义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3-0041-07

一、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方法

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更为基本的社会矛盾,这是唯物史观引导人们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发 展的一把钥匙。当人们循此线索考察具体的社会形态时,需要将这个普遍的、一般的 表述具体化。否则,对于具体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式的理解上 ,不能达到思维中的具体,不能深刻地反映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这里提出的“现实 社会主义”是有别于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缺陷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 的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由列宁首创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结合在生产力相 对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国度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在当代则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为最主要的代表。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时指出:“在社会 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1]这一论断在当时是对某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观点的否定, 是对历史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同时毛泽东作出这个表述时也力求概括其 特殊性并有其具体化的倾向,如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等。但 是总的来看,这种表述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还处于最初阶段,属于 思维中的抽象。所以,邓小平在1982年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 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 矛盾,并不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2]随着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过程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从改革所要解决的基本社会问题入手,触及、认清现 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马克思曾从全球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阐述时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世界性特征问题。他 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较为发展基础上人类交往普遍化的产物,它伴随 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而得以形成。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 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 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3](67页)。随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畴在这个发展 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 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 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51页)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中,人们在 世界范畴内的普遍交换迅速建立起来,以往限于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在普遍交往中日益 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性质,他写道,“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 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3](42页)。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个人才能摆 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马克思强调,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共产主义的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 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3]( 41页)这样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个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与世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将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 其基本矛盾的运动摆脱了民族、地域局限具有世界性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但今天我们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世界性特征时就会发现,实践的逻 辑与理论的逻辑有很大差距。在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主 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处于各种矛盾焦点的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取 得胜利。从一开始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技术上就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之受 当时国际国内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受到限制,更多地表现为 地域性或民族性的特征,从广义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在一国和数国取得胜利,共产党人 的探索,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这种与资本主义的脱离和抵抗不 仅削减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那些一度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和国 家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讨价还价能力,为营造更加公平的世界参与环境提供了基础;但从 另一方面看,这种抵抗和脱离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长期的脱离会造成自身的封闭与僵 化,无法从世界发展进程中获益,在抵抗与脱离的同时所寻求的发展模式本身具有单一 化、封闭化的特点。这样,对世界历史主体潮流的脱离和抵抗虽然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 ,却造成了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落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 地与世界接触、交流、参与,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越过地域、 国界与世界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感受到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了。

这里出现一个难题,当今世界是多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强势状态,其 各自的基本矛盾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要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特 征,有一条件必须满足即被说明的东西可以与基本制度相分离又可以与不同的制度相结 合。因为只有被说明的东西实际可以与基本制度相分离又可以在实践中与不同制度相结 合才具有世界性的特征。如何进行抽象和概括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概念 充满睿智的论述,可以成为认识这一问题的向导。他认为,世界历史是进步的,人们应 当按其内在必然性去认识它;同时他又指出:“把一般世界历史翻开来,我们便看到了 一幅巨大的图画,充满了变化和行动,以及在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之中的形形色色的民 族、国家、个人。”[4]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乃是历史过程的否定性原则, 它具体地通过各个民族历史变迁的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以多种民族 历史的存在与更替来显示出自身内容的丰富性与活力、地区历史的个性之中,这种共性 又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东西。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绝对观念”运动发展的结果,马 克思批判了其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成分。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首先应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 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 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这个事实“一开始 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3](51 页),世界历史是从生产方式发展规律自然引出来的,它的进一步发展、演化也只能按 照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综合上述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世界性的特 征应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从社会基本矛盾的共性上、从两对基本矛盾更为基础的一对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并结合今天世界的变化去把握。

二、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特征

这里,我们把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世界性特征的要点概括如下:

(一)开放的生产力系统。在系统论中,开放意味着系统有可能从外部环境输入负熵流 ,从而打破一个封闭系统自发形成的向熵增加方向演化的趋势,促进系统从低级向高级 的进化。世界从近代以来生产社会化的主要标志是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生产的 社会化使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国际分工。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重大 发现,而新科技发现、创造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着 分工。历史上的分工大致经历了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工业国之间、工业国内部甚至 深入发展为不同工业产品之间、同一产品不同零件之间、不同工艺之间的分工;即使是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也由战前的工农业的分工为主,发展为工业部门内 部制成品与初级成品之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服务业与工 业之间的分工为主。纵横交错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运动更加紧密地联 结成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交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资本、商品、信息、技 术、人员世界性的流动的趋势在加快,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交换部门、流通部门和消 费部门协同组织着全球化的大协作。

作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开放,是这些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 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尼斯说过:“人类的经验证明,一个社会文化集团,其文化的 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 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越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5 ]现实社会主义可以在开放和普遍交往中学习先进民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扬长避 短,取长补短,减少重复劳动的耗费,从而加速度、跳跃式向前发展。中国从1978年以 来一直探索着如何更有效地加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去。由中央政府发动的“改革开放” ,一方面通过放权赋予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民众等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了社 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打开国门,使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触具有了合法 性。具体讲,在经济上,中国以经济特区为先导,依次开放沿海城市、沿江城市以及内 地,形成圈层开放的格局,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主动地加入到国际分工格局之中 ,经济出现平稳持续增长的势头。中国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使其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经风雨、 见世面,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质量,增强竞争能力,由此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 。因此,在相互交往中,在现代生产力发展形成的一个全球互动的体系中,现实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系统成为世界生产力系统的一部分,这是总结历史、改革开放所 得出的结论。

(二)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什么机制促使着社会生产力超越地 域、国界在世界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 已成为使用率很高的词汇,应该说现今的全球化是马恩所说的世界历史进程合乎逻辑的 产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的定义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 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6]。哈佛大 学杰弗里·萨克斯教授认为全球化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思,即促进经济更快增长,影 响宏观经济稳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并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6]。这两个定义一个 从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切入,一个则从其作用或后果拓展了全球化 的外延,但都没有从机制、机理上说明,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我国学者有这样的观点 ,所谓经济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及其全球性的 扩展,它被视为全球化整体社会运动的基础和动力,其核心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和整 体的互动[7]。这一观点涉及到了世界历史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共性问题,即在社会化大 生产之上的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及运动和扩展。对此首先进行阐述, 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剥离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当属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时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2]试比较一下马 克思关于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的论述。他说,“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 间的矛盾才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 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3](72页)这 里的“大工业”指的是社会化大生产,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未能达到,因此其主 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这一论断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世界性特点把握的关键一步。在寻找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时,邓小平把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进行了区分,指出我国具 体体制上的弊端集中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这样 的体制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就是要从根本 上改变这种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不断总结改革实践中提供的新鲜经验, 从1984年—1992年这段时期,他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 市场这样的问题”[8](148页),“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就 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8](364页)。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8](367页)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世界性的特点,即现代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 相应要求实行市场经济这种通过市场供求力量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从而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与世界经济接轨提供了体制基础。

(三)与前两者相联系,具有应变力,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和观念。近10年过去了,国内 学者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扩展和深入,不仅从物质和技术层面上提出市场经济是社 会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手段或经济运行机制,还意识到问题的另一面是市场的有效运行 与发展离不开约束人们行为模式的一套规则、制度的确立和演进。例如有的学者指出, 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专利法)如 果明确规定为发明人对技术享有专利权提供有效的保护,那么这个社会将更加富有“创 新精神”,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不仅会使发明人的收益受到损失,也会使社会 中愿意从事发明的人大大减少。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并与作 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根本制度联系,这种简单化的倾向,有碍于人们全方位、多层次 地进行制度创新,有碍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西方新制度学派关于制度的理解, 其内涵要丰富得多,范围也宽泛得多。概言之,凡能够对人的经济行为产生激励或刺激 、以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实际行动,并产生可用成本—收益计 算结果的诸多因素,均可归入新制度学的“制度”范畴。因此他们对“制度”的研究, 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中进行的,又是在超越特定的社会制度,特 定的所有制结构中进行的,其理论与方法有普遍适用性,对我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9]。笔者以为江泽民主席七一讲话提 出“制度创新”的“制度”含义,也是从广义上讲的。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 就显然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技术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有一制度或体制的层面。在这一 层面上,市场经济涉及一系列与人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有关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 括对人在经济中的权利的界定,保护承诺人正当的经济利益和确定人们经济活动的行为 规则,包括用法律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以“无形之手”与“国家之手”并举,调 节市场,建立秩序。从更大范围看,市场经济还是受法制保障的开放经济。一国的经济 贸易在与世界市场联系时,与开放相适应的国际经济协调与法律机制应运而生。国际经 济协调主要包括国际经济机构中经济集团、国际协定、国际法规、国际会议诸种形式。 它们与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和法规相结合,构成一个多边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及其法律保 障机制,维系着各国开放经济的协调运转。与之相适应在思想意识方面,则强调科学精 神、理性主义、反思品格与批判意识、强调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开 拓创新意识。所以市场经济关涉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层面,也包括相应的经济、政治制 度和思想观念的支持。

现实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世界性特征使我们在看待内因与外因关系时有了新的角度。 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时,习惯于将 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看作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这种讲法一般说来是可以的。但细究起 来,则需进一步说明。因为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一个国家还未进入世界历史之 前,它与世界的关系是游离性的,是典型的内因和外因关系。但自从世界历史开创以来 ,特别是该国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加入世界体系以来,其与世界的关系已由原来的游离 关系转化为小系统(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大系统可以看作是小系统的外部环境,然 而大系统质的规定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系统质的规定性。这样,在实现社会主义 的实践进程中,这一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带有世界历史的 规定性,人们不仅看到了与资本主义对立、对抗、差别,也看到与资本主义的交流、学 习、互惠,二者之间有着空间的并存性。这也是现实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 问题、难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意义

其意义一: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特征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 认识深化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时,依据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至少有这样几个角度 。一个是社会制度的角度、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即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马克思由此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第二个角 度是生产力角度,技术形态角度。马克思讲过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经过的石器时代、铁 器时代、手推磨时代、蒸汽机时代等等。第三个角度是在交换劳动产品方式基础上的人 的发展的角度,这一角度着眼于个别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揭示着人对社会环境是 否和谐、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是否自由的问题。这一角度把社会历史区分为“人的依赖关 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 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10],亦可称为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在认识一具体社会形态时,这几个角度都是必须注意的 。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第一角度的分析,而严重忽略后两个角度的分析,这种片 面理解的后果,表现在实践上忽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忽视个体劳动积极性的发挥与社会 总劳动的关系,只在先进制度上做文章,动辄就问姓“资”姓“社”,在看待中国与外 国的关系上,也往往局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角度,似乎“主义”问题或社会制度 ,就是社会形态的全部。这种认识大大局限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眼界。我们在 对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上,应把马克思分析的三个角度统一起来,应看到这三个角 度,有一个递进关系,即生产力角度,技术形态更为基本,在此基础上考察个人劳动与 社会总劳动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最后是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形态。唯物史 观告诉人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种社会制度都是随着生产力的产生 而产生、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低,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制约 着人们的知识水平、思维空间、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制约着人们实现其利益的途径、 方法、手段,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制度,影响和制约社会的方方 面面。马克思之后的许多社会主义者,未能仔细分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存在范围 和体现程度的差别,把证明社会主义必然性所包含的科学性与猜测未来社会存在形态所 包含的科学性等量齐观,把未来可能的东西作为现实可能的东西来实行,从而导致了社 会主义实践中的极大盲目性。这种带极大盲目性的实践,只会使原来设想的那种社会主 义发生扭曲变形,也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要使社会主义从盲目变为科 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探索中,中国 共产党人在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为个人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条件和途径,使之对社 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和扩展了。

意义二: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的特点,使人们更加有目的的在世界 历史条件下探讨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制度创新问题。今天,许多西方学者在对全球化研究 时,大多离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谈论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问题,尽管 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但其结论是不科学的,是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时,与资产阶级学者相反,是与当时资 本主义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世界历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阶段,是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内在本性,驱使着资产阶级到处扩张,到处 建立市场,而使以往民族的历史变成了世界的历史,世界的未来发展如何?马克思分析 指出,它不属于其创造者资本主义,而属于新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分析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式。例如,各国的发展是由该国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由于世界各种联系的普遍加强,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逐渐成为一种“胶着”状态。虽然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但由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相互作 用,尤其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便形成这个时代每一 民族的国际历史环境,造成不同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为落后国家、民族利用世界先进 技术的成果,来实现生产力个别发展的超越,提供了某种“机缘”。因此,我们今天在 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时,这种特色不是离开世界总体联系的独特,不 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独特,不是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的独特,而恰恰是从世界社会基 本矛盾的共性中,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中引申出来的。只有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高度 ,看清自己在世界格局的位置,关注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看到本国社 会发展的弱点和差距,消除狭隘地域观念、中心主义,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扩大民 族国家交往的范围和内容,虚心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对过去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和变 革。应看到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管理能力的具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实现国内体制与国际 经济运行机制的接轨将是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在体制的调整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盲目照搬他国的经验只能走入死胡同,只有顺应全球化趋势,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 新和科技创新”,摸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在世界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意义三,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世界性的特征,提醒人们注意共性存在于多 样性之中,民族性之中,并通过多样性、民族性发生作用,在扩大开放、加入WTO时, 要有着清醒、自觉的意识。

当今发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正在对人类经济生活,乃至整个人类存在方式产生深远 的影响。每一个民族、国家,每一个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成为这个地球的一员,相互 依存,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资 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意味着一种经济交往制度的全球性扩展,一种新的世界交 往关系及其秩序的形成。若干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强国富民 的重要途径。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对1960—1985年42个国家抽样调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贸易开放的国家年均增长率比一个贸易封闭的国家的年均增长率高1.8%,在一个开 放的经济中,“主意”比其他因素对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因此,作为发展中的民族与 国家(包括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关注世界社会基本矛盾的趋势,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 享受人类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发展所带来的福祉,推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无疑 是十分重要的。开放与积极参与才能发展、才有机遇,封闭与消极等待只能是永远处于 落后、挨打的境地。这也是现实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新经济秩 序。这种经济秩序是市场经济自发冲动基础上的自觉活动,而首先进入这个进程的是那 些最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为着自身的利益向外扩张,试图抹平民族——国家间界域, 建立资本全球流动的新秩序。伴随这一过程的除了经济扩张外,还有政治扩张、文化扩 张。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的民族与国家起初以被动的方式被纳入这一经济全球化的轨 道,不得不接受这种经济新秩序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因此,后者进入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是以极不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集中表现在:首先,世界经济交往规则的先在性。 发达民族与国家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利益,先行创制了一系列世界性经济交往规则 ,并利用强权优势将这种规则推广到世界,从而更多地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其次是经 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发达民族与国家通过血与火以及殖民化完成了原始积累,率先建立 起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秩序,而后者则由于遭受殖民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实现现代化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方面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民族与国家进入经济 全球化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熟悉规则,掌握规则,融入规则,反对霸权话语,争取 平等参与世界新经济秩序规则的制订,在多元世界共在共生理论之下,构建起一个真正 反映包括发展中民族—国家利益在内的全球新经济秩序。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斯密曾表 达过这样的思想,只要实行市场经济,经济行为主体价值基点的自身本体性是必然的, 发展中民族—国家若放弃价值的自身本体性,这不仅会受到本民族、国家内部成员的强 烈反对,也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各民族—国家应具备平等主权的理念,在协 商中建立一种平等权利基础上的对话、交流,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同时这种对话、交 流,又是居于各民族国家独立、主权、利益基础上的,以一定实力为依据的。这是现实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世界性特征所提示的清醒历史意识。

收稿日期:2001-11-17

标签:;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基本矛盾的世界特征及其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