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垦殖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的研究与思考_农垦改革论文

关于农垦职工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缓慢论文,职工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垦职工收入和生活现状

(一)农垦职工年工资和人均年纯收入低于同期全国国有单位职工收入水平和农民年纯收入的增幅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农垦职工年均工资总量仅占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的58%;其年均增幅也低2.4个百分点。

表1 农垦职工收入与同期国有单位职工收入及增幅的对比

资料来源:编自1998-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全国农垦统计提要

以全国农垦38个垦区和统计单位计算,1998年农垦职工年均工资高于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工资水平的仅有2家,即上海垦区7835 元和广州垦区7765元。而占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60%及以下的垦区和单位却有20家。1999年,高于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水平的有4家,即北京垦区10917元,福建垦区10213元,热作两院8995元,广州垦区8939元。而仅占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60%及以下水平的垦区和单位有23家。2000年,高于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水平的仅有3家,即北京垦区12528元,广州垦区9725元,热作两院9670元,而占全国职工年均工资60%及以下的还有23家。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2000年的5年中,有3 年农垦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农垦人均年纯收入5 年平均增幅仅比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幅高1个百分点。

表2 1996-2000年农垦人均纯收入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的对比(元、%)

资料来源:编自1996-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全国农垦统计提要

(二)部分垦区职工年工资、人均年纯收入低于当地职工和农民的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1998年全国农垦有7个垦区的职均年工资、人均纯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职工年均工资而言,也大大低于当地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水平;其中有3个垦区的人均年纯收入还大大低于当地农民年均纯收入的水平。

表3 1998年部分垦区农垦职工年工资、人均纯收入与当地职工、农民的对比(元、%)

资料来源:摘自1999年中国统计摘要和全国农垦统计提要

从1999年、2000年的农垦统计表来看,每年都有6-7个垦区的职工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职工的纯收入水平。

(三)拖欠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 据中国农林工会调查,截止2000年6月底,农垦有10个垦区累计拖欠在职职工工资7.4亿元,涉及职工30.8万人,平均拖欠职工工资2400元。据对农垦34个垦区的调查,截止1999年6月底,累计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4亿元,涉及41.6万人,平均拖欠每人3362元(注:中国农林工会调查组:当前我国农垦的“两困”问题及对策,《中国农垦经济》2001(3))。农垦企业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即使按时发放,其标准也大大低于同地区国企职工的水平。

(四)部分贫困农场职工收入低,基础设施差,生活比较困难 农垦所属的138个贫困农场经过“八·五”、“九·五”的扶贫开发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基础较为脆弱,返贫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亏损增加,在138个贫困农场中,1998年亏损1800万元,1999年亏损3.5亿元,2000年亏损2亿元;其二是生产生活设施较差,目前在138个贫困农场中,仍有近2000个生产队处于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无广播电视的状况。1999年,138个贫困农场的职工年均工资4076元,人均纯收入1796元,仅占同期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7%和81.3%。

(五)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低,职工有后顾之忧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垦系统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据1999年的统计,在农垦系统451.53万职工中,参加社会化养老统筹的81.25万人,占17.9%;参加系统统筹的143万人,占31.6%。全国农垦有离退休人员151.63万人,其中参加社会养老统筹的28万人,占18.5%。在全国31个垦区(不含西藏)中,还有半数以上的垦区仍在社会养老统筹的大门之外。

(六)职工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缓慢的后果 农垦职工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缓慢的问题,若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挫伤几百万职工和上千万家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农垦系统人才外流,影响农垦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并势必影响垦区,特别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垦区的社会稳定,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二、农垦职工收入和生活改善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农垦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与近年来我国农民增收困难一样,是由历史与现实、制度与市场等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因素

1.制度的因素。农垦企业是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靠计划、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国有企业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追求产品、产量而忽视成本与经营效益,也是造成目前农垦企业的产权不明、责权不清、政企合一、政社不分、社会负担沉重的制度原因。五十多年来,农垦企业及数百万职工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屯垦戍边、创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战略物资等行政指令,坚守边疆,开发边疆,不仅要开荒种地为国家提供大量物质财富,还要自办幼儿园、学校等,自办一个完整的社会。2000年,农垦有各类学校58756个,教职工17.44万人,在校学生204万人;有医疗机构1.02万个,病床6.5万张,医务人员7.32万人。有完整建制的小城镇500多个。2000年,农垦系统用于社会事务的支出达98亿元,扣除国家各级财政的补贴30亿元,农垦社会负担的支出达60亿元。农垦职工的负担比当地农民的负担高十几倍(注:宁夏农垦工会调研组:宁夏农垦企业社会负担情况的调查,《中国农垦经济》2000(6))。一方面,农垦企业每年要向国家缴纳几十亿税金,另一方面还要负担几十亿的社会性支出。这样沉重的双重负担,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背负如此沉重的社会负担包袱,农垦企业如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背负如此沉重的社会负担,农垦企业那里还有能力提高职工的收入?

2.市场因素。农垦职工收入增长缓慢的另一重要外部因素是持续多年的农副产品市场的疲软,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是造成农垦企业增产不增收、经营效益持续下滑的主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垦粮豆总产量从1990年的1168.44万吨,发展到1999年1695万吨,增长45%; 农垦系统每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110多亿公斤,粮豆商品率达75%以上。大中城市的液体奶的80%,全国干胶的70%,机制糖和棉花的10%由农垦系统提供。农垦系统为保障市场供应做出过巨大奉献,但持续多年的农副产品市场疲软给农垦减少上百亿元的收入。1999年,黑龙江垦区50亿公斤商品粮的销售均价,同1995年相比,每公斤下降1元钱, 仅此一项垦区少收入50亿元。橡胶是农垦的主要产品之一。近年来干胶市场价由每吨13000元降为7000元左右,仅此一项给海南、 云南垦区造成减收数十亿元的损失。市场疲软直接影响了职工的收入。一方面生活和农用生产资料如柴油、化肥、农药、种子、管理等价格与费用在攀高,造成生产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农副产品市场持续疲软,价格长期低迷,职工经营农业不仅效益低下,甚至还要亏损。

3.自然灾害的因素。农垦的大多数企业,分布在边疆、山区和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许多区域甚至不具备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抗御灾害的能力相当有限。近三四年来,由于水灾、旱灾和虫灾不断袭击,特别是较大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给农垦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00年,全国农垦系统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5亿元。

农村受灾,国家民政部门有救灾款和物资,帮助受灾地区和灾民恢复生产;而在同地区同样受灾的农垦系统,因为是国有企业,很少能得到救灾补助和物资,受灾损失大部分要由农垦系统自行消化,这也是企业经营困难、无力增加职工收入的原因之一。

(二)内部因素

1.管理体制改革滞缓,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截止2000年底,全国农垦半数以上的省级垦区已完成了向企业集团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制,但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运作的垦区非常有限。大多数垦区的管理模式、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依旧沿袭传统的旧轨。管理层过分强调农垦的特殊性,忽略了农垦的企业属性,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不想、不愿在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的动作,怕触动既得利益。尽管多年来国家对省级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有直属企业的垦区要走集团化、公司化的路子。”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垦区名义上已转制为企业集团,在内设机构、实际职能上是强化了行政职能,有的垦区俨然是一级地方政府。除指挥生产经营的部门外,凡政府具有的管理社会的职能部门诸如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教卫生、公检法、通讯、交通等部门也一应俱全。有的垦区依旧维系总局、管局、总场、分场、生产队五级管理。甚至有些农场的管理机构也政府化了,在农场内设行政局、处、科,包揽社会事务的管理。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导致产品成本也居高不下,既加重了企业、职工的负担,也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近几年来,农垦的管理费每年都维系在120亿元以上。在部分垦区、部分农场,在职工家庭农场承包的综合费用中,三级管理费、财务费用、公检法、文教卫生费用已超过30%。管理费用过高也是造成谁种地谁赔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结构调整缓慢,产品缺乏竞争力。近年来,农垦的产业、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力度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丧失了许多良好的机遇。在市场结束短缺经济向全面供大于求、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关键时期,农垦各产业间的变化不大,传统的生产原材料型的种养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仍居农垦产业的主导。

从表4的统计可以看出,四年来第一产业产值仅下降了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增加1个多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仅增加2个百分点。

表4 1997-2000年全国农垦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亿元、%)

资料来源:编自1997-2000年全国农垦统计年报和全国农垦统计提要

农垦产品从内在品质到外包装多年一贯制,缺乏市场需求旺、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名优新产品。农业上仍以传统的粮、棉、豆、油、天然橡胶等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停留在重生产重产量的粗放经营层面上;工业仍处在原煤、饲料、食品加工、纺织、建材、造纸、乳制品等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初加工业层面上;第三产业也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的层面上,真正能面向市场、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较少。传统的农垦产品由于综合经营成本较高,在当前农副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缺乏竞争力。海南垦区的天然像胶平均综合价比国外产胶国高出25%-80%。

3.人才难进,人才难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后,人才的流转已基本实现向市场配置的转变。农垦受体制、机制、用人观念等诸多方面制约,农垦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难以引进,农垦原有的各类专业人才也纷纷外流。这种人才竞争的劣势,将直接制约农垦经济的振兴,进而影响职工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

三、几点思考与政策性建议

首先,农垦的各级管理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真正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把提高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视作检验农垦改革与发展能否取得良好预期的试金石。其次,在我国加入WTO、全面建立市场机制的形势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企业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农垦企业也不能例外。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依据国企改革的方向、原则和目标,并结合农垦的实际,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来寻求解决农垦面临的困难。坚定不移按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实施政企分开、企社分开,重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新的农垦管理体制。第三,要切实加快结构调整的力度,全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在完善服务体系,增强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能力的基础上,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要全面提高农垦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全面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构调整要以创农垦的名牌和精品为重点。第四,要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农垦系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诸如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改善生存条件、加入社会保障等问题,绝非仅靠农垦系统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国家在财力和政策上还要继续给予支持,为农垦创造较好的外部生产生活条件。除此之外,建议国家在解决农垦管理体制、减轻社会负担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垦以政策和财力上的扶持。

1.国家要帮助农垦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国家尽快将直属直供垦区上收,由农业部委托的部门经营管理,或下放地方政府管理,以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确,使农垦的所有者、经营者责、权、利到位,理顺农垦的管理体制,全面降低管理成本,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以全面提升农垦的运营素质和效益。

2.国家财政应承担“农垦企业社会负担”的支出。依据政府管理社会职能的要求,国家应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逐步接管农垦系统目前承担的政府性、社会性的职能,使企业能专心生产经营,也可以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进,以增强其竞争力。

3.国家应从政策上、财力上支持农垦参加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例,建议国家根据农垦的实际情况,按国家、企业、职工三者负担的原则,即企业暂负担10%,职工暂负担4%,其8%的缺口由国家财政给予农垦企业一次性补贴,保证农垦职工能顺利加入养老保险,以解除企业与职工的后顾之忧。

标签:;  ;  ;  ;  

农业垦殖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的研究与思考_农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