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杜中婵

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杜中婵

山东省招远市泉兴实验学校 265400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的学科教学,它不只是教给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一个小学生的成长、人生观的形成诸多方面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要只为教书而教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方面的渗透,尤其是德育方面的传承。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提高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还需要磨炼内功。语文的特性是工具性,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精髓运用文字记录并传承下来,大部分经典如四书五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中德育思想性非常强,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并进一步传承下来。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我们达到的终极目标。在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篇章思想性很强,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直接从文字中体现德育思想,有些文章虽没有直接点出但在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有些文章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到德育思想上。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可挖掘的德育要点,而这种挖掘渗透不是受教育者而是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应该有深度、有外延地寻找德育内容,再通过教学感悟形式传授感染学生,让学生慢慢融入思想,再转化成为内因——自主行为实践,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中华民族的精髓——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延续。语文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的表层任务,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内功,修炼自我,以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特别在近阶段学校进行德育一体化渗透这一德育内容,我们作为语文学科更要适时进行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课时,对学生逐句讲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挖井并不理解,尤其对于井对于无水地区的重要性体会不深,通过对其讲解,学生明白了这种思情是巨大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再如教育学生互相帮助这一类知识方面,我抓住单元主题导读这一内容,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对每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如《小伙伴》一课,这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对于郊游中出现的这种忘拿食品的情况,小学生在熟读课文后都替课文中的主人公觉得很着急,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三个小学生不同的处理方法,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读得惟妙惟肖。为了激发学生的互帮互助情感,让学生在三个人物对比中分辨哪个学生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学生很容易地知道自己应该向谁学习。试想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是自己没有了食物,应该怎么做。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自私自利的情况相当严重,孩子们很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课文以及场景使学生明确自己到底该如何去对待别人的困难。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的同伴会遇到别的什么样的困难,你准备如何去帮助他。学生想得很多,也表达出了自己乐于助人观念,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想到了不同的帮助方法,教育效果相当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学校教育首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由于学生独立性不强,我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努力让学生养成同伴互相批改、互相检查的习惯。由于开始学生检查得不细致,导致有的学生连续出现两次错误相同的情况,我没有多谈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找出第二次出错的原因。学生开始只说自己学习不认真,我启发引导让学生再找一找。学生在我不断的引导下,发现如果同伴详细检查一下,自己第一次就把错改过来。那么就不会出现第二次再犯第一次的错误。这时,第一次没有认真检查的同学,小脸就红扑扑的了。小同伴互相检讨一下自己的错误,这种简单的小集体主义意识,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收获更多。才能取得进步,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同伴间互相批改,小同伴们都很积极。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讲授《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等相关文章时,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教育学生要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七、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使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责任是没有意识的,他们只是错误地认为自己学习是给爸爸妈妈学的,将来考上大学了,给爸爸妈妈的任务也完成了。当遇到一点儿困难时,如背诵稍微有点难度的小课文,这些小学生有的一看难背,就在那儿不背,有的转身,有的说话,有的磨蹭。这时同学间适当的竞争意识是必要的。教师让学生明白,要立下志气,背不过坚决不玩,并用历史上的人物进行教育,如头悬梁、锥刺骨等小励志故事,让学生给自己明确责任。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学习过,他们小时候也有任务。每个小学生都像一棵小树苗一样,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取得自己的成功。

总之,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应该时刻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中。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课,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充分把握每一节课内容,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注意教育的连贯性。不要只关注眼前,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德育成为一个序列化,具有长态化、长效化。德育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论文作者:杜中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  ;  ;  ;  ;  ;  ;  ;  

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_杜中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