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理论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考政治命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把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把握好可以联系的实际问题(包括中学生所能理解的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以及中学生对这些重大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实际),并努力把握好这两者的结合点。本文试图就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原理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原理,书中所涉及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活动、政治举措等,作为政治上层建筑,都是根源于各自的经济制度并为其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放眼世界,一年来,中德、中法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一波三折,港英当局在香港平稳过渡问题上制造的种种麻烦以及我们与之进行的斗争,都是根源于经济上服务于各自的根本经济利益的,都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国内,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治安管理条例,审议和通过对外贸易法、广告法,中共中央公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等,也都是在发挥政治对经济的能动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实施。因此,在观察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时,要紧紧把握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这一重要原理。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为实现这个大局,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认识这个大局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也有个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改革则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巩固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与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与复习中,应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教育贯串于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我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教育,增强国家观念和党的观念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环境与对外政策教育之中。以第五课为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外开放中应怎样坚持爱国主义?”其思路应包括这样一些方面:(1)坚持爱国主义与坚持对外开放是一致的。在对外开放中,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尊严,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2)同时要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搞好。(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样,就把“实施纲要”的精神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打开电视、收音机、报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国务院最近决定,当前棉花购销体制仍实行由国家统一定价统一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也不搞‘双轨制’。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齐抓共管,深化改革,把今年的棉花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做好。”“全国计划会议强调明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把过高的物价涨幅降下来,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国家在实施管理经济的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在高三思想政治教材中占有一定位置,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又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下列知识。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作用:(1)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是任何国家所共有的职能。国家通过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以保证国家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必须把管理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职能。(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内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内在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内容和方式。这一部分内容教材有明确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较,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有了很大的转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四、市场呼唤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然而,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市场的无序状态和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都在呼唤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与复习第二课有关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时,应结合上述背景注意指导学生弄懂这样两个问题: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内在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依靠完备的法制来保障。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一系列有关法律,正是要保障市场运行的规范和秩序。可以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健康有秩序地发展。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第一,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上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要求也能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第三,不能把经济领域里的等价交换原则侵入到思想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也不能把经济领域里的等价交换原则理解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后者不仅腐蚀人们的思想,也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五、划清两种人权观的界限
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一再用人权问题压我们,干涉我国内政。我国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挫败了他们借口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第二、五课分别阐述了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与复习中应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划清两种人权观的界限。
(一)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人权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权利。我国在人权上的基本立场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人权;国家主权是享有人权的基础,人权受国家主权的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人权,首先要争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权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中国愿意在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联合国宪章》原则指导下,与国际社会一起,为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同努力。
(二)西方某些国家宣传的“人权高于主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适合人权问题”的观点,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是强权政治的表现。这些国家口口声声关心中国的人权状况,其实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权益,而只是那些少数企图颠覆中国政府、破坏中国稳定的人。这实质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不是人权问题。维护法律和秩序,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这是各国政府天经地义的职责。西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我国施加压力,是妄图使中国变成它们的附庸。
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历史性任务。第三课是专门阐述党的领导和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在教学和复习这一部分时,应把四中全会的精神贯彻进去。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有关党的基本知识,这包括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优良传统、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政治路线(基本路线)、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以及党的领导的实现方式等。这些基本知识是增强党的领导观念的基础。
(二)要使学生知道新时期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这就是: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建设这样的执政党,党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具体的任务。
(三)要使学生明确在新时期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的重要性。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党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改革和建设任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逐步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
七、全面理解民主集中制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在突出强调党的组织建设时,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以及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是第二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与复习这一部分时,应把四中全会的精神贯彻其中,使学生明确:
(一)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地位和意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它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二)全面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没有集中,就不会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人说“集中就意味着否定民主”。这种把集中和民主对立起来的说法是不对的。集中并不否定民主,它要求以民主为基础;民主也不排斥集中,它要求以集中为指导。否定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需要以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按照民主集中制实行的正确领导。以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可以不要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或者以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都是不对的。
八、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课阐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联系国内外的现实来看,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点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二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道理上说,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国家统一、繁荣和巩固国防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就不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民族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从事实上说,当前国际上许多地区因民族矛盾而引起的动乱和国家分裂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呢?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此,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发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全国的稳定和边防的巩固。
九、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课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我国的宗教政策。这部分内容的政策性很强。近几年高考在考查这一部分知识时,多侧重在基本知识与党的宗教政策的结合。1993年考查对“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认识,1994年考查“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相统一”的理解。去年江泽民总书记与出席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代表座谈时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科学论断对我们全面认识我国宗教的状况,对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以及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导向,具有重大意义。应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首先,要弄清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含义。这就是要求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把爱教与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不是要求广大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其次,要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基本消灭,我国的宗教组织及其成员在政治思想面貌上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2)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3)从实践上看,各教派正通过各种形式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在教材中,还没有来得及明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但上述具体观点在教材中大都有所阐述,复习中应把这些具体观点与江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联系起来。其他如“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也要指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十、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令人关注。1993年夏,发生了持续42天的“银河号”事件。1993年11月和1994年11月,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先后在美国西雅图和印度尼西亚的茂物举行了中美首脑会晤。1994年9月,美国政府不顾中方多次交涉和坚决反对,公然宣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美台关系,事实上是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1994年5月,克林顿决定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并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钩,而在中国复关问题上,美国又一再提出无理要价设置障碍。面对上述错综复杂的事实,我们应当怎样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正确认识中美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应明确中美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既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又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上面所列错综复杂的事实,就是这个基本观点的反映。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由两种制度的不同性质决定的。两国由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这使中美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障碍和曲折。但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这主要体现在国际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国际安全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环境;中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际安全利益也十分重要。经济利益方面,两国在经贸和技术合作方面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美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美国也看好中国市场,需要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
教材对两种制度的共处以及斗争与合作、这种共处的具体形式均有阐述。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这一部分知识来观察中美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教材中还指出,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这是符合事实的科学论断。但这并不排斥各国之间还有共同的利益。当然承认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和合作,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更好地谋求和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这是观察当前国际形势应把握的一个基本观点。
十一、经济优先的国际潮流
钱其琛外长在第49届联大发表讲话中指出:“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国际潮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第五课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状况作了分析,指出国际竞争的重点已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对经济优先的国际潮流尚未能作出更多的反映。我们在教学与复习中应对这一潮流加以补充,以作为学生观察国际形势和理解国内方针政策的一个依据。
这一潮流首先表现在经济因素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的出发点,经济安全和发展成为国家和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自去年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欧洲统一市场的出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定,乃至存在43年之久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等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日、欧,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竞争,磨擦日趋尖锐。与此同时,亚洲经济崛起,市场潜力巨大,为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从而导致了国际经济关系新的调整。
也正在这一背景下,“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共识。与这一客观形势相适应,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国成员。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国工作的大局,也正反映了这一国际潮流的要求。
十二、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结合
哲学常识为学生观察分析国内外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是指中学生所能理解的而言),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在政治常识复习中,应该与哲学常识有机地结合起来。1995年高考恢复哲学考试,起点可能不会太高,在复习中不宜过分加大难度,但在分析某些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时,有机地使用和渗透一些哲学观点,则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与复习“一国两制”方针时,可以指出这一方针是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及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从实际出发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港、澳、台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既与祖国大陆联系着,又与世界联系着,既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着,又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着。我们正是从诸多的联系中去把握与确定“一国两制”方针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决定让自己的一个行政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考虑到港、澳、台的许多特殊情况,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我们说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再如,我们既可以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说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也可以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以及它既要否定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本质,又要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一切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好东西。总之,在政治常识与哲学常识的结合上,有着广泛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发掘和开辟。
(陈凯 审稿)
标签:政治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民主集中制原则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