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论文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研究
——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

李桐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摘 要: 为探究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特点,采用自然观察法对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公办园的62名中大班幼儿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与同性同伴交往时产生的冲突更多,男孩之间的冲突数量与女孩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因人引起的同伴冲突更多,为维护规则产生的冲突最多,由干涉控制他人引发的冲突最少;教师较少介入大班幼儿的同伴冲突,教师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的次数相当;大班幼儿多采用中性策略解决同伴冲突,较少使用积极策略。

关键词: 同伴冲突;大班幼儿;特点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指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1],它以一方反对另一方的意见或是坚持自身的观点和行为作为冲突发生的标志[2]。同伴冲突对于幼儿而言有着重要的心理发展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作为检验幼儿人际交往水平的重要指标[3]。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衔接阶段,该阶段提升社会性发展水平对于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尤为关键。国内外学者综合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冲突解决策略以及教师介入情况等。但目前将大班幼儿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在对比中大班幼儿的基础上探究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特点,以期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某市级示范公办幼儿园随机选择一个中班(30人)和一个大班(32人),将两个班级中的6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参考黄胜梅编制的《3-6岁幼儿同伴冲突状况观察记录表》[4]、刘晓静制定的研究分析框架[1]12后自编《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记录表》,采用自编表格记录幼儿的同伴冲突事件。该表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冲突方的性别构成(男/女、男/男、女/女)、活动类型(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过渡活动)、冲突起因(资源占有、规则维护、故意挑衅、干涉控制他人、意见分歧、偶然行为)、解决策略(让步、告状求助、语言攻击、身体攻击、协商调节、直接争夺、工具侵犯、第三方介入、脱离冲突情境、声明或说理解释)及教师参与情况(未参与、主动参与、被动参与)。

(三)研究方法

采用自然观察法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各进行了5天的观察,每日的观察时间为上午8:00至中午11:30,共收集到有效幼儿同伴冲突案例62例(中班31例,大班31例)。在观察过程中利用自编《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

(四)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性别分布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次数在性别上的分布及同性别同伴间的冲突行为情况分布分别见表1和表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班幼儿与同性交往时产生的冲突更多,但其与异性间的冲突在数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² =5.452,df =1,p <0.05),同性之间的冲突次数占比超过70%。

教师的参与情况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类,其中被动参与指幼儿告状、求助等原因致使教师介入到冲突情境中。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教师参与方式的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教师参与的幼儿同伴冲突情境里,中班教师主动介入所占比例高达75%,大班教师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所占比例分别为44.44%和55.56%。这说明中班时教师更多是主动参与到同伴冲突情境中去,而大班时教师主动和被动参与的次数基本相当。

表1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性别分布

表2 中大班幼儿同性别同伴间的冲突行为情况分布

(二)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作为地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正在被推向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将有力地改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的现状,改变公安机关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体孤军奋战的局面,创建全社会依法管理交通、参与交通的良好局面。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作为一项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的新型实用技术,目前尚不成熟,迫切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探究相关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的研究前景不可限量。

表3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起因分布

(三)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参与情况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参与情况统计结果见表4。卡方检验可知,中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的参与情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x² =7.258,df =1,p <0.01),教师未参与的次数占比高达74.19%;大班幼儿产生冲突时教师的参与情况同样存在显著差异(x² =5.452,df =1,p <0.05),教师未参与的情况占比超过70.97%。这说明中大班阶段幼儿自主解决与同伴间冲突的情况多于在教师的介入下解决。

表4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教师参与情况

“冲突双方为同性别幼儿”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冲突双方均为男孩,二是冲突双方均为女孩。将同性间产生的冲突细化为“男孩之间”和“女孩之间”两类后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中班男孩之间的冲突显著多于女孩之间(x² =6.258,df =2,p <0.05),男孩之间交往时产生的冲突数量占比高达78.95%,而大班男孩之间的冲突次数略多于女孩之间,但并无显著差别(x² =2.000,df =2,p >0.05)。这表明中大班幼儿与同性交往时均产生更多的冲突。其中,中班男孩之间的冲突更多,大班男孩之间的冲突次数与女孩之间相差不大。

研究过程中将冲突解决策略划分为让步、告状求助、语言攻击、身体攻击、协商调节、直接争夺、工具侵犯、第三方介入、声明或说理解释及脱离冲突情境10种。经进行卡方检验得,中班10种策略的使用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x² =28.968,df =9,p <0.01),策略使用次数在大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² =21.226,df =9,p <0.05)。

表5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中教师参与方式的情况分布

(四)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

采用网上投票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价值观及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其中,问卷的内容被设定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价值观问卷。列出各项价值观,让学生依据重要性对其进行排位,而此价值观主要包括自我观、法律观、集体观及亲情观等。第二,青少年自我价值观量表。此表主要包括自我价值、生理价值及家庭价值等13项内容。第三,某地高中生及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评价测试。测试内容主要是利用多个道德情境,让学生对其中所存在的道德矛盾以及自身对道德主观意识上的认知进行判断。其中道德矛盾可基于法与情、自由与自律等几个方面。

中班和大班两个年龄组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起因分布情况见表3。从年级和冲突行为起因两个维度进行双向表的卡方检验,发现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其冲突行为在起因分布上存在极显著差异(x² =21.001,df =5,p <0.01)。由表3可知:中班幼儿因占有空间和物品等资源引发的冲突最多,占比38.71%;干涉控制他人所占比例为32.26%,位列第二;观察期间中班幼儿没有出现故意挑衅引发的冲突。与中班相比,大班幼儿因维护规则引发的同伴冲突行为最多,在六类起因中占比29.03%;而由干涉控制他人产生的冲突仅有3.23%;大班幼儿因资源占有导致的冲突所占比例由中班的38.71%降至19.35%。

3.1.4 部分较难测量液体出入量项目的漏记现象 出量错误调查中,不显性失水未记41.35%,痰液量未记37.83%,渗出未记9.68%,引流漏记10.85%,呕吐未记0.29%,说明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换算或者较难收集的项目更易出错,如大小便失禁、痰液、汗液、呕吐物、伤口渗出液以及引流液的记录与计算是问题所在。皮肤、呼吸、气管切开等较难测量项目的漏记现象较为普遍。

黄胜梅的研究显示,小、中、大班阶段男孩之间的冲突均多于女孩之间[4]267,这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出入。本研究发现中班男孩之间的冲突显著多于女孩,但到了大班这种差异就不明显了。赵建华的研究表明,受激素影响,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孩[6],因此男孩可能更易产生争抢等行为。但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大班时男孩的自制力有所增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能够自我控制,这就降低了男孩与男孩交往时“硬碰硬”冲突行为发生的频率。

表6 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中三类解决策略的次数分布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观察研究的结果及分析,可归纳出如下结论:

(1)大班幼儿与同性同伴交往时更易产生冲突,男孩之间冲突的数量与女孩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大班幼儿与同性别同伴产生的冲突更多的主要是与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水平有关。据科尔伯格的性别角色认同研究可知,4~5岁后幼儿进入性别稳定阶段,此时幼儿的性别认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会更多地表现出对同性玩伴的偏爱。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圈的性别差异愈发明显。到6岁时,幼儿与同性同伴相处的时间超过与异性相处时间的10倍以上[5]。以此可见,大班幼儿与同性同伴接触更为频繁,同伴冲突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在同性之间。

将冲突的解决策略按积极、中性、消极分为三类,其中属于消极策略的有直接争夺、身体攻击、工具侵犯以及语言攻击;属于中性策略的有声明/说理解释、告状求助、脱离冲突情境、让步和第三方介入;协商调节则属于积极策略[3]14。中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中三类解决策略的次数分布见表6。卡方检验表明,三类策略在中班(x² =25.290,df =2,p <0.01)和大班(x² =31.194,df =2,p <0.01)的次数分布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由表6可知,中、大班幼儿通过积极策略解决同伴冲突的情况占比分别为9.68%和11.29%。大班幼儿采用让步、声明或说理解释等中性策略的次数最多,为总数的66.13%;采用身体攻击、直接争夺等消极策略解决冲突的次数占比22.58%,低于中班幼儿。这说明中大班幼儿均较少使用积极策略化解冲突,相比之下大班幼儿能更少使用消极策略而多通过中性策略解决同伴冲突。

传统建筑施工图纸都是以平面效果显示,而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有很强的立体感,并通过平面图进行建筑工程各项数据的体现,从而使施工人员能够了解施工方案。不过,现代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复杂程度也不能同日而语,工程设计人员凭借简单的线条图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建筑工程的各项数据,而施工人员对于平面图的理解也有很高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应用BIM技术,BIM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工程设计的可视化,能够直观立体的展现建筑工程设计。不仅如此,通过BIM技术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也能够标注重点施工阶段和位置,对不同构件间的反馈与互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工程设计的整个阶段都实现可视化。

与此同时,超过经济活动所需的过度货币投放及经济活动的过度货币化,将导致金融业产生“非分之想”,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大班幼儿因人引起的同伴冲突多于因物引起的冲突,为维护规则引发的冲突最多,因干涉控制他人产生的冲突最少。随着年龄增长,大班幼儿由空间、资源等引起的冲突逐渐减少而因人引起的冲突渐增,这与田崔迪[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关注点逐渐从与物互动转向了与人互动。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活动中更关注对物体的实际操作,而到了大班阶段幼儿更多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及想法,故同伴间意见分歧等因人引发的冲突更多。

田崔迪[7]26研究认为,三个年龄段里中班幼儿因维护规则引发的冲突最多。但本研究与田崔迪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由于维护规则而引起的冲突明显高于中班。笔者认为随着认知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大班幼儿对规则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理解。到了大班阶段,幼儿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很强,若有同伴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违反规则便会被立即指出,从而使得由规则而引发的冲突数量增多。

黄胜梅[4]268的研究指出,因干涉控制他人而产生的同伴冲突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而本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因干涉控制他人而产生的冲突明显少于中班。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更强,从而更能倾听、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行为。而中班幼儿的自我中心化更强,会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故干涉、控制他人的行为较多出现。

(3)大班幼儿与同伴产生冲突时多为幼儿自行处理,教师主动和被动参与冲突的次数相当。吕守义指出,教师被动参与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次数是主动参与的两倍[8]。而本研究结果与此不同,认为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以主动参与为主,大班时教师主动和被动参与的次数相当。中班幼儿的交往技巧还比较缺乏,尚不能很好地独立解决冲突,所以教师会更多地主动参与其中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与中班相比,大班幼儿的人际交往经验更为丰富,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尝试独立解决同伴冲突,这使得大班时教师主动介入的次数有所降低。

(4)大班幼儿更多使用中性策略解决同伴冲突,较少使用积极策略。鞠路宁[9]指出,在整个幼儿阶段消极策略是幼儿最主要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而本研究表明中性策略是同伴冲突中5~6岁幼儿使用最多的解决策略。相较于中班,到大班时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交往的经验,意识到争抢、肢体冲撞等行为是不好的。此外,随着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推进,大班幼儿开始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了。故大班幼儿采用直接抢夺、肢体推搡等较为低级的消极策略来处理冲突的情况减少了。不过,5~6岁幼儿与人交往的经验并不成熟,这些经验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灵活使用协商调节等更为“高级”的积极策略来化解冲突,现阶段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的冲突化解办法还是以让步、声明等中性策略为主。

高效课堂,是课堂效率、课堂效益与课堂结果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以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张亭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与自控能力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A].2012-10-09.

[4]黄胜梅.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266-268.

[5]桑标.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965-968.

[7]田崔迪.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8]吕守义.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9]鞠路宁.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The research on senior group children’s peer conflict——Take a kindergarten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Li Tongxiao
(Facult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er conflict behavior of senior group children,62 middle class children and senior group children in a demonstration public kindergarten in Shanghai were observed by natural observation method.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show that:Senior group children have more conflicts with the same sex,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conflicts between boys and girls;There are more peer conflicts among senior group children caused by behavior or thoughts of peers,the number of peer conflicts caused by maintaining rules is the most,while the conflicts caused by interference and control of others is the least;Teachers are less involved in senior group children’s peer conflicts,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active intervention is equal to that of passive intervention;Senior group children often adopt neutral strategies to solve peer conflict,and are less likely to use posi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peer conflict;senior group children;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5X(2019)03-0092-05

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3.017

收稿日期: 2019-02-27

作者简介: 李桐潇(1998-),女,上海人,学生。

(责任编辑:邹璇)

标签:;  ;  ;  ;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观察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