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宏观市场运行--中国消费增长_城市经济论文

宏观市场运行2004年中国消费将升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消费需求呈V型走势

2003年后两个月消费需求后劲十足,有利因素将占主导地位;预计2003年增幅约为9%,农村消费增幅将大于城市,城乡消费差距将比2002年缩小0.2个百分点。

(一)2003年后两个月消费增速可能达到或超过10%

按照近年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走势,原本预计2003年我国消费增速有可能达到10%以上,但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实际呈现一季度高企、二季度低迷、三季度再度走高的V型走势,10月份增长10.2%,达到03年最高水平。从目前经济运行势头看,后两个月消费增长面临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二)三大有利因素促进后两个月消费继续走高

旅游消费潜力巨大,是目前居民消费新热点——非典之后,国家对相关行业实施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旅游成为持续性强、饱和程度低的消费领域,将是今后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构成因素。

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回升,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热升温——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消费强弱的重要因素,在经历了二季度触底回升之后,三季度继续保持了小幅攀升的走势,从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10月份的93.1点。拉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度提高。“金九银十”耐用消费品旺销,商家让利措施频频亮相。有关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如公安部便民措施——放宽驾照申请和驾驶年龄、增加免检车型以及二次选号等,给车市争取了一批新客户;中央在京单位已购公房可上市规定的出台,也将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活跃。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2003年在亚太区13个市场所作的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排在亚太区第二位。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局面有望改善——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呈现小幅上升态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10月涨幅达到1.8%,成为2001年8月以来CPI的最高涨幅。适度的物价上涨将促进经济发展和市场活跃,促使今后两个月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从物价上涨的结构看,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02年同月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2.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5.1%,居各类物价涨幅之首。粮食、食用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从两方面直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居民对农副产品的消费刚性较强,价格涨跌对消费的实物量影响不大,但将促使消费品价值量的增加,推动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将极大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三)2003年后两个月消费增长面临两大不利因素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2002年,居民消费倾向有待提高——2003年非典疫情对城镇第三产业居民收入有较大影响;2003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7元,实际增长9%,比2002年同期增幅降低8.9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减缓不利于消费增长。

汽车、住房消费由超快增长回归到较快增长区间——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有所减弱。

(四)2003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预计达到9%

总体上消费需求增长的有利因素将起主导作用——按照我国消费增长规律,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约占全年总额的28.8%,如果四季度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三季度9.7%的增长水平,那么全年消费增长8.9%;如果四季度消费增长高于三季度0.1~0.2个百分点,那么全年消费增长将达到9%。从目前消费需求增长态势看,保守估计四季度消费增长将在10%左右。初步预测,2003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将比2002年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差距将由2002年的3.2个百分点缩小为3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农村消费提高幅度大于城市,全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0.1%,比1~10月增幅提高0.1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7.1%,比1~10月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比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消费需求对2003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横向比消费小于投资;纵向比2003年贡献大于2002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03年最终消费中的服务性消费增长和农民自产自销部分增长4.5%,初步计算2003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1.1%,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投资。但与2002年比,200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由此看来,非典疫情虽然延缓了我国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但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自主性增长能力提高,抵受外来冲击的能力增强,突发因素消失后,经济运行很快恢复正常,新一轮经济扩张继续展开,消费需求的上升趋势将会保持下去。

2004年消费对CDP贡献将提高

受非典疫情影响,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V型波动。2004年,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望较快增加、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不断改进等有利因素作用下,消费需求将延续03年后期的扩张趋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将达到10.3%,比2003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提高。农村消费启动、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将是2004年消费增长的新特点。消费率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仍是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需求将出现加速迹象

消费需求增长快慢,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与消费者信心强弱直接相关。居民的消费信心除个人因素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依赖程度,现阶段上述因素处于中国历史的较好时期,消费者信心处于不断增强阶段,在收入水平不变或略有上升的情况下,2004年消费需求将出现加速增长迹象。

从经济运行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景气周期,2003年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冲击并未逆转经济扩张趋势,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快车道上,1至3季度GDP增长8.5%,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消费信心高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慢与GDP增速高度相关。受非典疫情的影响,03年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触底,三季度在经济强力反弹作用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小幅攀升的走势,从6月份的88.6点回升9月份的93.1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也明显加速。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度提高,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向好,消费行为趋于积极。

从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程度看,目前处于较好阶段,有助于消费者信心树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非典期间政府高效、务实的全局调控能力使国人对政府信赖度明显增强。二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我国经济实际现实增长率水平将进一步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GDP有望增长8.5%,国民经济延续扩张趋势,消费者信心指数将保持较高水平,消费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052.3亿元,增长10.3%,增幅比2003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2003年。

二、多因素力促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有望实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农民消费水平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增长,个别年份的增长甚至快于城市。之后的10多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民消费也步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面临新的机遇。

首先,农产品涨价将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03年上半年以来,在国内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减少和国际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各地农副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农副产品适度涨价,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大,是消费水平可以承受的。但是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民来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将从种植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我国多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中的60%至70%都依赖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粮油价格的阶段性回升将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将部分地改变中部粮食生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这种来自于市场调节的实际效应可能比政府花大力量增加对农业的补贴还要大。

其次,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有助于农民减轻负担、扩大消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2004年国家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主要政策包括:一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护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二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上述政策将极大地促进04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消费水平将随着收入的增加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的启动将带来消费领域新的革命。

农产品涨价将直接促进2003年后期和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涨价还将引导农民2004年扩大生产,进一步促进收入的增加。在实际收入大幅增长、预期收入良好的驱动下,2004年农民消费有望改变徘徊不前的状态,取得突破性增长,农村与城市消费增长差距将有所减小。初步预计,2004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将达17478.8亿元,增长8.7%,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31706.7亿元,增长11.2%。农村和城镇消费增长差距由2003年的3.0个百分点缩小为2.5个百分点,这将是近年来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幅度最大的一年(如表1所示)。

三、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趋向积极,有利于城镇消费持续增长

城镇消费一直是消费增长的主力,39%的城市人口创造了约65%的消费品零售额。现阶段,要保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千方百计鼓励和保护城市居民的购买力。04年国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首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迟迟没有出台方案,但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已根据当地情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征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因而04年有可能出台全国性的所得税调整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扩大消费、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关部门提出了取消征收利息税、尽快落实工薪阶层加薪计划的建议,并要求加强低收入者、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这些政策建议逐步得以实施,将有效扩大城市居民的消费。最后,近期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已经上报国务院,近期有望出台,将对规范汽车市场秩序、改善汽车消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表1:1995年以来历年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80-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宏观经济监测月报》计算。

表2:投资率和消费率比较

四、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扩散,整体消费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汽车、住房等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性商品,但由于其销售价格高,属于十万或几十万级的高档消费,消费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所有居民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同一化实现的,而是有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100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时期。

近两年,我国汽车热销主要是集中在收入水平较高和消费观念较新的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大中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将突破1000美元,将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人均GDP陆续达到3000美元以上。据统计,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如江苏省的苏南以及武进市、昆山市人均GDP均已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2003年天津市和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等等,私家购车将逐步在这些地区扩延。

从住房消费来看,前些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房价之比是10:1,目前已提高为6:1,越来越多的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此外,个人金融信贷不断发展,也将支持居民实现高档消费。

总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加入到消费结构升级的行列,2004年汽车及商品房消费热潮将在更多的城市逐波掀起,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的波浪式消费,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将至少持续10年以上,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将大幅提高。

五、旅游、餐饮等服务性消费将快速增长,占总消费的比重扩大

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消费是非典期间遭受重创的领域,在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下,旅游、餐饮等行业迅速恢复,2004年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消费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首先,餐饮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呈快速上升态势。从2003年7月份开始,餐饮市场步入快速增长期,增速逐月明显加快,7、8、9、10月餐饮业零售额分别12.1%、15.4%、17.1%、17.2%,其中10月份假日旅游和各类庆典活动,对餐饮业销售的拉动最为突出,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午同期的13.5%上升到14.4%,140家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1%。从地区发展情况看,9月份,全国31个省市(区)餐饮业零售额全部增长,增幅均在9.8%以上,最高的增长42.7%,增长速度之快是很多业内人士始料未及的。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更新,04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仍将呈现较快增长。一般年份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6%至17%,而2004年由于消费需求有一定的惯性延续以及2003年增长基数低等因素影响,餐饮业零售额增幅有可能达到18%左右,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将提升1至1.5个百分点,制造业零售额占比则持续下降。

其次,旅游消费将呈现较快增长。非典之后,国家对相关行业实施了税收等优惠政策,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较快恢复和发展。在国家政策倾斜支持、旅游行业软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以及居民对精神文化和旅游健身需求增大等因素促进下,2004年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旅游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将有所提升,旅游板块也将有不俗表现。

六、居民消费价格适度回升,将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活跃

通货紧缩一直是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隐忧,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且呈现小幅上升态势,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2年同期上涨1.8%,涨幅为1997年以来月最高水平。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一方面受到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供求明显改善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和旅游等消费热点需求强劲增长,并带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生产者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商品市场质量和供求结构不断改善,商品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排队中,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比2002年下半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471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5%,占比较上半年进一步有所减少。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一直是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但2003年9、10月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0.7%和1.7%,这是多年没有的上涨,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供求关系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生产和销售的良性循环有望形成。

促使目前物价上涨的动因在2004年依旧存在,农产品涨价短期内不会消除,市场供求关系将继续得到改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可能出台电力和其他服务业价格上调的措施,因而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望继续小幅上涨,涨幅约在2%左右。

适度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也将促进消费市场的活跃。

七、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日趋壮大的中产阶层将是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

根据零点公司几年前的调查,我国的中产阶层,月收入在5000元至15000元左右,拥有汽车和住房。而今天,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平已远远高于这一标准。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作为一个团体正在快速形成。调查表明,中国大中城市2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上等生活水平,有报告甚至称,在中国最富裕的珠三角、长三角,中产阶层已开始占主导地位。随着中产阶层人数的逐渐增大,我国社会收入结构将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由于中产阶层的人数量最多、购买力最强,因此,这将是最佳的社会消费构成模式。

中产阶层队伍的日益扩大,将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大步升级,并提高消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预计到2010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63%,到2020年将达到71%。在此过程中,在中产阶层为消费主体的带动下,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健康和制药业、教育、旅游业、电信与信息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将大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将在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中日新月异。

八、地域差距继续存在,东部消费增长仍将快于中西部地区

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讯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迅速扩散、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是目前消费增长的主要特征。由于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方面,此类消费不同于家用电器,不是生活必需消费品,因而居民消费的伸缩性较强,导致地区间消费差异也比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消费环境好、消费政策积极,因而汽车、住房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率先在东部地区展开,东部各省、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2003年1至10月北京、天津、江苏和福建等省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均达到14%至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至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各省消费增长一般在10%左右。2004年我国消费结构的地域特征仍将保持,东部消费增长将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九、教育、医疗制度改革过度产业化,将抑制低收入阶层消费增长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在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消费是当前我国消费增长的主力军,但是城镇的一系列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体制改革较为集中和简单,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后,政府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品投入没有跟上,使教育产业化不适当地扩大到义务教育领域,加大了基本教育的成本支出。1998年至2002年短短5年间教育中的学杂保育费上涨了112.1%,年均递增16.2%;医疗产业化扩大到基本医疗领域,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取消福利分房后,大批新公职人员的货币化住房工资没有得到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有的地方与当地房价相比货币补偿过少。

对于中高收入阶层来说,教育、医疗消费支出较多尚可承受,但是对于广大低收入阶层来说,为了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的不可控变化,不得不作出多多储蓄的“理性”选择。而低收入阶层恰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只有减少这部分人的社会支出,才能促其消费增长。

十、消费对经济作用有所增强,但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4年随着消费需求增长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

初步预计2004年GDP增长8.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粗略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比2003年提高3.4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当年GDP增长3.78个百分点。

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有所增大,但投资需求仍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消费率低的问题仍将继续存在。目前发达国家消费率一般在60%至70%,有些国家甚至达到80%,而我国2002年只有58.2%,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是由我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和特殊“消费国情”所决定的,对此应有客观认识。

首先,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具有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的特性。我国经济已由轻纺工业阶段过渡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表现为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率较高有其合理性。重化工业阶段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表现为吸纳就业能力低,经济快速发展不一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在某些行业甚至是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轻化工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目前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但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这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因而消费率相对较低不可避免。

第二,我国特殊“消费国情”导致消费率低。消费率低与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过渡期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能力处于“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阶段,只好增加储蓄、扩大资金积累。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水平低,但对未来支出预期较高,增加储蓄主要用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

第三,提高消费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真正提高消费率,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要通过服务业才能与消费连结,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消费的增长。待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了,消费率必然会明显提高,这不是简单政策因素能够改变的。

标签:;  ;  ;  ;  ;  ;  ;  ;  ;  ;  

2004年宏观市场运行--中国消费增长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