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亮[1]201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末,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达到23.5万亿,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投融资体系的重要金融中介。近两年来,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启动和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最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将进一步加快转型进程。如何设计和实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所涉及的重点问题包括:一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如何通过转型去解决发展中积累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下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二是结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和发展逻辑,在转型中如何设定转型目标,如何实施转型中的制度重构,如何解决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叁是监管部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督指导来引导帮助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而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制度重构的原因、目标和实现路径,力求解决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上述被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论文的最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分析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并提出了四项制度重构,解决了现有针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文献缺少经济学理论支撑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绩效的概念出发,以盈利模式和大类资产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业务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提出了经营制度重构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建议。本文第一章首先对于资产管理业务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概念界定,明确了论文研究的边界。随后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在文献综述部分,重点阐述了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理论及其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合点,也对实证分析中涉及的金融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在第二章,论文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包括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开展金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转型、综合化经营和资本约束的文献综述、关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政策、业务本质、发展趋势、经营制度、组织制度的文献综述叁个方面。第叁章梳理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叁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多项制约因素: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没有独立于银行传统业务、未形成适合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经营方式存在规范性缺陷和组织架构需要加强等。本章还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控体系的现状,从投融资服务、银行综合化经营、客户需求等实务角度分析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上述构成了后续研究的基础素材。作为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第四章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大资管业态和宏观经济环境四项制度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影响。首先,论文提出虽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曾经是利率市场化的替代产品,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较大市场空间,但也提高了业务转型的迫切性。第二,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将逐步按照四种模式实现国际化,成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组成部分。第叁,大资管业态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仍将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但是非银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第四,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和财富管理需求变化都会对正在推进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制度环境的研究,第五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研究转型。本章是全文重要的理论分析章节,首先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叁个关键制度问题: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对于如何理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脉络,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监管套利-监管约束—"的发展过程是制度非均衡推动下的连续制度变迁过程,银行获取制度非均衡的潜在利润和监管活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这一连续制度变迁过程的动力,这一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宏观层面属于制度供给不足,缺少统一完善和边界清晰的制度框架。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发展的原因,根本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降低了社会投融资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为何要转型,一方面是以基础性-强制性制度重构打破原有发展逻辑,解决总体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本章的第二部分本章结合前面叁个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监管新规确定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四个制度重构:经营制度重构、组织制度重构、风险制度重构和流程制度重构。第六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经营制度重构。盈利模式可以更全面的反映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整体经营,可以作为研究经营制度的出发点。本章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模式。实证结论表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模式仍然与赚取利差的传统信贷业务相类似。结合监管新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营制度和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调整。在第二部分,本文根据金融投资理论和实际业务运作情况,提出业务盈利的关键点是大类资产配置,现阶段大类资产配置转型方向是扩大资本市场类资产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再通过基于实际业务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类资产已经逐步成为支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盈利的最重要资产,且相对于其他大类资产构成一定风险对冲,从而证明了上述结论。第七章研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中的组织制度重构。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部门制、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的特征和优劣,海外银行和国内非银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性较强,也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制度重构有参考意义,结合上述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组织制度重构的路径是在短期实现真正按照事业部制运作,成为利润中心;中长期设置专营资产管理业务的独立子公司。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组织制度重构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特征,应把握好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业务独立经营是关键,要解决资产管理业务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依存问题。二是组织制度重构需要改变现有的横向和纵向业务链条,必须化解行内阻力,重构资产管理业务链条。叁是做好资产管理业务中后台安排。四是合理设置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边界。五是需要关注组织制度重构的外部政策依据和政策障碍。最后,论文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围绕监管新规的设计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对于银行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尽快把握业务转型的先机,通过资产端和产品端联动开展业务转型等等。
晋秋红[2]2002年在《对资产管理业务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主题词:资产管理,中外比较,风险控制对资产管理业务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序言第一章@资产管理业务的理论基础
何亮亮[3]2010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是服务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运转手段和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是货币流通的关键,也是宏观调控政策得以实施的依托。一方面通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系数,增加要素投入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银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其日常经营中会面临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具有潜伏性、扩散性和破坏性,如不及时跟踪、分析和量化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个体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积累与传递就有可能演变成行业风险,进而形成系统风险,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和危害,甚至会殃及世界经济。近年来,在经历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各国政府更加强调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特别是在经历了2007年美国债务人房贷违约而爆发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银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特别是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更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有关学者及执业者共同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而银行抵押贷款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业务之一,既是银行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抵押贷款业务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抵押资产价值的确定,而资产评估的核心是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估算,其这样的特性正是抵押资产资产价值发现的有效途径。如果抵押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及时、动态、客观、公允的资产评估来发现,那么从这一角度说,有效利用资产评估在抵押贷款业务中的价值发现作用,对于防范和化解银行抵押贷款风险,进而帮助银行增强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总结归纳、比较分析、规范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所面临的严峻局面谈起,提出研究抵押贷款风险中的违约风险的重要性、迫切性,分析了抵押贷款业务中面临的风险,指出信用风险是抵押贷款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并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理论与发展状况、信用风险度量研究中基于抵押资产价值研究理论与发展状况、抵押贷款中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理论与发展状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巴塞尔协议Ⅱ框架下的信用风险衡量要素为基础,通过分析抵押资产价值对违约风险四个主要因素即违约风险暴露、违约率、违约损失率、有效期限的影响,并从实务规范的角度,着重研究抵押资产评估在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及对抵押贷款风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抵押资产评估值对抵押风险影响的传导机制,明确指出抵押资产评估值的科学合理确定,对于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抵押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从贷款风险防范的角度提出了适用于抵押贷款目的的抵押资产价值类型——抵押贷款价值类型。并以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防范中违约率这一核心指标与抵押资产价值评估实务中的抵押资产价值评估值这一银行放贷的重要参考依据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再次指出防范抵押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抵押资产价值的合理确定。并利用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传统违约风险判别模型Fisher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得出Logistic模型更为适用本文研究范围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如何将抵押资产评估值纳入风险测度模型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抵押贷款的特殊性分类,深入探讨了拟合两个logistic模型对贷款企业进行二次判别的构想。并通过分析比较传统的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对抵押资产贷款价值进行评估的适用性,探讨了传统的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在抵押资产贷款价值评估实务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银行整体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理念为考量,考虑到贷款的盈利需求,在保证银行贷款一定安全性的情况下,基于信用风险的测度理论提出了对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或有损失折减法,并运用CreditRisk+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或有损失折减法的局限性和使用前景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抵押资产评估实践经验,从银行风险管理、抵押贷款业务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我国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思路和合理利用抵押资产价值防范抵押贷款风险的政策建议。本文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高度,从银行抵押贷款中抵押资产评估作为抵押行为的特殊性与资产评估的一般性相结合的角度,应用信用风险测度理论和方法,探讨抵押资产价值对违约风险的影响,以及抵押资产评估值对风险影响的传导机制,围绕如何科学合理的判断、估测、发现抵押资产的价值,改进评估方法,指导我国抵押资产评估实务,有效预测、防范违约风险为中心所展开一系列讨论,并根据研究成果从银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对于防范和化解银行抵押贷款风险,进而帮助银行增强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蔡国辉[4]2007年在《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管理业务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最为普遍和较为成熟的金融中介服务,绝大多数金融投资活动都是通过资产管理的方式实现的。在中国,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发展将对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中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推动金融创新,丰富投资产品,增强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疏导投资渠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资产管理业务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来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如何发展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讨论选题背景、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和特征。主要是为了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以及介绍其发展现状。接着,对国外资产管理业务展开研究。主要分析了美国几个大型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重点讨论了美林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经验。以期为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拓展提供借鉴。然后,对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现状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概况、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分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等。再接着,对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公司应该立足于产品创新战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专业化设计,为其提供资产管理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在组织创新战略方面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有限责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将现有的资产管理业务分离出去;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后,提出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对公司监督控制措施进行完善,包括实施分层次监督,实施例外监督,实施灵活的公司控制制度,加强防火墙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许艳芳[5]2017年在《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各经济体不断融合交流已成为趋势,金融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和竞争中,金融创新和金融进步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资产证券化作为各国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当今社会国际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通过两轮试点的推动,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融资方式,逐渐在我国市场成熟发展并为我国市场所接受,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本文首先在总体上介绍了包括资产证券化定义和会计确认方式等相关理论基础,并对中外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通过总结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可以更加直接的避免我国在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类似的阻碍,避免因此产生的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选取在试点阶段有代表性的资产证券化案例进行介绍,借此论述资产证券化当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建叁局委托贷款债权证券化的案例,并对该案例的产品运作做出研究和分析,同时对中建叁局委托贷款债权案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并设置风险规避机制,希望可以预先制定风险规避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有效规避。最后,对如何推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发展展望和建议。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主要采用后续摄入法,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更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此外,为避免因各参与方经营和财务等问题导致的舞弊风险,还应加强对参与方的审计。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继续扩大标的资产选取范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同时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以实现政府及相关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有效监管。
孙博[6]2016年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影子银行问题应该辨证地看待。中国金融市场并不成熟,金融垄断较为严重,长期滞后的金融环境与过多的限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影子银行的发展实际上是市场自发的金融创新行为。事实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确实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我国金融整体环境。影子银行产品的高收益拟合了高回报投资者的需求,也为居民提供了新型的资产增值渠道,最终助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子银行机构扩充了投融资渠道,弱化了我国的金融抑制程度,有效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活力;影子银行业务的创新加速了金融业竞争,提高了整体效率,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创新;影子银行创新不断倒逼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也存在很多问题,积累了一定风险,但是瑕不掩瑜,不能因此就完全压制影子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现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临叁期迭加的新常态,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接近极限,亟需金融为实体经济输血。因此,影子银行作为目前一种比较主要的金融创新形式,更要从规范、引导其合理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让金融市场发挥出应有的资源配置功能,鼓励金融的合理创新,促进金融普惠。本文通过细致研究,明确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与规模,估算了2002年至2016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具体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及经济功能,设立分位数、VAR等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影子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依存以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漏洞,给出了合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具体论述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用数据解读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驱动因素。本文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是“绝大部分依附于商业银行的,存在监管缺陷的非银行信用中介体系。具有期限错配、信用错配、流动性风险转换功能,涉及监管套利”这一定义。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融资规模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企业债券部分的合计值估算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及我国影子银行2002年以来的历年数据及结构变化。据此估算,截至2016年7月我国影子银行总规模接近38.7万亿元人民币。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路径的研究发现,中国银行系统对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相对严重金融抑制的自主突破,监管套利与金融创新,及其他一些与欧美类似的共性驱动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这些驱动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第二,解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总结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行特征。资金的主要来源与流向显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并不均衡。银行理财产品、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民间借贷、融资信托、信托受益权、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以及其他工具的实际运行机制,显示出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特征:一是过度依存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使得金融创新流于形式,资产证券化实为表内业务表外化;二是信用转换、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累积为金融稳定带来隐患;叁是投资结构不均衡,资金过度流向投机部门造成“金融空转”和严重的监管套利;四是业务以通道业务为主,与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过度关联,扭曲了经济结构;五是业务链条较短、业务性质较简单,资产证券化创新缺乏深度与广度。第叁,深入探讨和实证检验中国影子银行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首先,利用分位数模型检验中国影子银行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动效果;其次,借用格兰杰检验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联程度;再次,通过脉冲影响图观察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实证结论显示,中国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子银行体系整体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业务创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了中国金融环境变革并昭示我国未来金融发展方向;通过修正宏观调控方式、货币政策指标等,倒逼了我国的金融监管及政策改革。第四,合理认识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形式与传导机制。在经济新常态、新形势的结构性冲击下,市场风险可能引起行业风险,进而传导至过度集中于这些行业的影子银行体系;宏观调控,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的变动直接或间接增加影子银行资金成本;业务创新缓慢、机构信用流失、风险控制缺失、评级机制不健全等加剧影子银行经营风险;同业业务不断扩张信用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不断暴露,信托公司的兑付风险积聚,民间借贷危机事件频发,影子银行各组成部分通过流动性转换、期限错配不断累积信用风险,可能会影响我国整体金融稳定;银行和政府的“隐性担保”行为,更放任了影子银行内部高风险业务的泛滥,使得风险由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向商业银行、政府信用甚至经济基本面传导扩散。第五,提出具体的规范与引导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首先要明确目标与思路,立足中国实际,既要关注当下,也要立足长远。关注当下,要以规范各类影子银行业务、完善金融市场为有效进路,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构建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框架;立足长远,则要进一步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发展,鼓励合理的金融创新,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模式,全面助推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
戴成峰[7]2014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协调资产和负债的相互关系,有效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价值。在国外,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已经比较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不断丰富,在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对我国保险业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论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从研究对象来看,更多集中于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长期险种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财产保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快速发展,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投资环境变化及保险产品费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客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重视资产负债管理,有效化解公司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保监会同意财产保险公司有条件地经营投资型保险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构建适合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特点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一方面,该体系能实现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有效管控公司整体风险,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将资产负债管理与会计准则相结合,在资产负债管理强调长期价值提升的同时,关注短期经营结果;通过长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司的平稳运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以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为研究主线,采取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了引言、理论基础部分、业务特点探讨、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结论建议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对财务稳定性的要求不断增强;但针对财产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相对缺位,客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重视资产负债管理,通过研究完善理论及管理技术,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和第叁章,包括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理论、管理模式和主要技术。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免疫理论、缺口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理论、动态管理理论等。管理模式部分对目前比较流行的负债主导、资产主导和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比较。资产负债管理技术部分,重点介绍了免疫技术、现金流匹配技术、现金流测试、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动态财务分析。所有这些与资产负债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技术,为全文的分析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业务特点探讨,即本文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包括了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构成及特点、投资业务及监管要求,以及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构成及计量。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资产和负债的匹配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保险资产和负债及其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负债主要由保险业务产生,其业务构成及负债的计量方式直接影响了负债的金额、期限以及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资产主要表现为投资资产,资产的内部结构受投资监管影响,且与会计计量规则密切相关。因此,清楚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的特点,以及资产、负债的构成和计量,为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奠定了业务基础。第四部分是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的相关内容。该部分在理论介绍、业务特点和资产负债构成及计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包括了决定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方向的管理模式,影响投资风险及收益的投资管理模式,适合业务特点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及技术的具体运用。本文将动态财务分析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核心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对其业务操作流程、模型框架和主要变量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重点介绍,并结合Dynamo3.0动态财务分析模型探讨了变量模型的构建问题。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短期会计报表结果和长期价值相结合的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动态财务分析的管理流程;该流程结合了企业战略规划、预算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能从基础变量出发得到公司决策相关的经营结果、偿付能力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公司管理层科学决策。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即本文的第九章。这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为推动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从监管和企业自身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监管方面的建议:一是建议监管部门牵头,建立较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并从制度上要求各保险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符合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投资渠道和范围,并逐步放开投资比例限制,最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配置资产。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一是在公司偿付能力的管理过程中,引入资产负债管理技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与偿付能力管理的配合,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二是在公司产品设计、销售和管理和投资决策过程中运用ALM技术,实现保险和投资的良性互动;叁是建立公司内部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公司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参与的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方面的作用。
王晓琴[8]2008年在《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作为以资产预期收益为导向的结构化融资方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各个应用国家的丰富和发展。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和试点阶段,并未实质性开展。因此,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设计对解决当前融资困境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为研究主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理论层面主要是对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实践层面首次系统的对国内外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构建了两套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信托型模式和公司型模式,并对两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目前信托型SPT模式应是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也是理性、最明智的选择。新《公司法》的颁布为我国设立公司型SPC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介入,国有独资公司型SPC模式可望成为我国目前设立SPV的较为迅捷、成本较为节约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推动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最后结合模式的设计和我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叁条建议:完善法律制度,必要时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法》;适度的政府介入,为资产证券化保驾护航;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培育中介机构。
吕耀明[9]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姚玮[10]2015年在《ZX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5月份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一轮又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浪潮,监管的放松,从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等多个方面,打破了券商、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的竞争壁垒,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短兵相接、群雄逐鹿的时代。商业银行传统的网络渠道优势以及一站式金融服务优势,给其在资本管理行业市场板块划分中带来巨大潜力,与券商、保险、信托及基金行业的密切业务来往,同样赋予其极大契机。作为改革开放中建立并崛起的ZX银行,同样汲取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养分。然而面对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力度的加大、面对市场地位稳固的其他国有银行、商业银行,面对券商、保险、信托及基金共同划分市场份额的新格局,以及新兴电商金融业务的崛起,ZX银行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使用PEST方法分析ZX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使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其微观环境。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ZX银行及其他资产管理行业研究机构所公布的数据及信息研究可得:ZX要想在资产管理新格局下保持竞争优势,就需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自身业务发展优势和外部环境科学分析,构建“大资管”体系下的竞争策略,针对其理财业务、托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创新、利用集团协同优势、整合资源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重构研究[D]. 程鹏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2]. 对资产管理业务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D]. 晋秋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3]. 我国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风险问题研究[D]. 何亮亮.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研究[D]. 蔡国辉. 湖南大学. 2007
[5]. 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许艳芳.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6].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D]. 孙博. 吉林大学. 2016
[7].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戴成峰. 南开大学. 2014
[8].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D]. 王晓琴.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9].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10]. ZX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姚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标签:金融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影子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负债业务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资产证券化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抵押贷款论文; 财产保险公司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