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8例临床分析论文_谢飞虎(通讯作者),刘及,吴创奇,苏少武,曹艳清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8例临床分析论文_谢飞虎(通讯作者),刘及,吴创奇,苏少武,曹艳清

谢飞虎(通讯作者) 刘及 吴创奇 苏少武 曹艳清

(广东省台山市台山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529200)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2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结果 28例病例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行揭盖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精确、愈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鼻内镜 鼻前庭囊肿 揭盖术

【中图分类号】R7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191-01

鼻前庭囊肿是发生在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外方及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非牙源性囊性肿块。其生长缓慢,早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以产生局部胀痛感,如合并感染时疼痛加重,囊肿生长迅速,并且压迫上颌骨形成骨质缺损。鼻前庭囊肿切除的经典术式为经唇龈沟进路手术切除。但存在着术后切口侧唇面部肿胀、麻木感及囊壁切除不彻底易复发及牙龈瘘等缺点。我科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2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8例病例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40岁,病程6月-15年之间,囊肿均为单侧发病,右侧10例,左侧18例,直径约1-5cm,其中5例合并感染形成囊脓肿,在炎症控制后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显示无上列牙病变。术后病理结果都符合鼻前庭囊肿诊断。

1.2 手术方法

全部的病例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患者仰卧位,按鼻部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在0°鼻内镜直视下,以1%丁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置入向鼻腔突出鼻前庭囊肿周围行表面麻醉,再以1%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于鼻前庭囊肿周边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小尖刀于鼻前庭囊肿突出鼻腔最隆起处纵向切开鼻前庭皮肤及囊肿囊壁进入囊腔,吸引器吸除囊腔内囊液,蚊式钳提起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眼科弯剪向两侧剪除突出鼻腔的鼻前庭囊肿囊壁及其外侧鼻前庭皮肤,形成一近圆形的皮肤窗口(即揭盖),使得囊腔与鼻腔贯通融合为一个腔,鼻窦切割器修整囊腔与鼻前庭交界创缘,创缘不缝合,以生理盐水冲洗囊腔,再以凡士林纱条填入囊腔及鼻腔,压紧囊腔底壁止血。术后两天拔除凡士林纱条,全身应用抗生素5天。

2 结果

术后患者术侧唇面部无肿胀及麻木感,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术后1-2周囊腔变浅,术后4周囊腔底部向鼻腔底部基本长平,残留的囊壁成为鼻腔一部分。随访3个月-12个月,均无复发,无鼻前庭瘢痕狭窄及前鼻孔变形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多见,发生原因不明,其起源有多种学说,主要有腺体潴留学说和面裂学说:1、腺体潴留学说认为鼻腔底黏膜黏液腺腺管阻塞,致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2、面裂学说认为胚胎发育期面部各突起连接处有残留或迷走的上皮组织发展呈囊肿。鼻前庭囊肿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是经唇龈沟进入切除囊肿,缺点是手术切口大、切口离囊肿较远而易造成损伤大、出血较多,囊肿壁切除不彻底特别是已感染的囊肿更不易彻底切除囊壁而容易造成复发,术后局部反应较重,存在术侧唇面部肿痛麻木感及短期内进食不便。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使得囊腔向鼻腔开放融合成一体并使得囊腔减压,随着组织的修复,囊腔最终变浅甚至消失,最后成为鼻腔的一部分。由于囊肿外壁由含有弹性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囊肿内衬为纤毛柱状上皮、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含丰富的杯状细胞,这些与鼻腔黏膜相似,所以术中虽然切除了鼻前庭皮肤及黏膜但术后并未造成鼻腔结构及功能改变,术后患者亦未诉鼻干、鼻塞等不适。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操作较传统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患者痛苦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

[2]李常江,林尚泽.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5(1):28

论文作者:谢飞虎(通讯作者),刘及,吴创奇,苏少武,曹艳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  ;  ;  ;  ;  ;  ;  ;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8例临床分析论文_谢飞虎(通讯作者),刘及,吴创奇,苏少武,曹艳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