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心卫生院 江苏 海安 226681)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234-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rtral Catheter,PICC),是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医疗技术,在目前的肿瘤护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1]。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肿瘤护理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一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5天~1年)的静脉输液治疗;二是静脉输注有刺激性、高渗性的药物。肿瘤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多次化疗或静脉高营养,PICC的应用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机体损害。但同时在PICC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技术经验的不足,本文将对PICC在护理方面肿瘤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我们更好、更多的开展PICC技术提供参考。
1.置管方法
1.1 选择静脉
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为首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
1.2 选择导管
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管腔最少的。因为较粗的导管容易引起周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置入后的并发症,增加静脉炎或血管堵塞的可能。
1.3 测量插管长度
一般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形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三肋间。一般左上肢为(41.26±3.84)cm,右上肢为(37.78±3.84)cm。
1.4 置管
常规消毒穿刺点,直径20cm以上,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用插管鞘进行穿刺,进针角度在15~30°之间,有回血后再进针少许送鞘,撤出穿刺针,最后将导管由插管鞘送入至预测长度,撤出插管鞘及导丝,修剪导管,连接肝素帽,肝素盐水正压封管,穿刺点局部消毒,透明贴膜固定,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2.置管后维护
2.1 置管术后24小时内
观察病人有无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肿胀等现象,及时更换敷贴,做好记录。
2.2 导管使用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前用>10ml注射器生理盐水冲管,以观察导管是否通畅。持续24小时输液的患者,每8小时脉冲式冲管一次,PICC导管不能高压快速静脉推注。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内残留药液冲入血管以免腐蚀导管,然后使用肝素稀释液脉冲式正压封管(血凝功能不佳者可用0.9%生理盐水封管)。
2.3 置管后换药
每周常规换药1~2次,根据需要随时换药。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液体渗出或者水肿,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并发症及处理
3.1 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美国75%的静脉炎与护士的穿刺技巧有关,其发生率为2.6%~9.7%。常见的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及细菌性静脉炎。产生静脉炎的原因为:(1)置管时送管速度过快,造成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2)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频繁,导致血管与导管摩擦增多而发生的机械性损伤。(3)化疗或置管侧肢体、胸部接受过放疗导致的静脉损伤。(4)与PICC导管的选择、导管的固定、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体质有关。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预防及处理措施:(1)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比较好的血管;根据患者情况及输液要求选择合适的导管,送管时力度适中、速度均匀;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提高穿刺成功率[2]。(2)置管成功24小时后更换敷料1次,之后每周两次更换敷料,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更换时注意从下往上揭掉敷料,防止导管被带出[3]。如已出现静脉炎,抬高患侧上肢,局部湿敷25%硫酸镁加地塞米松5mg,每日3次,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3.2 导管相关性感染
其原因为(1)导管穿刺或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3)患者未能按时来院进行导管护理。(4)敷料松动或浸湿后未能及时更换。预防及处理措施:置管及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插管后24小时后更换敷料1次,之后每周两次更换敷料,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做好患者的宣教及指导工作。特别注意夏天是感染的好发季节,天热时要使用透气性好的贴膜,有渗血或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贴膜,换药时注意局部皮肤有无渗血、红肿、化脓现象[4]。局部红肿者加强换药,每日1次,如果仅穿刺点有脓液,无发热等,可沿静脉方向由上至下将脓液彻底挤出[5]。
3.3 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
发生血栓的主要原因有:(1)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高。(2)抗肿瘤所致的促凝因素。(3)PICC所致的促凝因素。(4)血液瘀滞返流[6]。预防及处理措施:(1)每次输液完毕后,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2)不要在PICC导管中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3)置管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血液反流。(4)患者洗澡时避免穿刺点浸湿,如果穿刺点被水打湿要及时用消过毒的干毛巾擦干[7]。(5)超声确认有血栓形成时进行溶栓,必要时拔管。
3.4 导管移位破损
原因:(1)固定不规范。(2)过度活动。(3)胸腔压力增高。(4)用力冲管。预防及处理措施:(1)置管后通过X光机摄片验证。(2)置管过程中正确摆放患者体位。(3)避免使用高压注射器注药,减少患者剧烈活动
综上所述,PICC置管技术因其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肿瘤的化疗及高营养方面,解决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不便,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创伤,提高了化疗药物的疗效,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正确的护理指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将在未来的肿瘤护理方面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贾月霞.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8-9.
[2]俞素琴,郭海珍.压迫固定法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38-39.
[3]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6):554-555.
[4]王凯,宋琦,孙文彦,等.不同途径留置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总结[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81-83.
[5]林犀.经皮外周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85.
[6]来娟,朱洁,吴月凤,等.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3,3(26):162-163.
[7]熊淑霖,程薇,张丽.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4):4-5.
论文作者:顾祝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静脉炎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敷料论文; 生理盐水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