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通信出现市场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竞争论文,邮电论文,通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邮电资费又调价了,牵动了各方面的神经。在“铁老大”退居次席之后,“邮老大”也开始面临竞争
1996年12月5日下午,北京某发行量仅有1万余份的内部刊物的王先生,把已经封好口的5000多个装有该刊’97第一期的信封运到附近某邮电局,业务员简单清点后,电子计算器显示出的付款额让王先生大吃一惊:“小姐,你是不是算错了,过去每次都是1000元左右,今天怎么多了1倍多?”小姐指了指贴在旁边的通知,没有作声。没有办法,惊魂未定的王先生立即拨通了电话,向老总请示。老总误以为王先生办事有了什么差错,在电话中把王先生批了一顿。折腾了一番,最后该刊的老总不得不多掏1500多元,解决了本期刊物的发行问题。仅发行费的涨价这一项,就让惨淡经营这个小期刊,全年多亏损近20000多元。
邮电资费又调价了
本次邮电资费调整,对于工作性质相对封闭、交往圈子较小的人群来说,打一次电话或寄一封信,多花上三两元钱或许没什么感觉,但对于那些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需要经常使用通信手段的人群来说,一封普通信件多付0.3元,一次市话(按5分钟)多付0.2元,全年下来,便是一笔不小的支付。特别是那些依靠电话、信函作为基本工作和谋生手段的企业或个人来说,如果不能即时将涨价150%的邮资成本转嫁出去的话,这些企业和个人(如小型的邮购公司)就会面临关门歇业危险境地。
与那些长期靠微利多销、自办发行且发行量较大的刊物来比,前面提到的王先生所供职的小刊物还算是幸运的。东北地区一家有影响的党建刊物,为了维护读者的利益将刊物价格定得比较低,如果通过邮局发行,就需付刊物定价的40%的发行费,这样刊物就无法运作。长期以来,他们靠自办发行维持了数十万份的发行量。而这次邮电资费调整,信函的价格上涨150%,印刷品(一律按纸包计价)上张300%。最让刊物老总措手不及的是,邮电资费调整出台时机恰恰选择在1997年订户付款完毕以后!如果再向每个订户收取涨价的这部分邮资,势必给刊物声誉带来损失,进而导致发行量的进一步下滑(发行量的萎缩几乎是所有报刊面临的最大难题),这无异于是一种自杀行为。不向读者转嫁发行成本,刊物将严重亏损,甚至会处于内部员工生活没有着落的尴尬境地。
邮电资费价格调整理由充足
有关方面在谈到邮电资费调整的理由时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
其一是邮资标准偏低,邮电业亏损严重,邮政部门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目前的邮资标准是由解放初期比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拟定的,在建国后的40多年内,国内邮政资费不仅未随物价和成本费用的提高而调整,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0年国内邮政资费作了一次上调:平信每重20克,本埠由0.04元提高到0.10元,外埠由0.08元提高到0.20元。印刷品、包裹等资费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倍半。据说,当年全国邮政的亏损额就达24.2亿元。据邮电部门介绍,目前国内一封平信平均行程778公里,要经过分拣、封装、运输等16道工序,经过十几位邮政工人的手。邮递成本是0.86元,而邮资为0.20元,每投递一封平信就要补贴0.66元。由于邮政费与成本的背离,加上邮政业务量不断增长,邮政亏损日益严重,1994年亏损33.7亿元,1995年超过50亿元。连年的亏损造成邮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全国主要干线邮件运输能力不足,全国6万多个邮电支局中,有相当一部分破旧不堪,有的甚至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其二是市内电话资费入不敷出。目前市话通话费是1990年由原来的每3分钟0.04元调为0.10元。随着这几年市话交换机程控化,原材料涨价,电力、维修及市内电话线路管道建设、破路、征地等费用增大,市话成本不断上升。60年代大城市每公里建设费用平均为3000至4000元,而目前已达近10万元,增长20多倍。市话的低资费使市话线路得不到及时维护与更新改造,直接影响了通话质量。所以,上述不合理的邮电资费结构亟须调整。
关于邮资涨价理由的悖论
按照有关方面的宣传,这次理顺邮政和电信资费,价格有升有降,邮电价格总水平基本不提高,只是对邮电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邮政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比较顺耳,但仔细一想,确实经不起推敲。如前所述,价格调整是因为邮政连年亏损,邮电支局(所)破旧不堪,言外之意是需要通过涨价弥补亏损,改善邮电职工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调整价格的目的就在于增加收入,那么邮电价格总水平不提高怎么能达到调整价格的目的呢?
有的同志对理顺价格、有升有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涨价幅度最高的信件、包裹、印刷品等,都是与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换句话说就是涨价后邮电部门增加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而降价30%的国际长途电话,一方面由于业务量相对较少,因而邮电部门损失也比较少;另一方面境内的国际电话通话费用本来就高于境外通话费用,偏高的收费标准使我国电话公用网上业务多为境外流向境内,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国内收费标准高,用户国际间的通话多采取境外付费的方式,直接影响我国国际电话业务的发展。所谓国际电话费降价,实际上只是同国际价格接轨,否则钱就被外国人赚走了。用比较好听的说法,就是涨价是为了发展邮电事业,降价也是为了邮电事业的发展。
对于邮政亏损的说法,复旦大学经济系的陈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的邮电业,其真实成本缺乏监督。据邮电部人士称,平信的邮资本应多涨点,考虑各方面的反应只涨了0.3元,有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发生亏损就涨价,那邮电部岂不是有权提价直到收大于支且利润最大才好。如果其他企业也如此办理,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亏损企业了。然而,有了市场经济,有了竞争对手,其他任何行业都不敢轻易涨价,相反都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采取不断降价的方法赢得用户,占领市场。
笔者虽然不懂得邮政成本是如何计算的,但按照最原始手段,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用一天时间递送本埠300信函当不成问题,如果按每封平信0.5元计算,其实际创收150元,付给其20元工资(对于有众多下岗职工的城市来说,这个工资标准不会没有吸引力),实际利润为130元。即便按每封平信0.1元计算,也没有亏损的道理。常识告诉人们,经营的业务量越大、自动化水平越高,其成本就越低。当年靠人工分拣信函、靠话务员人工接转电话,邮电资费没有涨价,为何有了自动分拣机和程控交换机,邮电业反而亏损严重,这确实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退一步说,邮政属于社会公用事业范围,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用来提供优势廉价的医疗、公交、邮电等社会公益事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在每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不然,人们会问,我们纳税人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公用事业的亏损是常见的,因为它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政府也不会让他倒闭。正因为如此,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企业破产、工人下岗的今天,邮电部门仍然是令人向往的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热门行业。
装电话难,难在哪里?服务不尽人意,症结何在?
1996年是中国市场的降价年:通货膨胀进一步得到抑制,上半年物价上涨幅度降到10%以内,下半年又继续下降,降到6%左右。耐用消费品价格稳中有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虹集团率先树起降价的旗帜,使长虹电视机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电脑市场价格逐渐向普通百姓购买力靠近,很快走进了普通市民家庭;轿车业也不断降低门槛,拉开架式要将轿车开进寻常百姓家;随着粮食的丰收,市场粮食价格也出现回落……这一切说明,竞争出效率、出质量、出优质服务和物美价廉的商品。
近年来,邮电部门的服务质量一直不尽人意,对装电话难,维修难,以及乱收费等议论颇多。加之本次邮电资费涨价,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邮电行业种种现象的思考。
山西省太原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赵子甫,家住太原南路100号大院,去年5月16日向太原市电信局交了3000元的电话安装费,每天望眼欲穿,仍然音讯全无。赵子甫的老父亲先后去电信局找了20多次。三个多月过去了,电话还是没有通,结果电话机成了儿子的玩具。赵子甫的妻子气愤地说,他们是要用户送礼,但不明说。如果他们明说,多了不行,三二百元还是能送得起的,因为3000元都掏了,也不在乎那点礼金了。在北京像赵子甫那样交了钱(5000元),还要等上一年半载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中国邮电最高学府的校长也不能得到满意的服务。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大培先生使用的是北京201局电话。一次电话坏了,叶老借用别人的电话向201局报告,并请求派人来修理,可几次通知后对方仍不予理睬。叶老生气了,专门进城找到自己的学生、邮电部电信管理部门的领导。等叶老从西单回到北郊的家中时,电话已经修好了。在谈到邮电业存在的问题时,叶老认为,邮电还是引进些竞争机制好,绿的太发紫不好。说“绿”,邮电是绿色;说“紫”,就是说太垄断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太“紫”了,对发展“绿”未必有利。竞争可以使服务更好一点,可以使老百姓受益多一些,当然也能使中国通信的发展更快一些。
叶大培院士的观点击中了邮电业种种弊端的要害。中国民航事业之所以有长足的发展,就是因为打破了垄断,引进了竞争机制。过去民航也是独家经营,无忧无虑。但那时老百姓想买一张能及时起飞的机票真比登天还难。1984年底,面对中国联航的开张,民航总局的领导实在想不通,他们不愿意有一个不属于自己这个系统的航空公司来同自己抢饭吃。可是中央明确指出,民用航空业要发展,根本的出路在改革,民航运输一家独办的局面要打破。有了打破民航垄断的第一家航空公司,接着就有了第二、第三家,目前已经有了几十家航空公司。由于打破了垄断,中国民航业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如今进城的民工、保姆坐飞机回家过年已是家常便饭。
“邮老大”不可对市场竞争置若罔闻
我国邮电通信事业是在旧中国邮电支离破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0多年来,在广大邮电职工的努力下,我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49年人民政府接收的只是31万门电话交换容量,并且大部分电话都是手工接转。到1995年全国城乡电话网总容量达到6162万门,全国邮路总长度达500多万公里,99.7%的乡镇和96.4%的行政村通了邮路,有97.6%的乡镇通了电话。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邮电部门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办了邮政快件、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电子信函、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用户传真、数据通信、礼仪电报、磁卡电话等现代通信业务,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邮电行业长期独家垄断,养成了“邮老大”作风,对市场经济反映不敏感,面对跃跃欲试的竞争者,邮电部门列举种种理由,建议中央不要打破它的独家经营权。他们认为,通信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高度统一的特性,既是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又是国家神经系统,事关国计民生、主权与安全、非同一般竞争性行业;由国家统一掌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低水平重复建设得以避免等等。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央的大政方针,打破独家经营,鼓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同时,市场的竞争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忽视它,违背它,必然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制裁。
1995年10月,铁路客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部分软卧车票价格与机票十分接近,加上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公路客运条件不断改善,使得500公里内短途旅客多被豪华舒适、灵活快速的“大巴士”抢走;15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旅行的乘客,在权衡了机票和车票的微弱差价后,被民航的快捷和良好的服务所吸引。结果,从火车票涨价的那一天起,火车旅客运量每月下降700万人次。尽管铁路系统及时下调部分旅客列车的票价,但被推走的旅客却没能再回来。据统计,1996年1月至9月,铁路客运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5.1%。而公路和民航分别增长了5%和13.7%。
有谁会想到,两年前一心在涨价上兜圈子的“铁老大”,突然间发现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当铁路人惊讶地发现“老大”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时,铁路车站急了,铁路局急了,铁道部急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面对过去不起眼的民航、公路、水运等“小兄弟”的进攻,铁路第一次在市场竞争中拉开了决战的架势。新年伊始,铁道部部长韩杼滨说:“有人说铁路是属猪的,我们要争取变成属鸡的。1997年全国铁路要加快改革步伐,加速面向市场,通俗点说,就是要从属猪的变成属鸡的。什么叫属猪呢?猪么,就是整天趴在地上,哼哼哼,靠别人喂食。而鸡呢,一半靠别人喂,一半靠自己找食吃。”为了迎接市场的挑战,铁路出台了一系列应战措施:如以速度应战,首先在广深线、沪宁线、沈大线尝试提高列车运行速度,节省旅客的旅途时间;以质量应战,提高铁路的服务质量,重点抓好10个示范车站和10对示范列车,向全社会公布了10项站、车服务改进措施;以方便应战,太原火车站率先开出流动售票车,青岛铁路分局每天在青岛有线电视台上打出广告,公布车票剩余情况,郑州四家银行开始代办火车票;以机制应战,优化客车开行方案,有流开车,无流停运,决心停开那些“空跑”车;尽量多开受群众欢迎的“夕发朝至”列车。由此人们在想,邮电费用涨价会不会出现类似火车票涨价引出的故事?
“邮老大”高枕无忧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或许人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用地方电话给铁路、电力或石油等部门打电话,常常会碰到打不进去的烦恼。原来我国军队、铁路、电力、石油等系统都有自己的通讯系统,这被称为“专用网”,邮电部门管理的通讯网被称为“公用网”。由于公用通讯网被垄断,一名铁路员工想从北京打电话给上海的朋友,即使铁路的长途电话已经直通到上海市内,这一通话也被视为非法。因为邮电部门绝对不允许铁路电话在自己的营业范围内“染指”。这样,就出现了“专用网”能力闲置,“公用网”满足不了需求的怪现象。公用网与专用网长期各自发展,于国不利,于民不利,与各行业自身也不利。有鉴于此,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7月中国联合通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接着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相继成立了分公司。于是,邮电业的竞争在悄悄地展开。
正当山西太原的赵子甫为装电话事一筹莫展时,广东佛山刘院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正在挨家挨户地动员大家装第二部电话,而且对家有老人的还实行优惠。太原的赵子甫为了照顾老人申请装电话,结果照顾老人的目的没达到,反而让老人为电话跑了20多趟,还闹了一肚子气。两相比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简而言之,就是太原是垄断,广州有竞争。广州电信局副局长赵奇禄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自从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我们就意识到竞争已经开始,如果我们不提高服务质量,不降低成本,我们就可能被市场淘汰。今后电信业务的各个领域,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无独有偶,同广州、佛山人一样,东北的大庆人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电信业竞争的实惠。1996年元月,大庆油田通讯公司同大庆市邮电局为抢占电话市场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油田通讯公司打出了“欢迎您加入油田20万电话用户行列”的巨幅广告,市邮电局针锋相对,打出了“装邮电电话,是您最佳的选择”等诱人广告。接着油田通讯公司将电话的初装费降到1000元(包括1年的通话费),对此,市邮电局更是大折价,将初装费降到600元。大庆人没有想到,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电话,今天拿出一个月的工资,12小时之内就可装上一部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而且可以享受到天气预报、点歌等多种项目服务。
除了人们看得见的电信通信市场出现局部的竞争以外,邮政通信市场的竞争早就悄悄展开了。虽然国家没有批准任何独立的邮政通信公司,但由于邮政发行价格上涨以及邮发服务质量不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书籍告别了邮路改走它途。一些报刊发行团体日益得到用户信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邮政业务正在受到市场的挑战。
1984年,邮政发行费用提高到所发报刊定价的40%,全国许多报刊面临着赔钱办报的尴尬境地。1985年新年刚过,中共河南洛阳市党委机关报《洛阳日报》首先树起“自办发行”的旗帜,第一次打破邮政部门几十年来不可动摇的独家经营体制。中国报业第二发行渠道从此诞生。刚开始,《洛阳日报》仅仅是从减少发行成本的角度开始搞自办发行的,不料竟然出现了意外的结果,不仅节省了发行经费,而且发行量还有所上升。《洛阳日报》的成功,给报界同仁极大的鼓舞。10年后的今天,据新闻出版署提供的数字,全国自办发行的报刊已达700多家,占全国报刊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有200家地市以上的党报,占地市以上党报的70%。许多自办发行的报刊,“自发”后的发行量都比从前“邮发”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自发”从一开始就是市场机制,把优质服务视为生命的结果。
原先许多自办发行的报刊,对本地订户大多是雇人直接将报刊分送到订户;对外地订户采取的是装好信封通过邮局寄发。本次邮资涨价,特别是取消了原先的印刷品优惠价(邮寄印刷品的价格等于上涨了300%)后,对那些发行面比较宽、大多靠用信函邮寄的报纸、刊物来说,又一次被逼上背水一战的道路:一则是在外地设立发行点,彻底同邮局脱离关系;二则是宣布投降,继续依赖邮发;第三条道路是关门收摊。据笔者了解,一些报刊已准备联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报刊发行网。北京市一家近年来十分“火”的报纸,今年同邮局决裂自办发行后,做到每天上午9点之前将当天的报纸交到订户手中,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好评。
最近,邮电部门面对引进市场机制新形势,感到竞争不可避免,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邮电部吴基传部长在谈到邮电行业存在的问题时说,邮电的中心工作是要把服务搞好,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邮电形象的问题,它也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服务好了可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如果服务不好,吃拿卡要,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邮电部针对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于1996年12月23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明确提出要把1997年作为“邮电服务年”,重点解决好十大服务热点问题。一是全国电话装、移机平均时限为1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移动电话即买即通;二是电话修机做到非电缆障碍24小时、电缆障碍72小时内修复,修机及时率达到98%;三是增加用户交费网点,采取多种交费方式,实行市话、长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集中交费,按用户需要提供帐单;四是妥善处理资费争议问题,综合营业窗口都要提供资费查询服务,大中城市的营业窗口要提供电脑查询服务;五是切实解决移动电话断音、串话、漫游不畅问题,提高通话质量;六是城市楼房具备条件的1个月内通邮;七是认真解决报刊、邮件丢损赔偿问题,缺少报刊的,3日内补送用户,无法补送的15日内赔偿,邮件丢损查询期满2个月非用户责任的立即赔偿;八是解决纪、特邮票不能按时、足量供应问题,满足预定户的需要;九是加强各类代办业务的管理,重点纠正公用电话乱收费问题;十是认真改善营业窗口服务,克服“生、冷、硬、顶”现象,为用户使用业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舒适方便的环境。
中国邮电行业的竞争序幕已经悄悄拉开,相信邮电通信业的竞争,将给全国人民带来良好的服务和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