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发展_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发展_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政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就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发展谈几点想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政治源于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恩格斯就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列宁也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是,政治不直接就等同于经济。政治是一个历史概念,政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由于十五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和国内白匪的叛乱,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领导人民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认为:“一旦战争使我们有可能不把重心放在同资产阶级、弗兰格尔、白卫分子的斗争上,我们就将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1921年前后,工人、农民、士兵因长期战争而穷困、疲惫不堪,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从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的内容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特别是其内容的重点是会发生转移的。具体地说,在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进行革命,夺取政权之前,由于资产阶级手里掌握着一整套国家机器,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主要内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初,由于资产阶级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要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反抗,无产阶级还需要镇压资产阶级的垂死挣扎,进行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个时期,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并把它引向经济领域、巩固已取得的新生政权,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无产阶级虽然也要立即着手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正如列宁所说:“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但是不难理解,要实现这种愿望,就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已经正式确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移,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率的任务已经摆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前的时候,这个时期就应该象列宁所说的,要及时“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在我们国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正式确立以后,还搞了差不多二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所以,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样做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符合列宁关于“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要求的。邓小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原理,而且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的观点。他明确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他甚至把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成就是我们的“政治路线”或“根本政治路线”,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就不仅突出了新时期政治的重点,而且把它上升到“最大的政治”、“压倒一切的政治”的地位,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

在邓小平看来,不仅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压倒一切的政治”,而且有些政治问题要靠经济办法来解决。他说:“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比如落实政策问题,就业问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市问题,这些都是社会、政治问题,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不能解决。”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说, 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是加紧经济建设,他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因为这是解决前两件事的最主要的条件。这就告诉我们,经济办法不仅能为解决国内政治问题,而且能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提供条件。

总之,通过学习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我们可以领悟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去那种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必然转移到今天的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上来,这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二、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反作用于经济。一方面,经济是基础,如上所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甚至是最大的政治;但是,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有些经济问题本身就是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凡属重大的经济问题,涉及全局,涉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经济问题,比如在所有制问题上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问题上要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都具有政治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

另一方面,经济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政治在内容上除了包括经济以外,还包括其他方面。列宁说:“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又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邓小平也说“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必须注意,“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关系”,这种阶级关系,不仅包括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非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如阶级内部关系、人民内部各阶级之间关系、地区关系、民族关系等。所以列宁又说:“什么是政治?无产阶级先锋队对它的群众。无产阶级对农民。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上述这些关系不仅是政治的重要内容,而且它们处理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政治立场不能支摇,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国际上,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能够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竞争中占优势的压力,而且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在我们的社会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正如列宁所说,它们“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到地下的”,而“会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败坏空气,毒化我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用陈腐的死亡的东西包围新鲜的、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东西”;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使经济更有活力和效率了,国家面貌大改变,人民生活上台阶,另一方面商品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也诱发、助长了不少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腐朽的东西滋长蔓延,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注意讲政治,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列宁说:“问题只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邓小平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实际,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政治是经济的保证”的观点。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

邓小平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始终一贯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因为,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行动。他还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其他三个“坚持”都必须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对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说:“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因为“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这“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这些思想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社会主义政治对经济起到更好的保证作用,就必须加强政治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阐明过政治建设的一般原理,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实践,因此不可对此作出进一步的理论上的说明,斯大林、毛泽东对此提出过一些精辟的论断,但由于他们晚年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而生动的实践,赋予了社会主义政治以新的时代内容。正如邓小平所说:“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训,提出必须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大业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其次,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有三个目标:一是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认为,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他始终一贯地肯定中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又为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好的政治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调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指出:“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我们搞民主政治的建设,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能使我们的国家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

四、政治建设的关键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是提出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他根据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为干部队伍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无疑在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中,“革命化”居于首要地位。当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正是遵循邓小平的教导而提出来的,它关系到我国政治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在这方面邓小平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首先,他强调,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其次,他强调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制度。”他提出民主集中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而“这几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党从而保证全国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第三,他强调党风建设。他认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党风建设中,他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最后,也是最富有新意的,就是他强调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他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教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针原则。所有这些,无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的重大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