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教育资源论文,中外论文,合作办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25-0022-04
我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识别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提高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有学者将优质教育资源定义为“在国际上有特色或已有成功办学经验的学科和专业,是具有先进水平和领先优势的课程、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另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也可称为“教育经济条件”,是指“教育教学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综观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能够引进国外教育机构财力的合作项目寥寥无几。一般是以人力资源的进出,即引进教师、输出学生为主要合作形式;以概念资源(或无形资产)即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引进为主要合作内容。据此,将“优质教育资源”界定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概念资源的综合。[1]
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多样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是指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可以是国外一流大学、一流的学科或者是国外一般院校的特色专业、优质课程、师资配备,也可以是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或成熟的管理经验等。简言之,它既可以是有形的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2)急缺性。急缺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急”是从时间角度来考量的,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当前,我国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就是为了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一种教育资源是否为优质资源是由其是否具有与时代发展密切联系的特征所决定的。通常,我们在评定一种教育资源是否优质之前,需要参照社会发展程度和需求来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只有当教育资源在符合此标准以后,才可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2]所以,在引进时必须考虑是否是我国急需的,例如包括能源、环保、金融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如果不是我国当前面临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资源,那么,尽管有些资源对我国将来可能有用,也可以推迟引进的时间,所以,在此种情形下,这部分资源在当下也不能够称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②“缺”是从数量角度来考量的,强调的是资源的稀缺性。物以稀为贵,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因此,它不能够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优势群体,才能够享有它。所以,我国要从国外引进这方面的相关优质资源,为我国所用。(3)流动性。优质资源的稀缺与匮乏必然导致对优质资源的渴求与追逐,客观上就要求优质资源的流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主要是指优质教育资源在空间上不应总是聚集在一个地方,而应该是动态变化与流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对于教育均衡的发展是有益的,它的流动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二、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与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注重发展数量到注重发展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方合作区域分布不均,学科与专业设置水平低
从现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位居全国前十的有: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天津、陕西、广东及湖北。西部省份和中小城市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较少。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零散性和无规划性,这无形中扩大了我国教育已经存在的区域性差距。此外,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上,也以办学成本小、市场效益较好的商科、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主,低水平重复办学现象较为严重。
(二)外方合作伙伴类型单一、资质偏低,双方合作内容单一
从我国在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的实践结果来看,明显表现出数量多、质量不高的问题,质量高、有品牌、有很强烈的社会声誉的职教中外合作项目比较少。
从外方合作伙伴类型的角度来讲,外方合作伙伴以学校居多,其他种类甚少。合作伙伴类型的单一化会直接造成合作办学过程中引进资源的单一。
从外方合作伙伴资质的角度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国外名校所占比重偏低;(2)外方合作伙伴本身办学历史短,尚未占有优质资源,在本国属于层次较低的学校;(3)少数不被所在国社会及专业认证机构认可的“文凭工厂”或“野鸡大学”也参与了合作办学。外方合作伙伴资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与质量,制约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从双方合作内容来看,同样,也呈现出单一化的现象。外方参与合作办学的动机主要是看中了我国具有巨大潜力的生源市场,通过输出课程、教育理念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来吸引大批中方院校参与合作办学,从而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而中方院校抓住了学生及家长出国心理的需求以及渴望文凭的需求,通过收取学生高额的学费来获得经济利益。这种逐利性致使双方合作的领域大多集中在低成本的专业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合作内容的单一。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双方,更多的是着眼于经济利益,而对于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关注不够。
(三)信息发布缺乏及时性,数据统计不够细化
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自身的诉求,但是,由于自身资质较低以及获取资讯的渠道不畅等问题,很难与国外知名的院校或机构达成合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其本身在地缘上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上,政府部门除了要定期发布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确保这些职业院校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全面的资讯,还应对其进行有效地指导。此外,从现有国家发布的有关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信息混合在一起(如高等教育),数据分类不够明确和精细,基本查不到专门论述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与项目数量,更具体不到中职和高职各有多少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只能通过估计来进行,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现状。
以统计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的数量统计为例,1995年,我国有7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002年,经过教育部门审核批准的全国中外合作项目有712个;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951个;2005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111个;2009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100个;2010年4月,在中国境内共有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1218个。[3]数据中没能反映出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具体数目各是多少。为了及时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应该及时准确地统计与更新数据,进而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与支持。
三、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对策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教育资源引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以及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可度。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一环,是保证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引进优质资源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资源的搜寻、鉴别、选取等一系列环节。
(一)拓宽合作伙伴类型:与国外的大型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等合作
目前,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主要以职业院校与国外的相应学校合作,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形式进行。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中方所选择的外方合作伙伴多为学校。今后,应该大力拓展合作面,努力寻求与国外大型知名企业、国际教育组织合作,努力拓宽合作办学中合作伙伴的数量与类型。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与开放,进入到国内的外资企业日益增多。并且,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进一步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允许企业加入办学。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校校合作的同时,也应该着眼于国际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上,例如沃尔玛、宝洁、肯德基、微软、IBM、苹果和宝马,等等。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在为其培养国内员工的同时,也培养国际性的员工。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性思维、国际性视野的高等应用型人才。[4]
在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拓宽合作伙伴,实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我国还可以发展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计划发展署、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事实上,我国曾经有过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合作的案例。1990年和1996年,我国政府先后两次与世界银行签订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项目贷款协定》,两次合作共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8000万美元,再加上我国的配套经费,两个项目共计投入2亿多美元,用于支持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一个世界银行职业教育贷款项目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第七个教育项目。该项目从1990年8月23日开始,至1996年底结束,历时6年多。第二个世界银行职业教育贷款项目在第一个项目执行期间就开始研究争取了。到1995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最后在1996年9月,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签署了新的信贷协定,决定从1996年第四季度开始执行该项目,到2001年第四季度结束。通过与世界银行开展资金项目上的合作,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1)极大地改善了当时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2)更新了项目院校的办学理念;(3)推动了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4)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5)推动了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6)推动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5]
(二)扩大合作范围:寻求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办学的历史时间较短,经验明显不足,并且,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资源整体比较先进,所以,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领域中,与我国开展合作办学的合作对象,从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应该改变唯发达国家而优的观念,大胆探索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可能性。[6]扩大与外方合作的类型,拓宽合作伙伴的范围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从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中发现,韩国、新加坡和南非等国家也有我们可以利用和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在选择国外教育资源时,不能仅仅依靠国外的认证结果,因为,这种认证只是最低标准,无法反映其真实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而我国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同,需求也是多样性的。[6]
(三)完善内部保障机制
要解决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保障机制,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1.从法律方面来看,2003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尽管这一系列法律与法规为中外合作办学中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合作办学中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有待细化与完善。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应该从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双方合作伊始就要有相配套的法律条款作为基础性保障,使其真正做到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办学;(2)在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过程中,在法律保障方面要及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做出具体的调整与改进,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外合作办学。
2.从政策方面来看,目前,缺乏从宏观层面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和系统地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对中外合作办学宏观地进行规划与把握,只注重对单个合作项目的分析和审批,所以,中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合理的态势。应该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即现在和未来、东中西部、沿海与内陆,结合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政策,进行强有力地宏观调控与引导。在宏观政策引导的同时,还需有具体操作性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与之相对应,使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加快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战略布局的形成。
3.从退出机制方面来看,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伊始,就应该严把“入口关”。国家应该从根源上遏制资质不良的境外教育机构与国内不具备中外合作办学条件的机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除了负责审批外,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全程的跟踪监督与指导,一旦出现不合格的办学机构,立即更改或关掉。建立不合格办学机构淘汰机制的困难主要在于,在不合格办学机构退出清算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的管理成本太大,使得管理部门很不愿意走“关校”这步棋,但不关掉这类不合格办学机构,又无法建立正常的教育市场秩序,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使得管理部门处于两难境地。在退出清算的过程中,对安置学生所产生的费用无人买单的问题和退出机构由于严重亏损而造成的债务无人承担等问题的处理,尚无法规性的依据。[7]因此,完善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