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中的“以香为美”——嗅觉美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嗅觉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7-0085-06 美作为有价值的愉快对象,意味着以快感的方式对生命主体的肯定。①“因此,甘美的食物、芬芳的香气、悦耳的音调、悦目的美色等,一切有利于肯定、增进和充实生命的对象,皆为美意识发生的直接源泉。”[1](P2)形式美包含五觉快感对象。于是美不仅局限在视觉美、听觉美领域,而且表现为嗅觉美及味觉美、触觉美。② 在西方传统美学理论中,嗅觉对象与味觉对象一样,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苏格拉底说:“嗅觉的快感没有刚才所说的那些快感(指听觉快感)那么带有神圣的性质。”[2](P36)并说:“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2](P31)托马斯·阿奎那指出:“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都是与认识关系最密切的,为理智服务的感官。我们只说景象美或声音美,却不把这个形容词加在其他感官(例如味觉和嗅觉)的对象上去。”[2](P67)照此说法,失明、失聪的人就无法感知事物的形式美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味、嗅觉的美感快感,其实只是一种神经组织对外界物质的直接感应性愉快,这一点和视、听觉快感物质过程机制上,除了具体媒介物或者说刺激物的不同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我们把视、听觉的肯定性感觉称为快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反对把味、嗅、肤觉的肯定性感觉也称为美感。”[3](P11)盲人虽然不能感知视觉快感对象的美,失聪的人虽然不能感知听觉快感对象的美,但可以利用其他感觉器官感知对象的形式美。嗅觉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盲聋的人,就是自幼失明失聪的人,嗅觉有非常的意义。嗅觉是他们从远处认出人和物的不多的手段之一。根据气味,他们能认出进入屋中的人,甚至能断定不久以前曾对他们有所关联的人是否在屋中。他们之中,还有些个能够在顺着熟路行走时,按着气味判断他们现在正走过哪所房子。”[4](P101)嗅觉不仅是判断对象属性的认识器官,而且是感知愉快对象的审美器官。 一、中国古代:“妙境可能先鼻观”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实践中,如同悦口的甘味被视为美,悦鼻的香味同样被视为美。“香”与“美”是通用的。《韩非子·扬权》云:“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楚辞·九叹》云:“藜棘树于中堂。”王逸注:“甘棠者,香美之木。”《楚辞·招魂》云:“挐黄梁些。”洪兴祖补注:“香美逾于诸梁。”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屡见“香美”一词。因“香”是一种“美”,所以有时二字互文通用。如《白虎通·考黜》:“玉者,德美之至也;鬯(酒)者,芬香之至也。”《荀子·王霸》云:“人之情,口好味而臭(香)味莫美焉。”《荀子·富国》云:“必刍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明人屠隆《考盘余事》说香之美:“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矣。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以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金圣叹评点《西厢记》说闻香之美乃人生一大乐事:“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香诗句。如吟咏自然界的花香:“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橱纱枕,夜半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李煜《浣溪沙》)“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元好问《赋瓶中杂花》)辽代耶律乙辛还写过一首《十香词》,作品共十首五言绝句,每首描写身体的一个方面,从头到脚,对美人的体香吟咏得淋漓尽致。自然界的花香是短暂的,于是求助于艺术。“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元代赵孟画《夜月梨花》,在夜色朦胧中,梨花暗自绽放,那无影无形的清香浮动,正是这幅梨花图的灵魂。清代艺术鉴赏家恽南田评这幅画的妙处是:“朱栏白雪夜香浮。”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也是如此。在古代园林家看来,“香是园之魂”。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亭”、“远香堂”,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等。北京颐和园里,“夏日的谐趣园中,荷香四溢,坐于饮绿亭中听香,真是摄魂动荡魄”。清人王士禛《冶春绝句》咏扬州瘦西湖:“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夏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③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 根据中国古代以香为美的情况,明人文征明《焚香》诗提出“妙境可能先鼻观”的论断。美不仅是供目观耳听的,也可以是供“鼻观”的。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也说:“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清人钱谦益在其“香观说”中也说“用鼻观”。日本学者笠原仲二总结指出:“起源于舌的感觉——味觉,从而本来是意味着官能性悦乐感的‘美’字,很快也作为表达通过鼻——嗅觉而得到的官能悦乐感的词被使用。这一般可由芬芳的‘香’给予人们的感受也被意识、理解为具有美的意义和本质这一点而得知。”[1](P12)“中国古代的人们明显地将味觉和嗅觉感受的悦乐,即味觉性的感受和嗅觉性的感受同样意识为‘美’。其实,这也是一般我们日常亲身而且屡屡经验的确凿事实。”[1](P13-14) 二、印度佛典:对香气美的变相肯定 印度佛教经典也给我们留下了以香为美心理经验的证明。佛教对香之美的认可有一个曲折的思维过程。首先,“香”属于外界“六尘”之一,因缘凑合,从长远和本质的角度看空幻不实,不是真美,佛教谓之“香尘”。令人快适的香气会激起人的爱欲,佛教谓之“香欲”。它扰乱人的净心,迷惑人的真性,所以佛教主张破除对它的迷恋,对它加以克制和戒除。《摩诃止观》卷四说:“香欲者,即是郁弗(香气浓盛貌)、氛氲、兰馨、麝气,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分等香。”《三藏法数》卷二十八云:“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尘’即染污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露。”同时,佛教又注意到,在因缘未散之前,在眼前和当下,令人快适的香味也是客观的现象存在,否定它是不合实际的。而且由于“香”是大众普遍喜爱的嗅觉美,佛教必须借助它为吸引众生皈依佛门服务,所以又权开方便法门,通过双非双遣,走向了对“香”之美的变相肯定。这就叫“香为佛使”。《行事钞·讣请篇》曰:“《增一(阿含经)》云: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资持记》卷下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僧史略》卷中曰:“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意思是说,香气能通达僧众的信心,为佛教服务。于是,我们看到,佛教的日常行为每每与“香”结缘。如称佛寺为“香刹”、“香界”,称佛殿为“香殿”、“香室”。僧众所穿袈裟,是香染之衣,叫“香衣”。所沐浴灌洗之净水,是混合诸香而成的“香水”、“香汤”。供佛、礼佛用的蜡烛叫“香烛”、“香炷”、“香火”、“香烟”。供奉香火、香烟的炉子、案几叫“香炉”、“香案”。香烟升腾为云形者,称“香云”、“香盖”。寺庙叫“香山寺”,佛国叫“众香国”,佛叫“香积佛”、“香积如来”,天子叫“香严”,菩萨叫“香王菩萨”、“师子香菩萨”、“香手菩萨”、“金刚香菩萨”。他们住的是“香阁”,行的是“香地”,吃的是“香饭”,连盛饭用的碗也是“香钵”。关于佛国之香美,《无量寿经》描写道:“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的描述则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供养彼佛及诸菩萨。维摩诘化作菩萨,到众香界。礼彼佛足,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味,得是三味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④这里,“香”已超越了官能快感对象的嗅觉美层面,提升为获得“一切德藏三味”、具足“菩萨所有功德”的重要媒介。 三、西方以香为美的审美实践 嗅觉美虽然不为西方传统的美学理论所认可,以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客观存在于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中。莎士比亚第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赞美说:“美确实似乎美丽得多,因为真给她以可爱的浓装!蔷薇悦目,我们认为她更婀娜,因为花心里蕴藏着一股清香。……可爱蔷薇始终可爱,它的香骨将酝成最甘美的清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一群仆人专门负责给他的房间喷洒玫瑰水,并用丁香、豆蔻、茉莉、麝香熬制的水清洗他的衬衣和衣物。他下令每天给他发明一种新的香水,他还让仆人在鸽子身上洒上香水,在宴会上放飞它们。拿破仑本人喜爱用苦橙花调制的科隆香水,1810年向他的香水调制师夏尔丹订了162瓶。即使在最激烈的战役中,他仍然在豪华的帐篷里挑选玫瑰或紫罗兰香的护肤膏。[5](P68-69)拿破仑皇后约瑟芬则是玫瑰迷。为了排遣拿破仑远征后的孤寂,约瑟芬收购了巴黎南部的梅尔梅森城堡,开辟了一个玫瑰园,聘请植物学家彭普兰德种植了250种、3万多株玫瑰,囊括当时所有知名的品种;并聘请著名画家雷杜德耗时20年创作成《玫瑰图谱》,今天许多失传的玫瑰品种都可以从这部《玫瑰图谱》中找到。约瑟芬对玫瑰的狂热喜爱甚至影响到战争的进程。英法战争期间,她为一位伦敦的园艺家办了特别护照,让他可以穿过战争防线,定期将新的英国玫瑰品种运到法国来。出于对皇后的尊敬,两军舰队停止海战,让运送玫瑰的船通行。在盲人和聋人的审美活动中,嗅觉和触觉的快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自述:“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我独自在花园凉亭里读书,逐渐意识到空气中有一股好闻的淡淡的香气,我突然跳起身来,本能地伸出了手。春之精灵似乎穿过了凉亭。‘是什么东西?’我问道,立刻我辨出了金合欢花的香气。我摸索着走到了花园的尽头。……不错,那棵树就在那儿,在温暖的阳光下微微颤动,开满花朵的树枝几乎垂到长长的草上。世界上可曾有过如此美轮美奂的东西吗?”[6](P25)人们审美经验中追求嗅觉美的确凿事实使后来的美学理论打破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信条。英国当代作家吉卜林说:“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5](P11)美国当代美学家桑塔亚那论嗅觉美说:“正如真是知觉的协作一样,美也是快感的协作……颜色、形式、动作没有馥郁的香味就不成其美……让花香从园里飘来,它就会给同时认识到的事物添上另一种感性的魅力,帮助它们显得美。”[7](P35) 四、嗅觉美与味觉美的联系 在审美经验中,嗅觉美是与味觉美联系最为紧密的。许多甘美的滋味都是同时伴随着怡人的芳馨实现其美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味觉和嗅觉在生理方面、感觉方面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堵上鼻子,就难知物之味”。[1](P14)比如主食的可口,与饭香、馒香、粥香、谷香是分不开的。肉食之美,与其中的脂肪烧熟后变得香酥也是联系在一起的。《淮南子》所谓“肥醲甘脆,非不美也”。 再如茶,陆游有诗:“客去茶香余舌本。”茶既生津回甘,又清香扑鼻。所以古代称“香茗”。中国的茶文化讲究“献茶、受茗、观色、赏味、闻香”,故有“琼浆初举欲沾口,茶兼花香味更强”与“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之说。茶香,主要属于来自本身的清香。中国十大名茶都各有其香,如:西湖龙井带有嫩栗香,部分带有高火香;安溪铁观音带有馥郁的桂花香,深沉持久;庐山云雾茶香如幽兰,清淡绵长;祁门红茶香似兰花,俗称“祁门香”,等等。另一种茶香来自于外加的香。比如茉莉花茶,它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外加的茉莉花香而成的。“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芳香袭人,能够舒肝和胃、开窍化湿,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的盛誉。 再比如酒。酒的好喝,基于它的好闻,所以中国古代称酒为“香醪”。米酒的糟香、黄酒的浓香自不必说,即便单一的白酒,也具有不同的香型。白酒所以具有独特的香味,除了含有酒精之外,还含有糖类、甘油、氨基酸、有机酯和多种维生素等。此外,白酒酿造采用的原料不同,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大米;所选用的糖化发酵剂不同,有的是大麦和豌豆制成的中温大曲,有的是小麦制成的中温大曲或高温大曲,有的是大米制成的小曲、麸皮和各种不同微生物制成的麸曲等;所用的发酵容器设备不同,有的是陶缸、水泥池、砖池、箱,有的是泥池老窖等;采取的酿造工艺不同,有的是清蒸清糙、续精混蒸、回沙发酵,有的是固态和液态发酵等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各个厂家所酿制的酒品香韵特点也就各不相同。具体说来,中国白酒的香型主要有:1.酱香型,先酯后酱,略有焦香,酯香柔绵醇厚,杯中留香经久不散,有“扣杯隔日香”的说法。2.浓香型,窖香浓郁,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3.凤香型,集清香、浓香之优点于一体,被誉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即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回甘、味久而弥芳。4.清香型,清香纯汇,醇厚柔和,甘润绵软,余味爽净。5.米香型,蜜香清雅,入口绵甜。6.兼香型,浓头酱尾,醇厚甘绵,留香悠长。此外还有药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等。 由此可见,“味觉和嗅觉有着密切或不可分的相即关系”。“美味和芳香的关系不是仅限于古代中国人的现象,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是人类存在的共同的现象。”[1](P14)因此,英语的savory(savoury)被解释为“美味”、“芳香”等意。英语的savor(滋味、气味)与taste(滋味)、flavor(flavour)(香味)、fragrance(香气)等有着同义语的关系。 五、花香之美与香水之美 在自然界的芳香之美中,花香之美最有代表性,也最令人钟爱。花朵的薄壁组织中有许多油细胞,油细胞能分泌出含有香气的芳香油,当这些芳香油在空气中扩散,飘进人们的鼻子里,就会产生舒适沁人的缕缕香气。 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卉散发着各种各样的芳香,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嗅觉美,产生形形色色的功效,令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菊花香使人清爽,荷花香使人清净,水仙花香使人宁静,百合花香使人兴奋,薄荷花香使人热烈,茉莉花香令人轻松,丁香花香使人忧郁,月季花香使人温馨,紫罗兰香使人缠绵,玫瑰花香使人浪漫,兰花香使人意远,桂花香使人绵长。中国历史上,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最早对各种香草、香花的嗅觉之美作了集中描绘。如《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九歌》中涉及的香草、香花共有十六种:杜若、辛夷、蘼芜、女萝、芭、芷、兰、椒、桂、蕙、荪、杜衡、菊、薜荔、荷、药(“白芷”)、芙蓉。《离骚》描写的香草、香花有近二十种:江蓠、芷、兰、莽、椒、菌、桂、蕙、茝(同芷)、荃(依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屈原的笔下,自然界的香草、香花之美并不局限于嗅觉美,还是某种高洁人格美的象征。这双重手法,奠定了中国后代吟咏花香之美的传统。如陆龟蒙《丁香》云:“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沈周《菊》诗云:“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这是咏其嗅觉美。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这是咏其香骨所象征的人格美。 香水是用香料、酒精和蒸馏水等制成的美容化妆品,能散发浓郁、持久、悦人的香气,增加使用者的美感和吸引力。香水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繁荣。由香型分,香水可分为:1.单花型,香水原料以单一花香为主调,如玫瑰花型、茉莉花型等。2.混合花型,由几种花香复合而成。3.植物型,以野外的一些清香的植物为原料配成的淡雅香型。4.香料型,以丁香、桂皮、香草等香料配成的香型。此外,还有柑橘型、东方型、森林型等。由味道分,香水可分为:花香型,以单一花香为主体香,如蔷薇香水、茉莉香水、玫瑰香水等;百花型,由几种花香组成的复合香气;还有现代型,清香型,水果型,等等。 上好的香水里,通常包含有上百种香精,而不同的香精散发出来香气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依据这些香气散发的时间,香水的气味分前味、中味和后味(亦称前调、中调、尾调)三个阶段或层次。前味是香水最先透露的气味,也就是当你接触到香水的那么几十秒到几分钟之间所嗅到的,直达鼻内的味道。前味通常是由挥发性的香精油所散发,味道一般较浓烈,大多为花香或柑橘类成分的香味。中味在前味消失之后约30-40分钟显现,是香味中最重要的部分。香水正常示人的就是这种气味,它是一款香水的精华所在。中味的香味一般可持续数小时或者更久一些。后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余香。通常用微量的动物性香精和雪松、檀香等芳香树脂组成。它持续的时候最长,可达整日或数日之久。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香水品牌有:1.香奈儿。由法国香奈儿女士于20世纪初在巴黎发明。香奈儿香水的香味由80种不同的成分合成,主体香型是茉莉花,以清新花香为主调,动态香味层融合风信子、白麝香、粉红胡椒、茉莉、香根草、柑橘果、鸢尾和琥珀广藿香,彰显奢华与优雅,交织着甜美与辛辣,有助于表现现代女性的大胆与魅力。2.迪奥。法国克里斯汀·迪奥在1947年推出,如今覆盖女性、男性消费群体。3.雅诗·兰黛。犹太裔美籍雅诗·兰黛夫人1946年为女性创造的顶级香水品牌。采撷多种珍贵花朵的独特香味形成细腻独特的“棱光花香调”,藉不同层次的香味律动,缓缓地散发迷人的花香,创造独特的嗅觉享受,前后三阶段层次丰富的花香带领人进入愉悦、安详的奇妙境界,使人如痴如醉,热烈奔放。4.兰蔻。1935年由法国人阿曼达·珀蒂让创立的世界顶级化妆品牌。兰蔻香水有六大系列,这些不同品牌、系列的香水有着不同的前味、中味、后味。如梦魅男士香水的前味是普罗旺斯薰衣草精油的美妙香味,中味是融合薄荷和小豆蔻潜在的辛香创造而来,并且受到柑橘果香的衬托,焕发出清新纯净的香味,后味是印度尼西亚广藿香的天然香精与麝香琥珀香调微妙的混合。 按照西方传统美学的观点,美必须具有超功利特点。自然花香和人造香水只能给人带来悦鼻的香味,毫无实用功效,可以说是最符合美的超功利特点的。按照人们指称视觉美、听觉美的理由,同样应当将它们称为美。可是,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却把嗅觉快适对象从美的范围中排除出去,这在逻辑上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的。审美实践是检验美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如果我们不怀理论成见,不囿既成旧说,而是根据人们以香为美的审美实践和中国古代美学、印度佛经及西方当代美学对嗅觉美的理论表述,正视感性快适在人类审美经验和美的生成中的地位,从而将嗅觉美与味觉美一样纳入美学研究的视野,也许会为推动美学研究的深化提供新的出路。 注释: ①参见祁志祥:《“美”的原始语义考察:美是“愉快的对象”或“客观化的愉快”》(《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美的特殊语义——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和心灵愉悦对象》(《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9期)。 ②“味觉美”详见祁志祥:《东西“味美”思想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③参见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④《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14。审美体验中的“以香为美”:嗅觉美初探_迪奥香水论文
审美体验中的“以香为美”:嗅觉美初探_迪奥香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