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很容易被摧毁,巨大的沟壑很难填满--德国和德国统一后的最新情况_两德统一论文

高墙很容易被摧毁,巨大的沟壑很难填满--德国和德国统一后的最新情况_两德统一论文

高墙易毁 巨壑难填——两德统一后近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墙论文,近况论文,巨壑难填论文,两德统一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个德国也许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统一,但还远没有彻底融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仍然需要时间和金钱。”

——德国政治家芭芭拉·贝克

“当初真没想到统一以后会是这样。”从柏林墙被推倒到现在已整整8年了,但今天,从宣告统一已达7年之久的德国常会听到类似的嗟叹。柏林墙旧址两边的人们终于从7年前那场狂欢舞会后的宿醉中醒来,强打精神去面对曲终人散后的杯盘狼藉……

对原东德人来说,最大的困扰来自经济方面。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家庭收入的不稳定让很多人身心俱疲;而原西德的纳税人则显然对无休无止地替东部穷亲戚支付巨额帐单感到厌倦与不安,就连在统一初期曾信心百倍地断言“东部的繁荣昌盛已为期不会太远了”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近来也不得不承认“东西双方经济上的融合比预料的要慢得多”。

8年以前,人们的情绪却远没有如此消沉。两德统一被称为“世纪的厚礼”;前苏联的“合作”与美国的“鼎力支持”让所有德国人感激涕零。统一为人们提供了实践原西德宪法中那一著名条款的唯一机会:全体德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民族自决和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因此,尽管几十年的分裂使得双方人民的生活状态已迥然不同,但当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的时候,所有的人却在异口同声地高呼:“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统一如同一次盛大的婚礼,其浪漫奢华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但在现实中,婚礼却远远不是终结而恰恰标志着生活刚刚开始。现在看来,如果原东、西德这对“相思”已久的“恋人”当初并不急于闪击战般迅速“登记结婚”的话,他们的结合恐怕会更美满一些——当时他俩显然已经迫不及待了。然而,一旦两位新人对牧师说出“我愿意”3个字,他们就注定要去面对今后生活中接踵而来的琐碎、尴尬甚至厌倦了。

乍一看,统一后的德国就象是原西德的翻版——原有的行政、司法制度在略事修改之后重新生效;社会政治生活从表面上看变化不大,尽管其内在基础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德国的外交政策也与前西德一脉相承,尽管其周边国家对这位邻居的突然壮大曾有过猜疑与不安,但当他们发觉统一后的德国并没有松懈与欧盟之间纽带的意思时,便打消了疑虑;就连一向对政治变化极为敏感的国家经济状况,统一之后的反应都远没有预料中强烈;从1990年至今,德国的经济曾有过两次幅度稍大的涨落,但早已稳定在了发达国家最为典型的发展速度上。所以,尽管每年要为原东德地区付出巨额补贴,德国仍声称有足够的能力削减预算赤字和债务,以达到1999年并入欧洲统一货币体系的要求。

可是,就在这一切如昨的祥和气氛下面却隐伏着危机。德国就象一只浮在水面上的白天鹅,表面看上去安祥娴雅,但水下的双蹼却在一刻不停地紧张运动,稍有松懈便有灭顶的危险。

最大的隐忧当然还是与经济有关。虽然德国为保持经济的稳定付出了巨额代价,但凭空多出1600万张要吃饭的嘴,对谁来说都难以应付。货币统一后,原东德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向全国平均水平靠拢,其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家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西部的强劲冲击,东部原有工业企业的效益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失业的攀升。统一7年来,德国的失业率仍高达16%,而且还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目前,东部每年的消费品自给率只有60%,其余部分由国家以补贴形式提供。对于西部纳税人来说,高补贴意味着高税收和高赤字,这显然是人们所不情愿承受的。

经济利益上的摩擦无形之中拉大了东西部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尽管统一后大多数东德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但他们的内心上却蒙上挥之难去的阴影,并感受到了西部同胞的白眼。民意测验显示,半数以上的原东德人认为自己被当作二等公民看待;89%的人认为东部的现有生活水平远远低于西部。有人甚至说,统一只给老人和青年带来了好处——老人们可以享受到比以前高出许多的养老金;年轻人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机会。但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现实生活的考验却要严峻得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吃惯了“大锅饭”的他们难以适应,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只要一过40岁就肯定会失业。

拉大东西部居民间心理鸿沟的力量不仅仅来自经济。经历了40年的分裂分治,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对对方的成见早已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时至今日,仍有2/3的东部居民认为自己首先是“东德人”,其次才是一个德国公民;40%的西部居民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西德人”……在他们眼中,“东德佬”由于在信息闭塞的“孤岛”上生活得过久而显得天真幼稚、缺乏自信心,不但很难胜任统一后的高节奏生活,而且不适合在现代企业中担任行政职务,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东德佬”们非但不感激统一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反而总是抱怨,好象谁亏待了他们似的……

“东德佬”对“西德佬”积怨更深。他们普遍认为“西边儿的人”傲气得鼻孔朝天,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竞争使他们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精于钻营,有些家伙甚至不顾“骨肉情深”,在统一之初大肆投机倒把,恬不知耻地赚取东德人的血汗钱,不少人至今还把持着东部的商业命脉不肯放手……东德人当年曾对此表现出的不满如今已演变成了仇视。在东柏林的一些知识分子沙龙里,这种情绪已经形成了声势,排斥西德人在东部居民当中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认为,德国政府必须对现今扭曲的社会现实负责。据统计,84%的东德人认为政府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而持同样观点的西部居民只占其总数的9%。对于这种情况,不少政界人物在统一前夕就已经预料到了。但当时他们乐观地以为,只要东西部经济能够尽快融合,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和谐便指日可待……以当时西德强大的经济实力,几年之内带动东德经济迅速繁荣并非难事。如今,7年过去了,德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1996年初,在一份德国财政部递交欧盟的国内经济状况白皮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统一至今,原东德经济仍然远未达到自给……预计今年的增长率还会持续下降……那将标志着两德经济融合进程的再度减缓……甚至存在发生停顿的危险。”当然,这份报告可能会有意夸大其词,以暗示欧盟原东德地区需要补贴的期限仍有延长的必要;但德国政府对其国内经济的忧虑却是千真万确的,欧盟其他国家对此也心中有数。

德国经济的内在困境多半是历史造成的——统一前夕,前东德政府的一份秘密文件上说,国家经济已处在崩溃边缘,1989年,国内赤字总额高得惊人,如果要使其在1990年不再膨胀,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指数必须削减25~30%……德国政府时至今日仍在用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填补这个巨大的“黑洞”。

原西德的一些经济学家曾以为,统一之后,东德地区和东欧国家的固有经济往来会由于受到西德力量的依托而有所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东德暂时的困境,说不定还会促进德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一设想现在看来是完全落空了——出于国际政治大气候的影响,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80年代末也发生了变化,与原东德的经济纽带相应消失了。不仅如此,由于两德统一后,急功近利的政治家们不顾经济规律,人为地将双方货币兑换率确定为1∶1。因而对东欧一些国家来说,原东德的产品出口价格显然是贵得离了谱。

这个1∶1的货币兑换率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德国东部劳动力价格高于其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东西部产业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由于法律的约束而完全一致,东部的平均生产效率要远远低于西部,而全国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却大致相同……所以,就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力价格而言,东部要比西部高出50%。

这一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曾被掩盖了,因为东部的工人好象比他们的西部同行忙碌得多——统一之初,德国政府在东部大兴土木,铺设地下光缆、翻修道路、鼓励房地产开发……从表面上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尽早实现原东德的现代化是必需的,但凡事不能过头,物极必反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基建规模的“大跃进”一开始的确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原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统一后的二三年内快得足以令所有德国人感到骄傲,但是恶果随之而来——由于过度开发,大量资金滞留在那些至今仍难以发挥效益的基础设施上,德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经济199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滑,如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其经济增长率将极有可能在近期变得低于西部经济增长率。

由于流动资金的紧缺,东部德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年出口额只占全国的2%,尽管德国的对外贸易额近6年来一直在以10%~20%的速度增长,但东部所占的份额却在持续下降……

横亘在德国社会深处的巨大鸿沟,在柏林这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名城体现得尤为深刻。统一后的柏林人口为350万,是德国最大的城市。1999年,这座原西德人心目中的“废都”将再次作为德意志共和国的首都出现在世人面前。眼下,该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工地,仿佛到处都在建设,一派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动人景象;尤其是勃兰登堡门附近正在兴建的政府办公大楼,更为引人注目。但是透过厚如薄纱的沸腾表象,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这道柏林墙倒塌后遗留下的冷战创口近期不仅难以彻底愈合,而且还在流血。

该城的经济近几年停滞不前。尽管东柏林保持了5%左右的年增长率,但西柏林经济却总是呈下降趋势,两方看起来很难达到和谐;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社会生活当中——统一之初,西部居民瞪着好奇的双眼跑到东边猎奇,东部居民则提着空篮子拥到西边抢购;而今生活已归于平静,人们又回到了自己的“世袭领地”,而且颇有些今后“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式。时至今日,双方居民甚至仍旧钟爱着各自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

当然,柏林的东西两区并非事事相左,最大的共同点是工业企业的普遍疲软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过去6年中,全市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下降了40%,大规模上马的基建工程远未起到补救作用——慑于东柏林昂贵的劳动力,不少国际包工头宁愿自己从国外带来子弟兵,而不愿意就地招工……

1999年的柏林能够恢复其湮没的辉煌吗?人们正拭目以待。

德国社会经济内核的冲突与错位,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政治外壳的龟裂。

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德国政治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西德政权由基民盟和社会民党轮流执掌;东德则是共产党一统天下。但从统一时起,德国政坛一直波诡云谲,变幻难测。虽然目前仍在执政的基民盟勉强保持了自己在联邦议会中的优势,但同以往相比,其领先幅度已大为缩减,以自由民主党和绿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党派正在积极运动,彼此组成错综复杂的政党联盟,与两大传统政党分庭抗礼。

以绿党为例:自1979年成立以来,该党以其大力倡导的绿色价值观对德国乃至国际政坛造成了强有力冲击,虽然它曾在1990年大选期间因仅得3.9%的选票而失去了国会议席,但统一后的新生政治空间令绿党枯木逢春,左右逢源。1994年,该党的民众支持率已恢复到了统一之前的较高水平,绿党目前正考虑和社民党组成红绿相间的“番茄党”,在下次大选中对抗基民盟。

脱胎于东德共产党的民主社会党最近几年来也重现生机。虽然其党员人数由全盛时期的200万减少到了今天的12万,但该党在德国东部仍颇具影响力。目前,他们拥有联邦议会中的30个议席。

统一之后,由于只顾自身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潮在德国民众当中甚嚣尘上,各政党纷纷采取妥协政策以迎合选民意愿,新兴党派和政党联盟随之大量涌现,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貌为之焕然一新。目前,全国16个行政区划当中,只有5个受单一政党领导;其余均由多党和政党联盟控制。国际权威人士认为,德国政治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难测的特殊时期。“统一以后的德国将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我们拥有8000万人口,我们拥有欧洲最强大的经济,更为难得的是,我们还拥有良好的传统社会秩序,这对于一个现代化工业国是十分必要的……”德国总理科尔在1996年的一次电视讲话中如是说。他的话无疑让人感受到了统一后德国外交政策明显的倾向性变化。

多年以来,德国被邻居们揶揄为“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德国领导人前往以色列、波兰为二战中的罪孽道歉、毫无怨言地默默承受欧盟的巨额会费等都曾经成为笑柄。但是,当统一后德国的庞大身躯艰难地重新挺立在世界面前时,人们普遍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威胁与忧虑。那么,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这4项影响德国外交政策最重要指标的现状又如何呢?

领土:虽然德国位于欧洲中部的战略要冲,但其领土只占欧洲总面积的11%。人口:德国目前人口总数为8200万,位列欧洲之冠。经济:东德的加入只增加了德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10%,而且使得其年人均产值产生了下滑。统一之前,德国国民年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目前为第十。军事:根据统一之初达成的“4+2”协议,西德国防军和东德人民军实现了合并,其人数已从当时的60万下降到了今天的34万……

由此不难分析出,德国要想在短时期内实现全方位的腾飞具有多么大的难度。有关专家指出,根据目前情况,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至少还需要20~30年。但是二战以来的历史清晰无误地告诉人们,前西德的经济奇迹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中产生的……

奇迹会再次出现吗?全世界的人们正以好奇而忐忑的目光关注着德国的一举一动。

标签:;  ;  ;  ;  

高墙很容易被摧毁,巨大的沟壑很难填满--德国和德国统一后的最新情况_两德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