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的根本:重视个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体论文,重视论文,人性化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企业管理者们几乎都能从理论上认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他们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与员工心目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一致,导致矛盾:现代企业家们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理论时,往往把“人”看作是“群体”,关心人、重视人被笼统地理解为关心、重视作为整体的“员工”的利益。当“员工”被当作是一个整体时,“员工的价值”、“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利益”也就等同了。但是,员工们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可忽视每个员工的个人利益
我们常常会听到企业管理者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管理者承认公司的成绩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努力,肯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决定作用。但事实上,这些企业管理者内心仅仅是认为企业的利益必须依靠员工来实现,员工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言语中并没有包含对每个员工个人努力的认同。
如果仅仅把员工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管理实践中往往就不重视每个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时,管理者就会以企业和全体员工的整体利益加以拒绝:我们不可能仅顾及到你个人的利益。个别管理者甚至会说:“我们就是这样,你如果认为这里不好或者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人”。(事实上,员工轻易被“炒”在当今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已属普遍,这也是企业难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潜台词是:“我们偌大一个企业,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应该是你怕被炒鱿鱼,而不是我们担心失去你”。可见,当“员工”作为整体,管理者是重视的;但是“员工”作为个体,管理者往往认为无关紧要。
难怪许多企业员工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不过是管理者口中漂亮的口号而已,自己在企业中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觉得在管理者看来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认为管理者把企业当作是自家财产,为所欲为,根本不重视员工的感受,没有把员工当人看。这样,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就会弱化,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取报酬。
实际上,员工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地位、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个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他们不喜欢自己被划归某一类人,或某一整体中的人而被当作“类”、“整体”来对待,不太愿意接受按常规、惯例所提供的帮助、服务、待遇等,人们在自己被当作“一般人”对待时容易本能地持冷漠或不合作态度。用一句话来说,人们大都喜欢自己被当成一个个别的人而受到特殊的对待。他们看重的不是组织的管理者是否重视某一类人(如青年、知识分子或员工等),而是注重自己有没有受到重视、重用,自己的才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
让员工感到“受重视,有发展机会”
笔者认为,管理者应该认同如下事实:“我们公司所取得的成绩,凝聚着每一个员工的努力和汗水”。在这里,管理者认识到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是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的发挥,每个企业成员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这样才能把员工个人的追求融汇到企业的目标上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感觉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了企业的价值,自身的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生共存的信念,进而形成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个“青年人为什么想换工作”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青年人选择单位时最注重的不是收入、房子、福利,而是将自己能否在单位中得到充分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在想换工作的青年中,27%的青年是因为“得不到重用”;不想换工作的青年则主要是因为“受重视,有发展机会”。即他们很重视人格的尊严,他们需要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是说,人们有可能宁愿放弃收入高,但人格受损的工作,而追求收入虽低却能得到信任、受到重视、有获得施展自己才华机会的工作。员工总是希望管理者把他们当作个体来进行管理,承认并尊重他们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使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企业中或者说在领导的心目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希望管理者能够关注他们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关心他们个人的处境和困难。这样,每个个体都能体会到管理者浓浓的人情味,每个个体的能力甚至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就会充满生机。
因此,对全体员工的肯定与对每个员工个人努力的赞扬相比,在员工的心目中所引起的反响与共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领导能叫出自己的名字、能亲切地与自己打个招呼、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利用、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能对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赞扬、能关心自己甚至自己的家庭、孩子的衣、食、住、行、健康、受教育、再培训等切身的利益……,对员工来说都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都会有知恩图报的愿望。
从“个体”心态出发进行管理
管理者如果从员工“个体”的这一心态出发,在工作中时刻实践重视个体的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比如说,一位总经理布置下属去干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两种表述:“这件事你必须在明天之前完成,否则将扣你的奖金”和“这里有一件突然下达的紧急任务,必须在明天之前完成,我想来想去只有你最合适,任务交给你有把握,让人放心,希望你能帮忙。看你的了!有什么困难吗?”前一种表述,员工一般也会去完成,但那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不得不去做,有应付和被动的成分,谈不上什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而后一种表述则会让听者为了不辜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而愉快地、满怀感激之情地去做,因此会想方设法去做到最好。
有些管理者认为,这与我们努力培养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不是相违背呢?笔者认为,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放到具体的条件下才有实际的意义。如上海锦江饭店提出的口号:“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们是上海人;在上海人面前我们是锦江人”。就是教育员工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特定身份和地位,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代表的不同范围或不同概念的“集体”,要自觉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集体”的利益和尊严。反过来也说明了,“集体”在不同的前提下内涵是不相同的。但是对每个锦江饭店的员工来说,这个口号似乎还应该加上一句:“在锦江人面前,我是我自己”。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个人”的利益是其他一切利益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因此,承认员工的个人需求,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尊严,不但不会与集体主义精神相违背,反而是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总而言之,只有实施重视个体的人性化管理,才能创造出这样一种团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个体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团体就具备了足够的凝聚力,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