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声结合宽景成像技术对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体会论文_杨映霞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常规超声图像特征,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选择经我科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乳腺导管扩张和3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声像图,对照其病理及其临床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40例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四类,分析病理结果,发现四类声像图反映了同一疾病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结论: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常规超声结合宽景成像技术及该病临床资料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

【关键词】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性乳腺炎;常规超声;宽景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65-02

很多文献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本文分析了40例患者,发现导管扩张与浆细胞两种现象在不同病例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超声图像、最终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因而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1],出现乳腺导管扩张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的诊断是有必要的。另外宽景成像技术的运用,能完整地显示病灶形态、范围及周围组织层次,其图像的连续性、完整性优于一般超声。本文旨在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该组疾病的常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4月~2015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3例和浆细胞性乳腺炎37例,术前均经超声检查,并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逐一分析,其中女性39例(年龄28~63岁,平均40岁),其中2例已绝经,均为经产妇非哺乳期,男性1例、年龄38岁,病史1月~2.5年。

1.2 仪器、观察内容及方法

采用美国GE Logiq 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9~12MHz线阵。患者取仰卧位,沿顺时针方向全面扫查双侧乳房及双侧腋窝,发现肿块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是否清晰、有无包膜、内部及后方回声情况、有无钙化、CDFI表现,腋下淋巴结的情况,对囊性包块探头加压观察内部回声变化,同时采集病灶的宽景图像,检查同时仔细询问临床症状。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39例女性病例均未在哺乳期,发病一般无明显诱因,年龄多在50岁以下,26例位于乳头及乳晕区,2例位于外下象限,1例位于外上象限,10例多发象限,1例位于右侧腋窝,乳头溢液者15例,乳头内陷9例,40例中22例自觉不同程度乳房胀痛不适,或触痛,30例触及肿块,活动度欠佳。

2.2 常规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取决于疾病发展的病理阶段,根据本研究中40例声像图特点,结合相关文献[2-3],笔者将其分为4种类型,部分病例几类声像图同时存在,声像图复杂,误诊率较高。Ⅰ导管扩张型,3例(7.5%) 表现为乳头及乳晕深面导管扩张,内径2.8~7.5mm,部分导管腔内透声差,管壁不同程度增厚,可见有形回声;镜下表现为乳头及乳晕下输乳管扩张,管壁增厚呈玻璃样变,管内有脂类样物质或脱落碎屑。Ⅱ实性肿块型10例(22.5%),包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纵/横径比值<1,5例包块旁伴有导管扩张,CDFI:包块内部多无明显的血流信号,仅3例包块边缘可见少许点、条状血流信号。镜下表现为扩张输乳管管壁破坏,上皮坏死脱落,腔内充满无结构的粉染物,并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Ⅲ囊实混合肿块型19例(42.5%),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包块内见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呈囊实性,未见明显包膜,镜下表现为:导管周围出现小的脂肪坏死灶及大片炎性反应,并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中性白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Ⅳ脓肿样包块并部分伴有瘘管形成13例(27.5%),超声显示多个互通的脓肿样回声病灶,探头加压可见缓慢流动,周围组织常见水肿反应,肿块较表浅,常突破脂肪层到达皮肤,可形成窦道,肿块伴窦道形成者5例,该组主要以切开引流为主,肉眼表现不完整。

①导管扩张型 ②实性肿块型 ③囊实混合肿块型

④脓肿样包块 ⑤脓肿样包块伴有瘘管形成 ⑥宽景图像

3.讨论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组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的乳腺慢性疾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声像图及病理特征。本文对40例患者常规声像图对照病理基础分析如下:病变早期表现为乳头和乳晕下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使乳头下输乳管内出现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而引起导管扩张,此期并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出现乳头溢液,故多数不做手术,本组仅3例,1例因伴发腺病结节而手术处理,2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表现为一根导管扩张, 管腔内或一端可见实性低回声团块,而乳腺导管扩张多表现为多条导管扩张,导管内透声差,因部分可见沉积物,易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着病程的逐步发展,含脂质的分泌物在管腔大量积聚,导管内分泌物分解,其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导管壁炎症浸润及纤维增生,进而刺激性物质穿破导管溢到管周和乳腺间质,发生炎症反应,出现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程进一步发展,继发感染时,可形成脓肿,最后破溃窦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声像图会表现为实性肿块、囊实性肿块及脓肿样包块并部分伴有瘘管形成。该组病例实性肿块型主要误诊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纤维腺瘤多形态规则,伴侧方声影,有明显包膜回声,周边未见明显扩张导管;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位于外上象限,边缘可见毛刺,后方回声衰减及内部可见沙粒样钙化,纵横比>1,同侧腋窝可见结构异常的肿大淋巴结;浆细胞性乳腺炎多为中青年女性,病灶多见于乳头及乳晕深方,形态虽不规则,但纵横比<1,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同时周边可伴有不同程度扩张的导管,部分同侧腋窝会出现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囊实性肿块型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实性部分内可见明显血流信号。脓肿样包块型误诊为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哺乳期,并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于经产妇非哺乳期,并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常规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强优势,同时可动态观察病程进展及治疗前后疗效评价,该组疾病声像图虽错综复杂,但病理与声像图表现相互对应,结合临床症状仔细分析声像图,确定超声分型,并采集宽景,尽可能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确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陈瑞芬,刘红刚.临床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9.

[2] 付士地,王超,陆峥. 超声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2) :137-138.

[3]周凤英.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2014,29(4) :158-160.

论文作者:杨映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  ;  ;  ;  ;  ;  ;  ;  

常规超声结合宽景成像技术对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体会论文_杨映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