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对抗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同时对25例常规组患者施以西医治疗,对25例研究组患者予以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研究组为96%,研究组比常规组高12%,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西医治疗,中药治疗能够更好地稳定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减轻其临床症状,促进其身体康复,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治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心律失常是临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机体心脏冲动传导严重障碍,从而导致心节律或是频率失常,临床表现是胸闷不舒、心电图异常及心前区不适等相关症状,若患者的病情严重则会对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需要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为了分析中药治疗用于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对比研究,详细报告整理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4年9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心悸等症状。经随机分组后,每组各患者25例:常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56.2±3.6);研究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58.2±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需接受基础治疗,包括静脉滴注肌苷、三磷酸腺苷,予以抗凝降脂处理。然后,对25例常规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服用药物为盐酸普罗帕酮,每天3次,每次3片。25例研究组患者则采取中药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治疗,药汤成分为:炙甘草9克、麻黄10克、细辛6克、黄芪30克、制附子8克、丹参15克、桂枝12克,熬药汤前,制附子需先煎,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适当加减药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肾阳虚者加红参10克(红参另炖)、制附子改为15克;气阴两虚者可加西洋参10克(西洋参另炖)、麦冬15克、黄精、玉竹、五味子各10克;心脉痹阻者丹参改为30克、红花和人参各10克。药汤水煎2次,每次300ml,每天1剂,分2次口服,以15天为一个疗程。
1.3评定标准
将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心肌缺血、心悸等症状已经全部消失,心率跳动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心肌缺血、心悸等症状大幅度减轻,心动过速问题也得到较好改善;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恶化或没有得到缓解。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好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那么表示研究组与常规组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则说明研究组与常规组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相关统计学意义。
治疗一段时
2.结果
间后,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常规组显效14例,所占比例为56%;有效7例,所占比例为28%;无效4例,所占比例为16%;治疗总有效率为84%。研究组显效16例,所占比例为64%;有效8例,所占比例为32%;无效1例,所占比例为4%;治疗总有效率为96%。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常规组显效例数比研究组少2例,有效例数比研究组少1例,无效例数比研究组多3例,治疗总有效率比研究组低12%。可见,两组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在急性心肌梗塞或是心力衰竭的发作中很常见,西医认为,若患者的心率大于100 次/min,则会引发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呼吸困难及胸闷[4]。临床上应用心电图来确诊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医务人员行心电图检测前,需按照其各体征变化情况及以往病史进行诊断,仔细查看其节律、心率变化状况、发作起止时间等,这对于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非常关键。
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治疗,当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时,可能给其心脏功能造成损伤,致使出现心力衰竭现象,继而将给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健康的作息、饮食等习惯越来越普遍,心律失常的发病几率也逐渐上升。对此,临床多通过倍他乐克、盐酸胺碘酮片等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这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这些药物有明显副作用,可能给患者肝肾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心律失常属于胸痹、心悸等疾病的范畴,主要因外邪内侵、情志失调和饮食不当的影响,使机体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受到妨碍,导致人体出现悸动不安、心神失调现象,宜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调和阴阳、驱邪扶正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人参可补脾益肺、复脉固脱,丹参能活血化瘀、促进心肌代谢,桂枝可助阳化气、温通经脉,赤白芍可除血痹、止痛益气,甘草对脉结代、心气虚有较好效果,珍珠母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琥珀可宁心安神,五味子能滋补养阴、强身健体,麦冬可养阴润肺,多药合用能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疗。因此,临床可用此中医药方治疗心律失常。
本文对我院50例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展开了对比分析,统计发现,研究组临床效果更显著。具体来说,研究组的显效率比常规组高8%,有效率比常规组高4%,无效率比常规组低12%,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12%。
综上所述,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应用中药治疗手段,能够较好地控制住患者病情,对患者身体恢复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均有较大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大面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力. 抗心律失常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6,03:203.
[2]高和德. 甜味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4,29:28-29.
[3]方文贤.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医生,2001,04:52-55.
[4]郭继鸿.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应用优势[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04:198-201.
[5]朱俊. 中国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现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05:54-62.
论文作者:徐志鑫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失常论文; 效果论文; 所占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