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工作论文,对策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更应明确分析新情况、掌握新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宣传和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有些人以为己为轴心,把为人当作手段;有些人醉心于自我设计,以至有些学生读书为我的思想逐渐膨胀为私欲;有些人只注重眼前、注重功用。如此种种,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将会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以至混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是教育部关于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强调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但有的人却对创新人才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强调创新,就可以忽视思想政治方面,诸如不参加政治学习、纪律松弛、将集体荣誉和他人利益置之脑后。应该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科学技术业务的培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学习将会失去动力,人生将会没有理想,如果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实惠,这种思想境界很难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难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三是青年教师本身思想比较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存在也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课题。目前高校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已占全体教师总量的50%左右,有的院系和专业的年轻教师比例还要高。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这一部分年轻教师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进校工作的,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鲜的东西,对未来有着憧憬和追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少数年轻教师由于其本身社会实践锻炼较为欠缺,对社会主义认识也较为肤浅,理想信念有时会发生偏移。这样的年轻教师虽然数量不大,但在高校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四是如何将理论灌输与把握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理论灌输,没有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事倍功半。当然,理论灌输又必须联系现实,只有对现实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理论,脱离现实的纯理论灌输也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长期以来,高校理论灌输的效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论灌输与现实把握脱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两课”教育应该着力寻找理论灌输与把握现实的衔接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位、有效。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会不断发现更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新课题。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高效地展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观、立体工程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一种系统观,一方面对学生要加强以“两课”为主渠道的系统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实践锻炼也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把握理论,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水平。此外,说理、说服不是万能的,不管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均要有给师生言行定位的规范和纪律,唯此才能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且有纪必依、违纪必究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规范和纪律的特殊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立体的工程。一方面,要遵照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硬件实施和软件条件一齐上。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投入不行,要有场所、有工具、有手段,也要有诸如网络技术、传媒技术在内的现代化设施,更要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氛围。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起抓。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科学、有规律,循序渐进。要克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的事的思想观念,使之真正成为党政工团各部门应有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实效。效益观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难以形成客观的评估机制,工作中就没有参照系,甚至会盲目进行。高校经常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动应付的局面,与目标不明、效益评估难以正常开展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效益,既要有定性规定,也要有定量规定。尤其是定量规定,尽管多年来高校一直在探索,有的也已拿出了德育定量评估方案,但总难以形成较为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机制,故也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特殊运作模式。为此,各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规定学生的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实践锻炼、交往、衣、食、住、行诸方面的行为模式开始,并逐项量化,经过不断实验逐步使之客观化、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效益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第二,建立知识型、专业型、研究型的政工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整体素质也应不断地提高。首先,政工人员应扩大知识面,以便于与大学生开展广泛的思想交流,做好思想的疏导和引导工作。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停留在“管”上面,而且,为管而管的思想政治工作容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矛盾,使大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同时,政工干部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开阔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有利于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其次,政工人员还应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学术研究特色。实践证明,有学术专长的政工人员在学生中会有一定威望,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这里要指出的是,专业型、研究型的政工人员并不是一定要从事其他某个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学科要求较高的专业。再次,全体教职工均有责任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做好工作,而且,不同岗位的人员,其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的功能,仅仅是工作重点、运作方式和所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所区别而已。
第三,“两课”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心坎里。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系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应该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和考察,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活动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抓。一方面,作为教学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要有面对全体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计划,并且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在时间上可以是教学时间,也可以是业余时间,当然最好是利用假期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在方法上可以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等。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要有指导教师,哪怕是学生独自开展实践活动也应有教师指导;要提供一定的经费,以便学生能正常地开展实践活动;要有相对稳定的有说服力的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真正能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激发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走出课堂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完善课堂教学。因此,在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进课堂上讲台,谈体会、谈理论、谈人生感受和理想。
第四,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但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很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校园的硬环境建设要注重精神内涵。校园中诸如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道路、绿化、服务实施等硬环境建设只要有经费投入是容易办到和做好的,要注意的是,硬环境内涵着精神因素,它是思想政治观念等精神因素的重要载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实现有机的统一也是学校稳定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应该坚持全方位、高品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是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反对迷信,反对腐朽没落的思想侵蚀。与此相配,要有比较实用和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再一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它既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也包括陶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科学理论、法律、伦理道德等,应重视有针对性的校纪校规的制订和推行。同时,不能忽视培养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氛围,要广泛开展诸如爱心基金、送温暖、无偿献血等道德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和人生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