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240
【摘 要】目的:临床观察推拿疗法治疗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对63例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采用药物配合牵引合并推拿疗法组(观察组33例)和药物配合牵引组(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推断出推拿疗法对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采用x2检验,P<0.05。结论: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手术的方法解决有一定的难度,而推拿疗法是有效地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交叉型;推拿;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3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目前临床上的报道主要以同侧椎间盘突出引起同侧的下肢放射痛为主,而作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患者表现出“交叉”的特点(暂称之为“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一侧的下肢出现放射痛,而CT或MRI等影像学上却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对侧。现将2010-2014发现的63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交叉”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其中男性为41例,女性为2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45岁;腰椎间盘左侧突出引起右侧下肢放射痛者为37例,相反者为26例;表现为L4/5椎间盘50例,L5/S1 椎间盘的13例。63例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病例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LDH 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既往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或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消失,部分患者有腰活动受限;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④腰椎CT 及MRI 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1.2.2纳入标准
⑴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⑵年龄: 18~65周岁。
⑶腰椎间盘突出与坐骨神经放射痛不在同一肢体侧面。
1.2.3 排除标准
⑴腰椎间盘突出与坐骨神经放射痛在同一肢体侧面;
⑵合并严重的其它器质性病变(包括恶性肿瘤、骨折、骨髓炎、腰椎滑脱等);
⑶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口服大活络胶囊配合牵引与推拿疗法结合治疗。
⑴大活络胶囊的使用方法: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生产企业: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规格:每粒装0.25g。)
⑵牵引疗法:
采用广州市羊城机械厂生产的ATA-ⅡE型E微电脑自动牵引床。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以患者的肋弓下缘和髂嵴上缘为标志,用牵引床的中间两条带进行固定后,再用上下两条带进行固定,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可以伸进四指为度。启动电源开关,调整牵引指数(牵引重量为30kg,时间设定20min,牵引时间4min,间歇时间为1min),间断牵引,20min后结束。
⑶推拿疗法的操作方法:
①放松手法:用揉法、滚法、推法在腰骶部操作,各2min;用拿法、弹拨法在双侧操作,各2min。
②腰椎斜扳法:即患者侧卧,下肢在下者伸直,在上者屈曲;医者立于其正对面,一手以肘抵住其肩,以手扶其上臂;另一前臂近肘部抵住其臀部,双手协同用力,逐渐伸展至有阻力时,突然发力,听到“啪”地一声时,手法成功。
③摇腰法:患者仰卧,医者立其右侧。患者双侧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扶住其双侧膝关节,一手扶住双踝,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摇腰1min,操作结束。
第一周1次/d,第二周开始1次/2d,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2 对照组 采用大活络胶囊口服配合牵引治疗。
⑴大活络胶囊的使用方法:同观察组。
⑵牵引疗法:同观察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x2 检验。
2 疗效评价和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LDH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结果:x2=7.320,v=2,P=0.026,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认识
主要有三种观点[3]:⑴机械受压学说,认为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因,主要指同侧神经根的症状;⑵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认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神经根产生充血、水肿、炎症变化,从而产生相关症状。⑶自家免疫学说,即自体对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产生免疫,从而引发相关症状。
3.2 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机理
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机理与上述的几种情况不吻合。有人[4]做过此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侧的手术探查,发现75%的症状侧的神经根张力过高,色泽灰暗,伴静脉怒张、水肿粘连,侧隐窝相对狭窄。并提出了痛觉传导变异的观点予以解释。而笔者认为,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为:⑴一侧的椎间盘突出后,推动椎管内的组织结构向对侧整体发生位移,从而使对侧的椎间孔变小或使神经根出现挤压,而同侧的神经根未受影响所致;⑵腰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椎体整体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代偿性的旋转位移,位移后的对侧椎间孔变小,而同侧的椎间孔相对的得到代偿性的改善,从而引发本病。
3.3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
现在已经研究证明[5],推拿可纠正脊柱的生理弧度及侧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 解除肌肉的痉挛, 并使髓核发生位移, 改变神经根和突出物的位置关系, 分离神经根的黏连, 解除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 使症状消失或缓解。特别是腰椎斜板法是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法[6],已经为临床所广泛使用。
3.4 结论
交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后,腰椎失代偿情况下,诱发对侧神经根出现炎性反应或间接机械压迫的一种特殊情况,其主要的发病因素还是腰椎间盘突出。而传统的推拿疗法对这种腰椎间盘失代偿的状态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2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1-202.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1-132.
[4] 马北辰,贾明鸣.单侧腰椎间盘突出致对侧下肢痛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09,6:19.
[5] 赵文海,赵长伟,冷向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的梳理及探索[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4,25(2):199-201.
[6] 郭汝松,林伟锋,田强,等.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颈腰痛杂志,2009 ,30 (1):84-85.
论文作者:曲崇正,薛平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患者论文; 神经论文; 腰椎论文; 下肢论文; 疗效论文; 疗法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