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唐晓芳

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管理局 518000

摘要: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且处在持续发展的态势之中,扩大城市规模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必须设立更高的城市发展指标,并关注生态园林建设。要使城镇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就需要把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的城市环境作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指标。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际,从城市园林设计当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为起点进行阐述,介绍了具体的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方案。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设计;设计创新

引言:

为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我国的各政府部门必须和相关部门协调处理好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园林设计,并积极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 城市园林设计对海绵城市理论的使用原则

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要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到“海绵体”赋予城市的较大的自主协调能力。城市园林设计应将海绵城市作为设计重点,旨在提高其面对各类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时的处理能力,并最终增加城市的抗灾能力。为提高城市的给排水协调性,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就要充分关注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并要将海绵城市理论中的保护生态环境、展现节能环保效益作为城市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主要目标,紧密遵循整体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统筹建设原则。

2 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千佛山地理区位较好,位于济南中心城南部,且交通便利。千佛山景区地质构造独特且绿化率较高,能够为济南城市泉群水源提供重要补给。在千佛山风景区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应用,项目的主要设计区为景区西部片区,项目重点为雨水综合利用工程。

千佛山景区西部片区场地内侧的组成主要是活动广场,此外还包括大量的小园路。对片区现场进行勘察之后,设计人员了解到片区广场及小园路并没有进行铺装和装饰,并且存在大量直接裸露的黄土,缺乏应有的基础设施,片区内游人随意搭建坐凳的情况较多,导致片区内混乱无序。该片区中的主要使用人群为老年人,主要将该片区作为休闲健身场所,且片区内的多条小路直接连接丁香路。

对片区中的广场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显示,片区内的广场数量为10余处,广场保存并不完好,大部分经由人为踩踏,因此广场场地较为平坦,且有相应的休息坐凳散布其中。该片区内的广场部分曾经被修整过,修整时主要采用黄沙对路面进行铺装。

广场内也有少量植物存在,以成年侧柏为主,并夹杂着少量的杂生阔叶树种,在林下分布的还有部分低矮的植被,包括野生杂灌木及地被植物等,广场具有较高的郁闭度,并形成林荫广场,且景观通透性良好。广场周围也有部分人工栽种的卫矛、麦冬等绿化植物。

片区的地势南高北低,且具有高差,高差值约为20m。且各个广场之间也存在高差,分布形式为台地分布,台地高差较为明显的广场区位是南北向。在片区内部有1处雨水收集沟池和2处雨水冲刷形成的冲沟分布。具体见下图1。

3 千佛山西部片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

千佛山西部片区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区域内的雨水渗透率,改善片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并结合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合理的利用雨洪,不断提高景区内的绿化率,确保片区具有良好的雨水吸纳功能,同时能够高效的进行蓄渗和缓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来构建完善的雨水系统。下图2 展示的即为千佛山西部片区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园林设计的总体规划设计图。

图1 现状竖向分析图

图2 总体规划设计图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4.1 精准计算千佛山景区海绵城市建设与园林设计控制指标

将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作为控制目标对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控制时,设计人员要保证设施的调蓄容积满足工程需求,指标要求应以“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为基准,并确保达到这一标准。

容积法在设计调蓄容积的过程中较为常用,计算公式为V= 10HφF。在这一公式中,各个字母都代表着相应的变量,其中V代表的是设计调蓄容积,单位是m3。H代表的是设计降雨量,单位是mm。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则是φ,汇水面积单位是hm2,在此则为F。济南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对千佛山风景区的控制指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85%,在这一控制目标下,需要设计人员对设计降雨量和进行控制,并将其设定为41.3毫米,在这一降水量下,对景区的调蓄容积进行计算可知,其需要按照满足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容积进行设计把控。(千佛山景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3;汇水面积为169hm2)

4.2 科学制定设计方案

在对千佛山西部片区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以当地的地形要素和环境要素为基准,并结合场地实际大小和功能规划的要求,对雨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最终的设计方案为多种措施并用,包括微地形处理措施、层层拦蓄措施等,同时注重增加绿地率,结合景观要求打造微型水体景观等,使得该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径流雨水渗透、调蓄能力,有利于改善局部生态。

4.3 合理选择工程措施

(1)生物滞留设施

在景区内北部区域,存在部分低洼区和山谷冲沟拦蓄的末端区,对于该区域需要做好雨水渗透工作,此处主要采取的措施为设置生物滞留设施,该设施具有0.3米的平均蓄水深度,如图 所示。本工程主要应用的生物滞留措施为旱溪、雨水花园等,在设置时适当的将部分绿地改造成生物滞留措施,可以高效的对雨水进行末端收集与渗透。该区域栽种有水生植物,可以一并实现对雨水的净化。

图3 生物滞留设施断面示意图

(2)下沉式绿地

该工程中通过应用下沉式绿地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滞留,在设置下沉式绿地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绿化种植相结合,适当的对地形进行整理,并将路沿石进行改造,可以实现下沉式绿地的合理构建。下沉式绿地具有0.1-0.15米的蓄水深度,当雨水超过下沉式绿地的蓄水高度时,超标的雨水会自然溢流进山体绿地或流入周边雨水收集设施。

(3)蓄水模块

蓄水模块可以使雨水的存续量增加,因此,可以将其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层,通过合理增加蓄水模块的设置,来保证雨水花园的蓄水量。

(4)透水铺装

基于广场中多处土地裸露的现状,需要对其进行铺装,选择的铺装材料为糠粮砂,采用的面层材料为透水材料,铺装完成后形成林下广场,具有良好的雨水下渗效益。在其他区域也进行了生态铺装,采用了透水砖铺装和嵌草铺装等透水性较好的铺装形式,显著的提升了园路及广场上的雨水渗透率。也可设置渗透塘,如,在山南破底处存在三处低洼地,这也是雨水汇集地,其中有两处属于自然深坑,因此可将渗透塘设置于这三处,实现净水、蓄水、减弱峰值流量等效果。如图所示。

图4 渗透塘示意图

(5)园路导水设施

园路导水设施的设置是一种较为创新的排水理念,将其设置在部分道路区域,能够对原有山体上流入道路的雨水进行重新引导和拦蓄,确保道路系统与排水系统的合理结合,形成科学的山体园路的导水系统。如图5所示。

图5 千佛山景区雨水引导平面图

(6)水平阶、鱼鳞坑

千佛山景区的部分地形区的坡度较陡,在这些区域可以设置水平阶及鱼鳞坑,以有效调整坡度,使其整体向缓,并以此降低雨水流速,延长雨水滞留时长,提高雨水存蓄效率。对于部分土层较薄的区域,其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可以将鱼鳞坑设置在这些区域,并进行苗木栽植,可以实现增加下沉式绿地面积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双重治理目标。

(7)蓄水池

蓄水池的合理设置可以提高雨水的再利用效率,可以在千佛山西部片区内允许的区域设计蓄水池,以收集和存蓄雨水,为山体提供充足的水源补给。

5 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理论,可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充分应用于城市园林设计,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力度推广和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必须始终明确海绵城市理论的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通过使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园林规划进行合理设计,使园林构造更加符合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

参考文献:

[1]党晓娟,董王安.“海绵城市”建设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8(05)

[2]王倩.市政园林设计工作中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

[3]熊颖.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03)

论文作者:唐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唐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