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思考_农产品加工论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思考_农产品加工论文

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随着加入WTO 日程的临近,社会各界都将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任,寄厚望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腾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颁布,更是聚焦于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就此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并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1.农业进入新阶段,需要农产品加工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担负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任。改革开放2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进入了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日益突出。目前,农产品积压高达年产量的1.5 倍, 造成财政不堪重负。 1998 年全国粮食企业亏损挂帐达2140亿元。据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四省统计,早稻压库305 亿公斤,亏损金额共达285亿元,加上累计稻谷收购资金积压428亿元,亏损挂帐达713亿元,成了各省财政的沉重包袱,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成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制约。

造成农产品积压的症结是多方面的,既有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原因;也有粮库建设落后,库容不足的原因;还有区域间农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的制约,但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和平衡农产品供求的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制约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我国人均粮食400公斤,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 就出现销售不旺、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2.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严重滞后于自身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农产品的总产量来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从农业总产值,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出口创汇等指标分析,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以食品工业为例,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还不及1/3。具体领域差异:

粮食加工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大国,粮食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粮食储藏、转化和深加工水平的落后,出现了粮食高产与高效的非同步发展,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据统计,我国储粮损耗率高达9%,比发达国家高出8个百分点,产后加工损耗率也高达3~7.5%,每年储藏与加工损耗粮食388亿公斤。 全国年加工面粉只有6500 万吨, 精加工仅占面粉总量的37 %。 大米精加工能力只有1400吨,只占大米生产量的11.7%。表明我国目前粮食加工的总体水平落后,尚处于初级加工或粗放加工的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增值效应的提高和粮食资源的利用率。

水果加工业。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起源最早、水果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1998 年总产量达到5452.9万吨,其中苹果1948.1万吨,梨727.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柑橘859万吨,在巴西和美国之后位居第三,但加工能力较低, 仅占总产量的7~8%,90%以上是鲜销。以苹果为例,1996年世界苹果加工总量为920万吨,世界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平均21.8%, 我国尽管加工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位,但加工率仅为4.6%,位居世界第20位, 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第一位德国的75.22%相比,差距更是悬殊。同时, 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较低不足总量的15%,烂果率较高大于25%,再加之高档果率不足5%,从而必然造成普遍的卖果难。

肉奶加工业。改革以来,我国肉类总产量实现了19年的持续增长,年均递增11.3%,1997年总产量达到5144万吨,占世界总量22亿吨的23.3%,成为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其中,猪肉和羊肉总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9%和20.6%。但加工业落后,1997年加工肉类制品产量仅为200万吨,占总产量的3.9 %。 以奶类为主的乳类产量1997年达到80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5%,乳产品产量为56.5万吨,仅占生产总量的7%。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繁重而迫切的任务,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农产品加工业,致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积重难返之势,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在生产方面,长期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以满足鲜食为首位需求,存在优质鲜食、劣质加工的传统观念,忽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农业收益的低下。一般而言,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畜禽加工增值1—3倍,薯类1—3倍,果蔬加工增值高达1—10倍。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仅为20—100%,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0.43:1,国外则增值在 3倍以上。在消费方面,国民消费结构以鲜食为主,对加工品的消费比例较低,膳食中加工品比例不足30%,不足国外80%的1/2。膳食结构的优化, 以及国民的营养与健康,都有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适宜的加工品种缺乏,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加工要求有专门的品种和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基地,才能保证加工品的质量。国外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基地的选择上,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国内长期的直接消费需求,使得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并且没有稳定的专用基地,造成加工企业成本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低劣。

以苹果为例,适合鲜食的红富士品种是生产中广泛种植的苹果品种,但对加工榨汁而言,存在含酸量低、出汁率低、加工性能差的缺陷,不适合作为浓缩果汁的生产原料,加之各企业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收购的原料品种混杂,难以实现规格化,更造成质量的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收益。从而形成大量原料进口,国内苹果却大量积压的局面。

3.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我国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产中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产中,一直忽视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靠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只能依赖硬件进口,以致于出现国内一些大的食品行业被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核心原因还是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

当然,创新不是目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在目前形势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显得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杆,1000万吨的米糠,1000 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目前, 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美国ADM 公司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利用能力,已实现完全清洁生产(无污生产)。

从加工产品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 多种, 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为20种左右。在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 面包屑粉、炸鱼拖粉等品种方面,仍为空白。 食用油方面, 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我国仅为几种。在果蔬、肉类、 乳品加工方面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5.加工企业技术设备水平低,加工能力小,布局不合理。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证。只有如此,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加工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同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的问题,中小企业居多,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还与大企业分割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没有按照加工资源禀赋来布局,过分集中或疏散,造成成本增加和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6.行业标准不健全,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体系不完善。尽管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产品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存在标准陈旧、有失规范、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或与国际不接轨的现象,造成行业标准的管理、制定、检测不规范。同时,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参与国际竞争。国外许多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 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而国内5 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 只有133 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HACCP 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应用更是薄弱。在产品标准、生产工艺、 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与国外的差异,将成为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关键,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7.宏观管理存在“婆婆过多”现象,缺乏相互协调。农产品加工业既不是单纯的农业,也不是单纯的工业,是界于两者之间的产业,属新型边缘产业,被业内人士称为1.5产业。在现实管理中, 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现象。农产品加工业的多部门管理和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使得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一协调,也没有哪个部门让业退出,这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取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制约。产、加、销脱节管理的现实,使得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畅,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与建设,还形成了加工企业优质原料缺乏,而一般农产品原料却大量积压,外销不畅、内销不旺,以致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这样的管理体系很难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形势需要,更不能促进我国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实施产业化运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依靠科技的介入,推行“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模式”,实现产业化升级。通过出一批成果、扶一批企业、建一批基地、摸一套机制的整体思路,切实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进步。

1.加强领导协调,营造发展环境,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政府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领导;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宣传,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力度,形成中央、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或基金,积极营造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良好社会环境,培育一批现代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2.增加科技投入,推进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和市场一样,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也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升级的阶梯和腾飞的双翼。只有以科技为先导,农产品加工业才会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力度,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科技的发展,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扭转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十五期间的各项科技计划中重点予以支持,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3.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引导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名牌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名牌企业的培养与发展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和升级的关键与根本所在。针对管理部门过多的现实,政府应制定有关金融、财政、税收和技术的支持政策,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的协调管理工作。根据企业的市场、效益、技术含量、管理等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公开竞争的新型管理方式,确定一批经济实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示范企业,重点给予政策与技术支持,组织科技人员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采取自研、引进、消化、吸收、管理培训等手段,促其尽快发展与壮大,从而带动行业的整体进步。

4.采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运营一体化,是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种类,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苹果、柑橘、奶类等品种,在重点生产区域,如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新疆、兰州、宁夏、重庆、河北等主要生产省份,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形式,重点抓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中,要特别突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依靠基地的建设,体现西部开发科技先行,农产品加工优先的原则,实现中西部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

5.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行,引导科研单位的参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行,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通过技术的推广、基地的建立、企业的扶持,实现产学研、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推行“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新型运营模式,促进农户、科研单位、企业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依托的规模化新型产业化运营机制和模式,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与升级。同时,为步履艰难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寻突破口。

6.建立健全全国性、区域性的农产品市场与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市场、技术、信息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尽快建立起可辐射全国的市场、技术信息网络,并建立起相应的专家咨询服务系统,指导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避免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出现。

标签:;  ;  ;  ;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思考_农产品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