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羞耻感文化对实施“德治”战略的意义_以德治国论文

浅析中国羞耻感文化对实施“德治”战略的意义_以德治国论文

中华耻感文化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中华论文,以德论文,意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其中“以德治国”的思想 ,为新世纪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自古重道德、重道德教化,并拥有以德治国的辉煌 智慧。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深入民族精神的深层,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源于先 秦 时期的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 实践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掘、继承和弘扬耻感文化,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 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耻感文化源远流长

耻感文化是中华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耻”的道德修养历来为仁人志士所 重视。孔子认为,有耻、知耻是士不可缺少的品质。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提出 了“耻”这一观念。孟子则明确指出羞耻之心对人的重要性。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强调人 应 当知耻,“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1]清末龚自珍提出了著名的“廉 耻论”,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2]他更是将 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羞耻观念作为道德情感的一种,不仅见诸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浩瀚书典,更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观念,仅从大家常用的“鲜廉寡耻”、“恬不知耻 ”、“知耻而后勇”等俗语中就可看出羞耻观对中国民众影响之深远。耻感文化将对可耻之 事的感受及其行为调整作为主要内容,将羞耻感作为人类内心深处判断是非善恶的一个标准 ,并与荣誉感一起反、正两面形成推动道德进步的巨大动力。耻感文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因此探讨传统耻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当今落实 “以德治国”方略必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耻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知耻与不知耻为觉悟高低之别,有耻与无耻为道德情操优劣之分。几千年传统伦理孕育出 的耻感文化在培育社会公德、提高个人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 涵。在注重诸如忠诚爱国、正直无私、克己奉公、宽厚善良、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传统美 德外,人们也应该面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诱感而耻于卑污、自私、阴险和贪婪。北京大学伦理 学教授何怀宏先生对此最通俗解释: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你可以做不 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 道 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的最后屏障。以当前揭示出来的那些大 大小小的贪官为例,假如他们还有一点点真正的羞耻之心,他们便不会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 不择手段地攫为己有,乃至让自己贪婪的私欲膨胀到自绝于社会、备受唾弃的地步。1980年 8月,邓小平同志极其深刻地批判了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 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批评了有些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的种种 “非常可耻”的言行。孔子把国家太平富强时自己不思进取,甘于贫贱视为耻辱,把国家贫 穷动乱时自己贪图富贵、不顾百姓也视为耻辱,这在今天仍有一定现实意义。有些人身为人 民“公仆”,自己坐着高级轿车,安享山珍海味,却无视失学儿童、缺衣少食的百姓,他们 何止是可耻而应是可恶可鄙了。

几千年来,以羞耻心为基石的荣辱观写就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从首阳山伯夷、叔齐拒 食周粟而亡、封建王朝改朝换代中忠臣义士的殉节到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吉鸿昌等无 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正义和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贯穿其中的是耻于背叛、耻 于投降、耻于退缩、耻于失败、耻于腐败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耻感文化奠定 了他们的高洁品质。在当今社会,那些面对落水儿童漠然视之的游人,面对肆虐歹徒却噤若 寒婵的路人,那些麻木的眼神,可怜的灵魂,已经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羞耻之心践踏得支离 破碎。因此,树立正确的耻感文化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标准已刻不容缓。

三、耻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精神

知耻为立人之大节。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3]一个人知 耻 ,方能有所奋进,且能有所不为。人若失掉了羞耻之心,则会陷入堕落、麻木、萎靡、苟且 、卑污的境地,善不知好、恶不知耻,且无所不为,什么违法乱纪、不道德的坏事情都会干 得出来。知耻的道德规范作用对于国家和民族也有重要的意义。人民有耻,社会风俗才能善 美,领导有耻,国家的尊严才能得到维护。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所有成员都能切切实 实地觉悟“礼义廉耻”,国家才有复兴、昌盛的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 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竞争、讲求效率、提倡个人价值等新观念日渐深入 人心,新的社会环境在鼓励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多做贡献方面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空间环境 。耻感文化中“耻于落后、耻于无知、耻于懒惰”的精神焕发出催人奋进的巨大活力。面对 下岗压力、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压力,面对个人价值亟需得到社会认同和舆 论赞许的压力,以落后平庸为耻,以不思进取为耻,以精神生活空虚、知识文化贫乏为耻的 观念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鼓励靠自己双手先富起来的人,而唾弃为富不仁、 骄侈淫逸;我们鼓励个人发展、自强不息,而反对损人利己、不公平竞争。尽管在不同的时 代耻感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但耻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当今 时代仍不失为激励我们进取、向上的道德力量。

四、耻感文化有助于强化主观道德修养,加强自律

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自省、慎独、知耻改过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耻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要时刻注重慎独、反思,防止犯错误,万一犯 了错误,也会立刻意识到错误而产生羞耻之感,从而改过向善。正如朱熹所说:“知耻是由 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4]

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是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人要经常进行自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 为使之符合道德的标准。曾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主张“内自省”,孟子的“自反 ”均是指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后来的思想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责己”之说。这一 系列主张都是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辨察自我意识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严 于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十会重要的价 值,是我们应当发扬光大的。

慎独是我国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以耻感文化为基础的 自我修养的功夫之一,它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慎独就是要求一个人在没有 任何人监督,又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原则和规范,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在 早期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中都曾提出“君子慎其独”的思想。朱熹认为,戒慎是对 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未发作时的一种警觉,是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外表上的君子好当 ,背地里的君子却难做。人们只有过了“慎独”关,在道德上、事业上才能有真正的长进。 历史证明,能够站在道德颠峰的伟人都很注重内省、慎独。当今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压力沉重,一些人步履匆匆,心灵蒙尘,已经很少能够时常静心澄虑,反躬自省了。 如果现代人能够掌握和运用慎独的方法,时常检查自己,克制自己的言行,就能大大地增强 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能力。

知耻改过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不能恒久 地保持自己的品德,也许会因此而承受羞辱,如固守不改,就难免于耻辱。“耻之一字,乃 人 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 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5]人无羞耻,百事敢为。有了羞耻,就可以把 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控制在合理的道德规范中,知可为与不可为,时时提醒自己、警策自己, 从而不断进步和完善。改过向善是道德修养中会常常碰到的问题。时常用道德的标准检查自 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地努力克服、去除各种心灵深处的私欲、杂念,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 过错已经出现,也会很快发现并自我忏悔,知过必改。

道德教化可以使人除恶崇善、知耻而无向邪之心、品德高尚、境界升华,从而达到社会稳 定国泰民安。耻感文化是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就必 须加强对耻感文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才能成功地实践新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 方略。

标签:;  ;  ;  ;  ;  ;  

浅析中国羞耻感文化对实施“德治”战略的意义_以德治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