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特征_中国园林论文

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特征_中国园林论文

中国古园林审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论文,园林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园林之美非常丰富。每座园林从一个个的具体构件或要素,到它们的组合,到园林的整体,都是很有价值的旅游审美对象,都很值得观赏玩味。但是不得要领的观赏玩味,往往难以领略它们的妙趣。只有把握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特征,才能获得最高的审美效应。

中国古代园林是有别于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自然式园林,其审美特征主要是能动模仿自然、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等。

一 能动模仿自然

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美景的缩影,令人们能够从中偎依大自然的怀抱,观赏大自然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呼吸大自然的空气,乃至静听大自然的乐音,这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道路,最初便是注重选择自然,进而又崇尚模仿自然,而模仿自然,又从机械的模仿提高到能动的模仿,即把模仿与艺术创造综合起来,使园林成为一种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品。

能动模仿自然建造园林,充分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自然是最美的。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就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虽然是比德的审美方式,但是肯定了自然山水是聪明的人和厚道的人乐于欣赏的自然美。庄子在《天道》中则明确地提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即认为事物处于自然状态下才是最美的。据此,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家们认定,园林只有模仿自然,成为自然与人力的结合体,才有美可言。

能动模仿自然的基本要求是:园林以表现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能利用自然山水的要顺应自然山水,须造山理池的也要宛自天成。具体地说,就是要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

(一)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就是源于自然,反映自然,向自然学习。“天人合一”审美观认为,师法自然就是要讲求真(“法天贵真”),要有天然野趣(“天趣自然”)。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园治》中,就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标准。

造园师法自然的具体要求是,山水花木等要素、各要素的组合、全园的总体,都要如同山水花木自然之景,符合山水花木自然生成规律。有关要素,如假山峰峦要如同真山峰峦的形状、气势和岩石纹理,所理池沼要如同自然之水曲折起伏,花木设置要如同天生花木疏密错杂富有天然野趣。各要素组合,如人造山与水要如同自然山水相辅相成,假山峰、涧、坡、洞要如同自然之山联结自如。全园总体,则要有自然山水花木的形状、气势和意境等等。

(二)融于自然

融于自然,是把园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融于自然的目的,是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对象,尤其是自然美。例如通过围墙漏窗的设置,就可以使人们从漏窗中观赏到墙外的美好风光,给园林造成幽深广阔的境界和意趣。融于自然的手段,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园林空间。分隔空间有两种方法,即虚隔和实隔。虚隔是隔而不断的隔。如池塘中间隔一水榭,这水榭只部分伸进池塘,其墙脚不落水面,让流水从墙脚淌过,其效应便是造成观赏者对这池塘的深远幽静之感。实隔是用厅、楼、廊、阁等等建筑围蔽和分隔园林空间,但它们又彼此相通。其效应是使园林的山水与这些建筑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园林的有限空间显得曲折幽深而又宽敞舒适,具有浓郁的自然、澹泊、恬静、含蓄气息。为了达到融于自然,在造园艺术上要求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关系,使园林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因借相偕、真假莫辨、有限与无限皆存、有法与无法浑然的艺术效果。

(三)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指园林的建造,包括筑山、理池、设置花木、建筑房屋等等,都服从于自然美的需要,而不能破坏自然美。也就是说,要讲求合理开发。比方说:某园林有一石山,山崖有一天然石洞,显示了幽深的自然美;如果在这洞口画上一个各色相间的大圆球,假名为“刘三姐赛歌时抛上去的绣球”,那就是牵强附会,破坏了这幽深的自然美。某园林有古树名木,显示了古朴的自然美;如果把这古树名木砍掉,栽上一色的法国梧桐,那就是以劣代优,破坏了古朴的自然美。某园林有天然溪流,溪流两岸草木成荫,这是富有野趣的自然美;如果把这些草木毁掉,砌成光溜溜的石岩,那便是强天从人,灭绝了自然美的野性。园林中所有建筑,其形神都应该与天空、地面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林各部分自如相接,这样才具有自然、澹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如果在小小的园林中耸立高大的建筑,这园林的自然、澹泊、恬静、含蓄便不复存在。

(四)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草的设置与处理,很讲求表现自然。就是要求树木花草具有自然本色,无人工良迹。园林中要花木错杂丛生,松柏高耸入云,绿柳婀娜垂岸,红桃数里盛开,树枝弯曲自如,花香迎面扑来,其形神意境,都是大自然的再现。

能动模仿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屹立于世界园林之林的最显著审美特征,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观赏中国古代园林,首先应该把握此一特征。

二 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

形式美规律,是使一个事物的诸多内容要素组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对园林来说,形式美规律就是把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成为一座美的园林的规律。

形式美规律是一个规律群,它主要包括整齐与节奏规律、对称与均衡规律、比例与和谐规律、分层与有序规律、完整与生动规律、多样的统一规律。中国古代园林,都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结构。它们在形式美规律的作用下,主要形成了层次丰富、主体突出、组合和谐、变化统一等审美特征。

(一)层次丰富

中国古代园林以表现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而天然山水景色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层次的,正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复登望海楼》所描绘的:“乱山遮晓拥千层”。因此,作为表现天然山水景色的中国古园林,自然具有层层出新的山水景观。中国古代园林,又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力的结合。人力所至,不仅有筑山理池,而且有厅、楼、廊、阁等等建筑,于是又出现了层次丰富的建筑艺术美。除山、水、建筑以外,还有花木的众多层次。北京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这山和湖就是两个大层次;昆明湖有湖面、长堤、岛屿、玉带桥等,又是几个层次;后山有山、有湖、有苏州街、有谐园等等,又分出众多的层次来;而全园又以西山和玉泉山群峰为远借之景,于是又显示出园景与借景的层次来。这样的层次丰富、层次分明,是中国所有古代园林共有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园林的美景之所以令人目不暇给,观赏不尽,就是因为它层次丰富。层次丰富就是内容丰富,而内容丰富才有看头。

(二)主体突出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层次丰富,而且讲求在这丰富的观景中突出主景。有以山为主景的,有以水为主景的,有以花木为主景的,也有以建筑为主景的,均依园林的具体情况而定。颐和园全园的主景是万寿山,园中建筑的主景则是佛香阁。主景是中心,确定了主景,才好作出全园其他景物的布局,使其他景物围绕主景展开,并烘托主景,从而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而又主次分明的结构。园林没有主景,就如群龙无首,不能聚成气候,不能使各要素组成层次丰富的结构,而只能使它们成为杂乱无章的堆砌。

(三)组合和谐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十分讲求各要素在组合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要达到天然生成的境界,即宛自天开,无人工痕迹。要求园林的形、态、色、泽、肌等都配合得当。比方说,要求假山叠石有真山的形状、气势、色彩、光泽以及真石的肌理纹路,这就是如同天生而成的一般,便是和谐。否则,便是牵强附会,便是不和谐。又比方说,园林的周围环境须宁静,才是与园林这种休憩场所的气氛和谐。如果园林周围建起高大的房屋、喧闹的市场,便会从视觉上、听觉上破坏园林的宁静气氛,就是不和谐。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能引入产生置身桃源仙境之感,主要就是由园林内外各要素的和谐组合决定的。

(四)变化统一

园林无论大小,都是有限的空间,要在这有限的空间,尤其是小园的空间,浓缩大自然丰富的美景,而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就要靠变化的统一这一形式美规律起作用。就是说,要使园林的杂多内容要素有变化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构,而不是把它们机械地无变化地统一起来。使园林的杂多内容要素有变化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主要有两层意义。其一,是这些要素要有藏有露,藏露得当,寓意曲折含蓄,避免和盘托出,脱巾见顶,这样造成变化无穷的意境,引人扑朔迷离,探求回味。中国古代园林,尤其苏州园林,都具有这个特点。其二,是根据每座园林自己的情况,对这些要素作或增或减、或调换、或移位的调整,从而形成与别的园林不同的特点。苏州园林都是由假山叠石、理池、花木、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而且都小巧玲珑,这是它们共同的一个特点。但是其中每座园林这些要素的繁简、位置、形状、精细程度、组合方式又不一样,因此便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园林艺术精品,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标签:;  

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特征_中国园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