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货币政策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1997年货币政策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1997年货币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货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7年的货币政策效应

考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现情况;二是通过中介目标的传导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

(一)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看

199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6.5%,流通中现金(M[,0])余额增长15.6%,当年现金新增投放1376亿元。M[,2]、M[,1]的增幅较上年末分别下降8.8和2.4个百分点,M[,0]增幅有所上升,比上年末上升4个百分点。国家银行贷款当年增加8143亿元,低于当年核定的8500亿元的规模。

由上可见,1997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值均大大低于计划值。主要原因是年初制定计划时对形势估计不足,1997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增势呈继续回落的趋势,有的指标回落的幅度还较大,这是始料不及的。这是深化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必经阶段和必然产物。

从形成货币供应量的有关要素看。货币供应量在理论上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1997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增长14.6%,较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的乘数为2.97,与上年基本持平。基础货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当年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两项增加较多所致,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在政策操作上继续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且后者收回的力度大于前者投放的力度,所以基础货币在总量上表现为增势减缓。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因素极为复杂。1997年货币乘数之所以较为稳定,是因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和信用扩张能力较为稳定所致。这表现为两种相反的力量在1997年对冲均衡的结果。其一,金融机构的利益导向促进扩张,提高货币乘数。这表现为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加强信贷经营管理,改善银企关系,加速信贷资金周转速度,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信贷扩张的内在冲动较强。其二,金融机构的风险约束促使其审慎经营,降低货币乘数。这表现为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实行一级法人和法人授权制,信贷经营管理更为谨慎,审贷分离,贷款权限上收,这相对减缓了信贷扩张的程度。199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比上年少增48亿元,当年贷款规模出现富裕,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当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16.7%,增幅下降4.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使得各金融机构保持着较高的超额储备,超额储备一方面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较高的超额储备率又降低货币乘数。199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超额储备率(即习称的备付金比率)大致在8%左右,其它商业银行则保持在13%左右,处于偏高的水平。

(二)从金融运行情况看

货币影响经济,需要金融这个中介予以传导。考察货币政策效果,除看中介目标外,还须进一步考察金融运行情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7年金融运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1、货币供应量处于平缓增长状态。

预示通胀走势的广义货币M[,2]的增幅从年初的25.3%,进一步回落到年底的17.3%,进入正常增长区间,通胀压力基本得到缓解。与企业即期支付能力密切相关的狭义货币M[,1]的增幅1997年前三季度基本稳定在18%左右,全年增幅为16.5%,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从创造货币供应量的渠道看,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全年增幅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全年增幅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2、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表现在:(1)金融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业、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银行贷款、银行结汇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基本满足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合理资金需要。(2)在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情况下,中央银行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继续通过本外币的对冲操作保持了汇率和货币的基本稳定。(3)金融机构基本保证了对社会的正常支付。

3、直接融资得到一定发展,货币传导机制发生较大变化。1997年以股票、债券和各类基金会等为形式的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股票,在1997年上半年特别红火。股市曾一度吸纳了巨额的社会资金。这在金融领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现金对经济影响的传导渠道发生较大变化。1997年年初现金投放较多,年后回笼不理想,滞留于流通领域的大量现金当期没有追逐商品进而带来物价上涨,而是追逐股市带来资产价格的暴涨,这在往年是没有的。以往现金与零售物价密切相关的关系在1997年发生变化。二是银行贷款已不是创造货币的唯一渠道。1997年企业通过发行A股、B股和境外上市共筹集人民币资金1300多亿元,这相应减少了对国内银行的贷款需求。银行贷款过去曾一度是国内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渠道,但近年随着股市和银行结售汇制度的发展,其地位相应下降。

4、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基本适应了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一是中央银行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工具实施货币政策。二是金融业的市场约束和自律行为加强。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机制初步形成。三是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在1997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整顿、调整、充实和完善,为进一步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金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1997年中央银行继续通过微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信贷政策上,除继续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发展外,也逐步兼顾了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发展。全年银行拿出呆帐准备金30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被兼并企业和破产企业,给予减免利息和挂帐的政策优惠,并通过再次降低利率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支持了企业的兼并、收购和破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6、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我国潜在的金融风险是经济转制过程中多年来矛盾累积的集中反映。1997年是金融风险防范年,中央银行加强了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积极参与企业破产兼并工作,保障银行债权,力促金融机构建立内控机制,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体系。1997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

1997年东南亚国家和日本、韩国的金融危机涉及全世界,但我国却免受其乱。这虽与我们谨慎开放市场有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在此之前我们就制定了“稳中求进”的方针,并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相对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

7、改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1997年继续推进和完善主办银行制度,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了企业改革和发展。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已与农业银行脱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管理得到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和宏观调控体系得到改进。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1997年新批设外资银行分行12家,保险公司分公司1家,外资投资银行1家,截止199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379.2亿美元。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积极加入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综合看,1997年在改革任务重、货币传导机制发生较大变化、国内宏观形势复杂、国外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金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实属不易。

(三)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看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就是通过控制物价的涨幅或波动来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这两个问题是当今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这两个变量综合性极强,其表现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终反映。因此,考察货币政策的最终效应,还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宏观经济形势。

1997年我国经济(GDP)增长8.8%,零售物价上涨0.8%。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建国以来少有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

1.各项宏观指标的走势总体平稳。1997年GDP、投资、消费、物价、货币供应量等宏观指标的增长速度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平缓回落的态势,各指标的走势基本一致。平稳构成1997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2.供求状况达到大体平衡。1997年投资增长10.1%,消费增长11.1%,出口增长20.9%。由这三个因素所构成的总需求的增长与产出的增长基本相适应。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物价运行态势趋势体现着供求基本平衡。

3.工业生产全面发展,效益有所回升。1997年国有工业平稳增长,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增势稳中略降。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其中,国有工业增长5.4%,集体工业增长11.7%,其它工业增长13.4%。今年工业速度虽然没有往年高,但增长质量却有提高,这表现为效益有所回升。37万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当年实现利润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国有大型企业实现利润721亿元,人民银行工业景气监测的50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415亿元,财政部3.5万户预算内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1亿元。统计口径越宽,实现利润越少,说明大量的中小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4.宏观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1997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约为35.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增长8.5%。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一方面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得益于对关税、外贸、外资和外汇政策的进一步改革。目前经济运行、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逐步与国际接轨并逐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

5.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竞争加剧,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这表现在,(1)政府逐步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2)市场竞争加剧。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1997年影响企业家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竞争激烈引起产品难销。(3)市场约束加强。这突出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信贷管理上。1997年,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的立项选择难度加大,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所提高。企业申请银行贷款过去那种敢借敢用敢不还的现象有所收敛,银行发放贷款也更加谨慎。

6.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这突出表现在:(1)连续几年的粮食丰收使国家粮食储备充裕。(2)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全年达到1399亿美元,这对增强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以及提高国际地位和信心大有裨益。(3)政府已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极为重要的工具,金融的稳定保证了经济的稳定,提高了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宏观经济运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中央银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货币政策操作是成功的。

二、1997年货币政策操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政策趋向

1997年货币政策操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城镇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较多,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力度把握上难度加大。

2.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加剧,这使银行的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效益。

3.企业当前利润增加主要依赖于降息,效益回升的基础极不稳固,经济循环仍不太顺畅,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循环周转效率依然偏低。

4.乱办金融,金融秩序在一些地区又出现了新的混乱,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5.金融资产质量不高,金融业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1)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结构调整的成效尚不尽人意;(2)国民经济效益运行的历史包袱仍然很重,短期内尚难以消化;(3)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对市场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仍是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因为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可忽视。

1997年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通货膨胀问题已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但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当前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企业效益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企业效益是影响价格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1997年企业帐面上实现利润明显增加,但从利润形成的来源分析,则情况不尽人意。据统计,1997年企业新增利润主要来自银行降息后企业少支付的利息,而真正通过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所创造的效益却十分有限。若没有银行的降息,企业的利润表现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对利润这个指标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一,企业盈利水平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竞争的加剧,平均利润率水平将呈下降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短期内一般不可能大幅甚或成倍增长,若出现这种情况,则非企业本身生产经营管理所致。其二,当前许多企业的盈利水平既有可能被高估也有可能被低估。在微观环节,由于目前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法制化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和避税,好企业盈利水平被低估或差企业盈利水平被高估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有些企业所创造的效益表现为社会效益而不一定表现为自身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在许多行业和许多企业政企还未完全分开,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创造的效益被分流和侵蚀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单从实现利润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从企业的消耗、工商税收、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利润有关的综合财务指标看,企业效益回升的基础还有待夯实。与实际效益水平不高相对应的是企业亏损仍较严重。1997年国有大型企业实现利润增加,而大量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对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来看,单有大型企业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导致当前中小企业亏损严重的主要原因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过去重复建设酿成的当前的市场问题。过去各地的小烟厂、小酒厂等五小工业以及一拥而上的街办工业和乡镇企业,规模不大,遍地开花,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不少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缺乏市场竞争力,奄奄一息,但还在勉强支撑。对这类亏损企业,通过国家补贴或银行贷款继续“输血”予以维持,已非上策。要看到,企业的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企业本身的生存发展也有一个周期问题。要避免这个周期,企业必须自觉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否则企业就将顺应这个周期,迟早破产或被兼并。我国目前的经济正处于转制中,不少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指望国家给指示,依靠国家解决自身的困难。这种“坐、等、靠、要”的观念,极

不利于企业转制,极不利于解决企业的亏损问题,需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是物价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表现在:(1)农业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农业形势和农产品价格对宏观经济全局的影响近年内尚有可能出现波动。(2)投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改革,各地的投资冲动意识仍然存在,稍有放松,投资反弹以致过热导致通胀的可能仍然存在。(3)价格体系还未完全理顺,并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仍有可能引起连锁反映。

因此,未来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实行适度、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巩固已取得的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目前相对平稳的良好发展态势。

2.积极推进企业转制和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按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认真做好“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强”工作,推动企业联合、兼并和破产,增强企业的素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3.货币政策侧重于对经济总量的调控,同时应通过信贷政策的实施,兼顾产业政策的要求对资金配置结构进行调整。财政政策应肩负起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重任。各项宏观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必须逐步到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4.货币政策宜加大对间接调控工具的使用。中央银行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

5.继续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风险,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6.有步骤地发展直接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1997年货币政策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