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六个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_国企论文

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六个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_国企论文

新世纪国企改革面临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国企改革论文,大问题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2000年底,党和政府原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即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 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上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 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这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绩,表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 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增强了人们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基本实现,只是中间的、阶段性 和范围有限的成果,离国企改革的整体目标还有相当距离。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仍然是一项艰 巨而复杂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直到2010年,国企改革仍面临以下六大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一、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外的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突出,难度很大

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包括国有非工业企 业和国有小型工业企业。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 的为6599户,占39.1%。当时说的要摆脱困境的就是这6599户。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 全部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据财政部相关资料,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企 业)共23.8万户。可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脱困 的范围有限,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没有解决。

还要看到,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说是比较好的(即使这 样,原有6千多户亏损企业仍有1800户未实现扭亏,三年中还新增加了两千多户亏损企业)。 1997年,尽管经济状况不太好,仍实现利润800亿元。同时,这几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 改革的力度比较大,国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大的鼓励政策如兼并破产核销银 行呆坏帐准备金、债转股、技改贴息等,主要就是用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适用于 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和其他国有非工业企业,如国有商贸企业(包括粮食企业、其他内外贸企 业)、交通运输企业等。目前,正是这一批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问题,脱困任务很重,亟待 解决。

据有关部门2000年初统计,我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超过5万户,职工人数约1400万人,盈亏 相抵至1999年已连续6年亏损,亏损额300亿元左右。2000年情况有所好转,实现利润48亿元 , 但亏损面仍然很大。在流通领域,国有物资企业连续7年亏损,商业企业连续5年亏损,粮食 企业更是挂帐几千亿元,外贸企业亏损面也很大。逐步解决好上述问题,主要是抓紧改革 ,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形成平稳退出的渠道。国家要支付的成本也很大。三年国有大中 型工业企业脱困,用去银行呆坏帐准备金1500亿元以上,技改贴息也在200亿元左右,还实 施债权转股权,共580户,债转股总额4050亿元并于2000年4月1日开始停息,当年即可减少 企业利息支出195亿元。一般认为,中国债转股部分,能收回一半就很不错,可见债转股成 本之高。按照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脱困成本推算,其他国有企业要脱困,要支付的成本肯定 大得多,超过万亿元不足为怪。这样看来,没有十年八年的努力,恐怕难以成功。

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 转,工资发不出去,人心涣散,企业改革肯定很难深入下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很难顺利进 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企业可以围绕脱困搞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 国有企业,企业负债率高(不少企业已超过100%)、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又缺乏技 改资金等,都是企业很难自己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有些脱困,比如该 破产关闭的企业按正常程序退出市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可见,脱 困和改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重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 确定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中小的方针。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 四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 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是国有经济有所为和要进 的行业和领域,其它行业和领域,由于国有经济不具备优势,要逐步退出或收缩。通过对国 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在绝对量上有可能增加,但其相对量,即在经济总量中 的比重将逐步降低,比如从目前占40%左右降到“十五”后期占30%左右。这就为民营经济和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腾出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就 要实行抓大放中小的方针。国有经济主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掌握 几百个顶多千把个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而 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则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 活转制,而且越快越好,不要久拖不决,变成沉重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国 有中小型企业仍有18.1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4.8%。其中亏损企业9.4万户,超过 50%。可见,国企中小企业改革任务仍很紧迫。

按照上述要求,我国国企改革的进展情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据财政部公布,到2000年末 ,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总户数仍有19.1万户(1998年末为23.8万户),仍然太 多,而且减少的速度太慢。这两年减少4.7万户,平均每年2.35万户,照这速度,要使国有 和国有控股企业减至1万户以下(保留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部分中型企业),那 么还需要七年多。还要看到,对大量中小企业,放开搞活转制越早越主动,越迟越被动。一 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国有中小企业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早的,国有资产流失少 ,出售的还能卖到不少钱,如象广东顺德市那样。相反,现在有一些地方,错过了时间,拖 到现在,国有中小企业已陷入困境,想转制都难,卖也卖不出去,赔又赔不起,只好继续在 困境中挣扎,职工生活也颇受影响。2000年国有亏损企业达9.7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 数的50.8%,形成的亏损额为1846亿元。在全部国有企业中,资不抵债和空壳企业(即损失挂 帐大于所有者权益)合计为8.5万户,占全部国企户数的44.5%。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展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思想 障碍大。有些人经常挥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大帽子吓唬人,使一些地方不敢积极推 进国企改革,有些地方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放开搞活转制。事实上,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越慢,国有资产流失越厉害,财政的包袱就背得越重。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开 放后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其中大型企业)外,一般国有企 业由于其经营机制一下子难以适应,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不 少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蚕食国有资产,以致出现国有企业承包一轮 、国有资产流失一轮的可怕局面。

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也不利于顺利推进改革,比如,国有小型企业“一卖了之” 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批评文章竟提出只有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卖,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党 的政策一直明确,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出售也是其中一种形式,主要是要按 中央政策,卖得公平,市场定价,安排好职工。又如不能把国企改革笼统地说成“国退民进 ”。因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国有资本要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前述四 大行业和领域集中和发展,而不是只退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尽管在前述四大行 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发展,要前进,但是,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还会降低的,在 市场化程度高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而不是所有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逐步减少 或退出后,是要让民营经济替补和发展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退民进也是符合实际的 。要加快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后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仍然是真正的攻坚战

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鼓励国 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现在,不少材料都 说国有大中型企业80%已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要清醒地看到,这个初步的标准是 比较低的,顶多只是刚刚搭起了现代公司制的框架,离规范的要求还相当远。还要看到,有 的文章所说国有大中型企业只限于工业企业,这是以偏概全,国企改革中的大中型企业,除 包括工业企业外,还应包括工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目前,其它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 制改革相对要差一些。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除极少数必 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这几年,国有企业资本结构 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但离上述要求还很远。2000年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工商企业(公司) 仍多达14.5万户,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总户数的75.9%。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520家 国家重点企业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只有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 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初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特别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如果一股独大,一家国有股绝对控股(股权占 50%以上),那还是一家说了算(因为在股东会讨论重大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问题时,得到5 0%以上股权支持的议案即可通过作出决定),很难形成投资主体相互制约的局面。可见, 股权过分集中不可能真正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正是这样。2000年,3.2 万户国有控股工商企业国有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重就高达63.5%。又如,2000年,北京市190 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有绝对控股企业达163户,占86.2%。而在已改制的105户企业 中,国有资产比重也高达81%。这种情况,显然离投资主体多元化还相当远。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问题也很突出。截止2001年4月底,全国上市公 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6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79.2%,其中 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63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5.62%。而且第一股东持股份额显 著高于第二、第三股东。大股东中国家股东和法人股东占压倒多数,相当一部分法人股东 也是国家控股的。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 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两者之和所占比例高达96%。

可见,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应是股权相对分散、均衡的,不应一股独大。按照这一要求 ,今后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时,要尽可能多吸收非国有资本入股,包 括积极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并占相当的比重,即使是属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 四大行业和领域,多数也不一定由国有股绝对控股,而可以相对控股,有的甚至可以采取持 金边股的办法,以改善股权结构。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股绝对控股的,也要象上海广 电集团那样,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大体均衡地共同持股,避免一家说了算,以利于政企分开 、持股者相互制约、形成较合理的治理结构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今年以来,上市 公司国有股减持碰到种种困难说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 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目 前,许多公司都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离规范的要求还很远。比较普遍存 在的问题是:董事会不到位,不能很好代表出资人利益,还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上市 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刚刚开始;由董事会提名和聘用总经理的比重不高;监事会不能很好发挥 监督作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未形成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有报道说,北京 市在完成改制的105户企业中,按照《公司法》规定全面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 仅有15户;总经理由董事会直接选聘的不足20%;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尚占19%。工业 系统完成改制的34户企业监事会中,有外派监事的企业只占15%,且职能发挥不充分而流于 形式。

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方面改革,是国有企 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真正攻坚战。如果能在 2010年前基本完成,可算是取得巨大的成绩,中国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大提高。到 那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 确立起来了。

四、加紧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体制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中国国企改革碰到的一个 大难题,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形式。目前困扰国企改革的一些问题,如 政企职责不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落实等,均与此有关。如何建 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体制,各方面正在研究、讨论,这里拟提出三点想法。

第一,改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为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我们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 ,国有企业至今还有近20万个,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应为资本)实行统一所有,由国务院 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能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也做不到。特别在实行分税制以后,更显 得不合理。地方财政投资办企业,怎么其资产又变为国务院所有了呢?这是说不过去的。应 当承认由哪一级财政投资兴办企业,其资本即为该级政府所有。由中央财政投资兴办的为中 央政府所有,由省级财政投资兴办的为省政府所有,市、县、乡级也是如此。这不但有助于 清晰产权,也有利于形成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美国土地除私有部分外,就分别有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州政府所有的土地、市政府所有的 土地等。可见,资产分别归各级政府所有是可行的。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统一。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体是计委管 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行,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大型企业工委和组织部门管人事任免。这些 部门都可以说自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对企业发号施令,但是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各部 门又可以互相推诿,不承担责任。这样的体制显然是不顺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专司国 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 这几年,国家对少数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授权经营国有资本,这个做法虽然比普遍成立行业 性控股公司垄断本行业国有资本的经营好得多,但因试行不久,还有待很好总结经验,使之 逐步完善。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所有者缺位,由谁代表国家行使这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母 公司的国有资本的所有者职能不明确;与此同时,所有者应如何有效监控这些经营国有资本 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没有很好解决。看来,对这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还是要由国有 资产专门管理机构,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者,并通过法定的程度行使所有者的职能。

第三,完善三个层次的管理形式。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建立国 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这几年各地在探索中涌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和深圳的做法, 它们分别建立地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如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企业或公司这 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管理和营运体系。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这对不同所 有制的企业是一视同仁的)同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 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地方政府将国有资本的经营权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 或投 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众多的企业或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 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 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但上海和深圳的作法也有区别。上海市的国 有控股公司是在原主管局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一开始有19个国有资产(本)控股公司;深圳市 则是按照产业划分成立3家国有控股公司。可以认为,深圳市的做法有其特点,主要是比上 海市做法比较容易实现政企分开。上海市在原专业主管局基础上组成的控股公司,尽管名义 上已将原主管局行政职能交给市发委履行,实际上很难一下子真正分开,从而影响这些控股 公司真正成为商业性公司。上海市也发觉了这一点,所以以后对十几家国有控股公司作了一 些调整。总的看,上海和深圳的做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否普遍适用于其他城市,还要 在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才能做结论。中国那么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 ,用一种模式去套往往出问题。各地须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有效的管理形式。

利用国有控股公司营运国有资本,是一些国家如意大利、新加坡等的通行办法。1996年世 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利用控股公司管理国有企业的优点是:可以缓冲政治干预;可 以有效协调决策、提供战略指导和完善财务纪律;集中稀缺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得到合作的规模效益(如大量采购)等。所以,结合中国国情,采用国有控股公司营运国有资 本,看来是可行的,有效的。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建立的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应是政企分开的、 商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经营公司,不应因系从原专业局基础上组建的而再保留行政 职能,根据上海市的经验,原专业局的行政职能应交给市经委。还有,这些资本经营公司应 配合国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对属于自己投资或控股、参股 的企业,积极引导它们参与资产重组和联合、兼并,有的参加到被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大型 企业或企业集团中,有的则下放到县到区放开搞活,因而这些公司应是流动性的或过渡性的 ,不是不变的。可以想象,将来象县一级政府是否要保留国有投资公司可以研究。县里有些 公用事业可能要少量国有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来经营,但它们可以从属于省或市的集团公 司,这样就不一定成立专门的国有投资公司了。

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仍然任重道远

这几年,国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2000年,国家撤消了内 贸、煤炭、机械、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等九个国家局,党政军机关与 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工作已陆续展开,取消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等。但是,直到现 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任务远未完成,有几个重大问题还有待逐步解决。

第一,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国有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仍有待消 除。由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尚未很好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政府多家部门分头管理 国有资产、营运和管理干部任免等现状很难有根本改观。国家往往运用权力照顾国有企业特 别是困难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外贸经营权、兼并破产等方面相当突出,甚至国家对国 有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使非国有企业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少地方政府还搞市场封锁, 保护本地落后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又常常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进行 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还要求企业承担办社会的职能。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按照世贸组织 规则,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国家不能再用行政权力对国有 企业予以特殊照顾。这就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进一步分开。

第二,改革审批经济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入新世纪,各方面对原来的审批经济 体制反映强烈,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一般认为,改革的目标是改审批经济 为企业自主投资决策。对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的项目,应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 承担风险”的原则,由企业依法自主投资,政府不再审批。我国目前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达3万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只占一小部分,一般在10%左右,绝大部分属社会投资、企 业投资。而原来的政府审批制度严重抑制了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投融资体制 改革必须同转换政府职能相结合,给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应当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在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凡是市场、企业能办并且有效率的事,就应当放 手让市场、企业去办,政府不再插手。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 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只有这样,政府机构才能 精简,政企才能真正分开,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很好建立起 来。

第三,打破行政和部门垄断。当前我国行政和部门垄断还相当严重,这很不利于公平竞争 的市场环境的形成。一般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几种类型的垄断。第一种是行政垄断,政府职 能部门运用手中权力搞强制交易,要消费者按照它审定的价格购买它指定的产品和服务,这 也包括政府不准某些商品进入它所管辖的地区销售,或授予本地企业一些业务垄断权等。第 二种是部门和行业垄断。公用部门或其它依法具有独立地位的经营者实施的强制交易或限制 竞争的行为,有些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行业对某些能够引进市场竞争的领域(如发电厂可以 竞价上网)限制其竞争。第三种是经济性垄断,如企业之间搞限价、价格同盟,企业间反竞 争的购并,企图垄断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反垄断法都规定对企业购并要进行审查, 防止购并对市场竞争产生实质性损害的原因),等等。以上几种类型的垄断,除属自然垄断 外,特别是其中的行政和部门垄断都要大力反对。当前,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以便使 反对垄断、保护竞争有法可依。至于自然垄断部分,由于一般反垄断法都承认“适用除外” 的原则,所以不必担心它们会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世界上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科技进步,不少原来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 ,都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或部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使消费者 受益。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不是因为自然垄断妨碍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率,而是在一些原来被 认为是自然垄断的部门如民航、电力、电信、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有关主管部门,运用 行政手段,阻挠可以引入的市场竞争,使表面上看是自然垄断,实际上是行政垄断、部门垄 断,谋取部门利益,或力图使部门既得利益固化。例如,民航管理部门一再阻挠航空公司之 间开展价格竞争,电信部门老大(中国电信),千方百计排斥和作难与其竞争的企业,邮政部 门用行政力量封杀民营快递邮件业务的开展,等等。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于这一类不合 理现象,经济界、理论界和老百姓反应很强烈,许多报刊也一再发表批评文章,但是收效甚 微。这些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基本上是我行我素。从这里也反映出政府职能的转换多么 艰巨!也表明改革必须坚持深入下去。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显重要,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大,亟待解决

改革的深入,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中碰到的 最大困难,就是由于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不顺畅,不少 应破产和关闭的企业,由于无法安置职工不能及时破产和关闭,苟延残喘。有的企业职工还 为此而闹事。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

鉴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目前我们 讲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适用的是城市居民。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很重要,只是农民有集 体所有的土地作为最大的保障,可以使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有条件先着重建立城市社保体系, 同时以一部分财力用于农村扶贫、救灾、社会救济等。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水平低, 至今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所以,国家今后也要尽可能多拿钱用于农村,保障农民 生活和农村稳定。

今后的目标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 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障制度,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也 很重要。要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进入新世纪 后,我国面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增大的严峻局面。有关部门预计,光是“十五”期 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29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为325亿元。建立可行、稳 定 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日显重要。特别是扩展新的筹资 渠道,更为紧迫。政府已经决定,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及将利息税等收入充实社会保险 基金。还可考虑通过发行国债、提高社会保险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办法,充实社保基金。在 社保基金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防止挪用和被个人与部门侵吞。可以考虑吸收象智利等国成 立多家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有效管理的成功经验,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还有,在逐 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的同时,对目前城市出现的部分贫困群体,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费标准需要尽快普遍建立起来。

深化国企改革,除了要着重解决以上六大问题以外,还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 改革,以便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分配能多能少的机制。还要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能出效益,科学管理是企业搞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要把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和加强管理很好结合起来。

标签:;  ;  ;  ;  ;  ;  ;  ;  ;  ;  ;  ;  

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六个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