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伦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何使人们的道德水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是这些年来许多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今年初始,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学一点伦理学。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道德水准,无疑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是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社会要安定,需要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条件下有序地生活。社会规范多种多样,根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如各种政令、法律和法规;另一种是非强制性的,主要指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调整自身的行为。社会的稳步发展,固然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但更需要完善伦理道德。后者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能治本治心。古语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多少说明了这个道理。学一点伦理学,就是要使我们在新时期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规律,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社会效用主要是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取舍和道德实践产生导向作用。说伦理学是道德哲学,意义就在于此。掌握伦理学的科学方法,进行正确的社会导向,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伦理学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它认为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被人们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反过来又对人们的经济关系的调整产生巨大的作用。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就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这是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但是,道德相对于经济关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方面,一种旧的道德观念,并不会随着产生它的经济关系的消失而自动消失。封建的经济关系不是在我国已经被消灭了吗,但是,封建的道德观念,如等级意识、裙带关系、愚忠愚孝、哥们义气、论资排辈以及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等等,并没有连同封建的经济关系一同被埋进坟墓,它还在散发着腐臭,毒化人们的灵魂。另一方面,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也不会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产生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且,一种经济关系越是发展,它的类型越高,它所面临的各种旧类型的道德观念就越繁杂,人们对之选择的难度就越大,新的道德自身建立和完善的难度也就越大。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伦理学对道德建设的导向作用。学一点伦理学,就是要正确运用伦理学的科学方法,使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步入科学的轨道,使我们懂得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现状是什么,应该继承和扬弃什么样的传统道德观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的道德观念,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适应社会主义新型经济关系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作为社会的主旋律,使它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占居主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概述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但是,集体主义原则,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以及贯彻这一集体主义原则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搞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各种思想的、理论的、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把集体主义原则和“五爱”精神不断灌输到人们的思想中去,使之变成亿万人民的自觉的道德实践。中国传统伦理中固然有许多精华,如重人伦关系和价值,以民为本,重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时必须加以吸取的;但是,就传统伦理的整体而言,其占主导地位和核心的是儒家宗法等级观念的伦理思想,它同社会主义道德是不相容的,必须加以批判和摒弃。有人认为只需把孔孟之道重新实行起来,搞什么“儒学复兴”或“新儒学”运动,就可以使中国人的道德面貌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这种观点是片面和有害的。西方伦理中同样也有许多精华,如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上升时期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公正观念、自我意识和个人尊严等等思想,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时必须加以批判地吸取的。但是,就西方伦理的整体而言,占主导地位和核心的是个人利己主义,它同社会主义道德是不相容的,同样必须加以批判和摒弃。在伦理道德领域搞“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
道德建设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当前道德建设中的难题,是我们在学习伦理学时需要花气力解决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这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包括道德体系的深刻变革。只有坚持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根本标准,才能对道德体系的建立作出正确的选择。当前,的确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很不适应,而且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有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替导致道德的滞后和滑坡,这种现象有其客观性;有受思想教育界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影响,放松了道德教育;有对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重视不够,只看到它的正效用,例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造观念、平等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等的形成,这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它的负效用,例如可能诱惑一些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事求是地分析“道德滑坡”的原因,是我们搞好道德建设的前提。但是,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关系,使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生变化,个人成为集体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道德原则应从以集体为本转变为以个体为本。有人还认为集体主义道德在尚未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艰苦创业年代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道德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主要是对特殊个体价值的否定,压制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碍个性全面发展。还有人公然要为个人主义正名。把道德建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错归罪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这是不公正的和错误的。在旧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确存在着忽视乃至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现象,这种现象今天必须加以克服并且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克服。但是,忽视乃至否定个人正当利益,这并不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原则一贯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结合,只是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要求前者服从后者。这和忽视乃至否定个人正当利益是两码事。因此,重视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绝不能成为否定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借口和论据。至于有人搬出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个人主义道德原则,来作为遏制“道德滑坡”的手段,那才是南辕北辙的无稽之谈。大量的事实证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及由它派生和承继的种种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在社会上流行,正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它不是“有利于”而是有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最近,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在全国人民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社会各个阶层,有党员干部,有工农兵学商和各行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虽然层次不同,却都能对孔繁森同志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许多人是流着眼泪听完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孔繁森同志是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典范。从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我国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仍有必要在全社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广大人民群众确实呼唤孔繁森式的有道德的人物,确实对共产主义道德产生一种客观需要。不可否认,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曾不顾广大群众的觉悟程度和道德要求的层次性,搞一刀切,用先进分子的标准要求社会所有的人。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要认真吸取。但是,一度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这个词都不敢讲了,似乎道德要求层次越低越真实,越高越虚假,先进模范人物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庸俗低品位低格调的人成了时髦的偶像。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本身就是“道德滑坡”。在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道德已经成为真正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行为准则,并非虚假和高不可攀,共产主义道德对激励先进,推动良好风尚的形成,也有其他道德规范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目前有几千万共产党员,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存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需要用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不能因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不同的道德层次,就可以降低共产党员的道德标准。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为保全国家、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身的精神,就不可能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的幸福大厦。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学一点伦理学的指示精神,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