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与私营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_农村人口论文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民工荒”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论文,民工荒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6)01—0042—04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呈无限供给状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加之劳动力在中国内部低成本无障碍流动的特点,西部盼望已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向西大规模转移的局面一直未能出现,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因庞大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迟迟难以改善。现在,暴露于2003年SARS期间并从2004年开始越演越烈的“民工荒”带给城市和工业的困惑,让人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进行认识。本项目分别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各选择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即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四川省,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和离村外出务工变化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四川安县黄土镇人民村,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许楼村、圈门村、杨庄村全部及古庄村、六里井村部分农户,共调查了1220户共3911人。其中,四川687户共1932人,河南533户共1979人。四川安县位于成都以北150公里, 河南鹿邑县位于郑州东南250公里,两县均为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 四川许多县的情况比我们调查的安县更为突出,有的县仅20万人口即有10万人外出务工。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早已悄然从无限供给转向短缺:两省调查人口中离村人口比重已达36%,数据进一步证明农村早已出现的“三八”、“六一”、“九九”现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人们普遍估计及政策取向存在巨大差距。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悄然逆转

(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锐减,仅占农村人口1/3

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的农村人口现状其实已众所周知。在四川安县调研的近700户农户仅找到个别几户有特殊情况的家庭没有子女进城打工,在四川剑阁县调研时,林业部门说,现在种树等需要临时找一两个青壮年男劳力很难,农村甚至已经形成青壮年不进城务工就是没有出息的舆论和文化氛围。

本项目调查数据显示:留村人口2506人,其中,15岁以下734人,占29.3%,46岁以上945人,占37.7%,两项合计比重高达67%;16~45岁青壮年827人,仅占33%,且其中女性比重高达63%,男性仅37%。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离村外出务工人员则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1405名离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45岁青壮年劳动力1205人,占86%,其中男性比重高达65%,女性仅35%,如果再加上46~50岁年龄段,外出务工青壮年人口比重高达91%,15岁以下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人两项比重不过9%。可以说,离村外出劳动力几乎全部是青壮年劳动力,16~45岁人口中一半多已离村进城(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儿童和老人占农村人口2/3,青壮年仅占1/3。

表1 留村人口年龄结构:“六一”和“九九”特征

——四川和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年龄段

0~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0以上  合计

留村人口 181

270

283

 165

 58

  132

 145

 179

 148

 198

 747

 2506

离村人口 8

 23

 39

  206

 191

 210

 250

 230

 118

 69

  61

  1405

合计

 189

293

322

 371

 249

 342

 395

 409

 266

 267

 808

 3911

注:(1)本表根据四川省黄土镇人民村687户1932人和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许楼村、圈门村、杨庄村全部及古庄村、六里井村部分农户533户1979人,两省共1220户3911人的调查数据整理;(2)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5~15岁年龄段7人中均为14和15岁。

(二)男性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锐减,仅占农村青壮年1/3

尤其不平衡的是,留村青壮年中,男性仅1/3,“三八”成为农村青壮年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本项目调查数据:留村的16~45岁青壮年827人中,男性304人,仅占37%,女性523人,占63%;而离村外出的16~45岁青壮年1205人中,男性781人,比重高达65%,女性仅424人,占35%(见表2)。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的比重已高达2/3以上。

表2 留村人口性别结构:“三八”特征

——四川和河南两省调查数据

 男性 女性

年龄段

0~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0~  小计  0~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0~ 小计

留村人口 105

155

154

 101

 11

  30

  40

  69

  53

  82

  381

1181  76

115

129

 64

  47

  102

 105

 110

 95

  116

 366  1325  2506

离村人口 5

 10

 21

  111

 115

 148

 170

 152

 85

  57

  46

920

3

 13

 18

  95

  76

  62

  80

  78

  33

  12

  15

485

1405

合计

 110

165

175

 212

 126

 178

 210

 221

 138

 139

 427

2101  79

128

147

 159

 123

 164

 185

 188

 128

 128

 381  1810  3911

注:(1)本表根据四川省黄土镇人民村687户1932人和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许楼村、圈门村、杨庄村全部及古庄村、六里井村部分农户533户1979人,两省共1220户3911人的调查数据整理;(2)河南省离村外出务工青壮年统计数据将4名14岁男性和3名14岁女性分别计算在性别统计中;(3)外出人员中包括随父母外出读书和生活的儿童,四川省66名,河南7名。

(三)不期而至的“民工荒”越演越烈

事实上早已潜藏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紧缺终于在2003年因SARS而暴发,并因2004年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对工人需求激增而越演越烈,从珠三角、长三角、大城市等发达地区迅速向全国蔓延,珠三角的许多工厂甚至因缺工而不得不停产,许多工厂因缺工不敢多接定单;过去是民工求职难,现在颠倒过来,民工可以挑三拣四,给企业介绍民工甚至可得到回扣,职业中介火爆全国,职业学校学生早早被预抢一空,一些工厂甚至派人站在马路上拦人、招人,更有甚者到周边地区或邻厂挖人。据有关部门统计,仅珠三角地区,民工缺口在200万左右,缺口普遍达10%①。

二、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原因:“民工荒”不是短期矛盾

普遍认为,“民工荒”是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农村政策近年有较大改善、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长三大因素所致。我们认为,但最根本的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供给能力已经发生变化,正从过剩转向紧缺,因此,“民工荒”不是短期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期性和根本性矛盾。如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够更具弹性从而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再度大幅提高,进一步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民工荒”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一)农村劳动力输出主力从改革开放前长期累积资源为主体转向改革开放后新出生资源为主体

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反城市化政策和严格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把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束缚在土地和农村。改革开放突破禁区,同时伴随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使得大量农民离土离乡,成为城市和工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相当一段时期内,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累积的庞大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力。但经过20多年的变化,他们中有条件和能力外出的,基本已经外出,而且,他们的年龄现在也已在30~50岁之间,不再具有外出务工优势,相当一部分甚至已到退休年龄。正是这些原因,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体已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和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农村劳动力输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78年出生的现在已经27岁,即使1990年出生的现在也已15岁,他们不仅是现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力,而且是未来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中坚。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已经从机械增长转向自然增长,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积累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已基本全部利用。显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远不如机械增长速度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远不如GDP增长率高,“民工荒”的长期性和根本性一目了然。 本项目对四川和河南两省的调查数据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河南数据反映得更加突出(见图1)。 可以看到,农村外出务工人群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现在25岁以下青壮年已成为外出务工主体。

图1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平均年龄下降趋势

——河南省鹿邑县郭窑等6村调查数据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开始显现

农村劳动力资源尤其劳动力输出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口自然增长转型,其规模和输出严重受制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在城市已十分严格。受此影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经历1988~1992年4年高峰期后开始下降。197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987年为16.61‰,1989年降到15.04‰,之后持续下降,200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5.87‰。尤其是人口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四川、重庆等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得更多,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河南省为5.2‰、四川省已下降到2.8‰、重庆市下降到2.85‰。② 如此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输出的影响不言而喻。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一直不如城市,上世纪80年代农村3 胎家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养老保障等制度限制,盼生男孩和多生子女防老和致富是农村存在的普遍观念。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强化,以及抚养子女成本不断提高和农村家庭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子女发展前途而不仅仅是子女数量,农村计划生育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结果也在逐步发生改变。据我们在河南省鹿邑县6个村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农村家庭平均生育子女数,80年代和90年代均在4个左右,现在平均3个左右,从数据预测看,很快会降到两个左右,不过他们反映,农村家庭仍然不会像城市家庭那样只要一个孩子。但我们在四川省安县调研中看到计划生育政策控制较严,早已控制在一胎左右,2004年安县黄土镇已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可以看到,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虽然缓慢,但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输出的影响却很大。

(三)农村社会进步尤其教育事业发展给农村劳动力资源带来深刻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和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深刻影响。四川省安县黄土镇人民村和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等6村问卷调研数据表明,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平均年龄在降低,其学历水平却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者中初中毕业者人数从1990年以来一直持续攀升。2005年,外出务工者小学文化程度占26%,初中文化程度占69%,高中文化程度占5%。这给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二是农村青年对未来职业和就业要求将发生改变,三是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农村家庭重视教育,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未来输出数量将减少,因为受教育年限增加意味着就业年龄推迟,同时,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和近五年大学教育飞速发展和不断“扩招”,使更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从而也增加了农村青年从大学毕业谋职的机会,减少了作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示范效应的作用不可低估。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1996年曾经考上一个大学生,2005年该村竟然有8个考生参加高考,3人考上了大学,这对该村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大学生本人命运及其家庭未来条件的改变,而且对农村未来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其输出规模,都将带来深刻影响。

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还表现在性别歧视已得到很大改善,学历教育的性别比例大体平衡。当然,农村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还不是很彻底。河南调研数据反映出1999年以后男性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数量有下降趋势,主要与1999年后大学扩招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农村,男孩仍然比女孩有更多的机会深造,上大学。

(四)务工农民全家进城和更多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对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随父母进城生活和读书的农村下一代,今后将是城市劳动力资源的来源,而不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来源。这个数量已经不在少数,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夫妇一起外出和携带子女全家外出的数量越大。河南省533户有7人随父母外出,四川省687户有66人随父母进城,比重已占10%。可以肯定,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和目前尚年轻民工的年龄增长以及城市对民工政策的逐步改善,这个数据还将加速增长,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将产生重大的减法影响。

三、农村劳动力输出演变阶段及趋势:下降拐点已在世纪之交出现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90年代中后期三次高潮并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四川和河南两省调查数据清晰勾画出1978~2005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离村外出务工经历的3个阶段:(1)萌芽阶段: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务工的禁区被突破,但进城农民人数仍然很少,1981~1988年,农村劳动力离村外出数量仅以年均5.96%的速度增长。(2)高速增长阶段:90年代。两省调查数据表明,从1989年明显启动到2000年最高峰,12年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年均增速高达39.43%,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89~1994年为第一个增长平台,1994~2000年进入第二个增长平台,2000年达到最高峰。河南省1998年便达到最高峰。(3)高平台运行但增速趋缓甚至下降的阶段。“世纪之交”是一个分水岭,2000年后,农村外出务工总量规模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下降,2000~2005以年均17.74%的速度下降,我们认为,这种下降趋势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还将继续(参见表3、图2)。

表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离村外出务工规模变动趋势

——四川和河南两省调查数据

 1970 1973 1981 1982 1983 1985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男性 1

1

2

1

2

5

1

2

18

59

13

26

33

35

64

55

73

95

47

96

65

52

53

16

36

女性1  1

6

29

4

4

7

5

31

10

22

41

16

66

50

40

52

41

25

全部 1

1

2

1

2

6

1

3

24

88

17

30

40

40

95

65

95

136  63

162  115  92

105  87

61

平均

5.963402%

  39.43318% -17.7449%

15.30439%

注:本表根据四川省安县黄土镇人民村687户1932人和河南省鹿邑县郭窑村、许楼村、圈门村、杨庄村全部及古庄村、六里井村部分农户共533户1979人调查数据整理。

图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离村外出务工规模变动趋势

——四川和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数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工荒”的出现既有许多学者指出的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和农村政策近年的较大改善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已发生根本变化,长期以来“无限供给”的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和持续的“民工潮”已被“民工荒”取代,这是一个根本的、已经变化的长期趋势,“民工荒”并不是短期性、结构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期性、根本性矛盾。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中国经济未来继续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都将面临挑战,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必须尽快转型。今后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重点,将是理清20多年来城市化高速推进中留下的问题和欠账,包括进城民工子女入学、民工社会保障、民工城市居住、城市基础建设等。我们认为,主流观点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城市化水平以及战略重点均存在很大误区,那种认为目前我国尚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全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增长时期需进一步出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并没有切中当前和今后“三农”问题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认清上述国情,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新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真正实现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目标,均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5—12—27

注释:

① 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莫荣《民工短缺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宏网(www.macrochina.com.cn)2005年9月14日;戴敦峰《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农民工权益凸现》,南方周末2005年9月13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贸学院韩琪《民工短缺:市场与厂商的博弈》,内蒙古农业信息网(www.nmagri.gov.cn)2004年11月22日等文。

② 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标签:;  ;  ;  ;  ;  ;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资源与私营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